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培训,实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二是结合了农民的需求和当地的发展需要,根据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三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性更强,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农村、面向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
正如国际经验所揭示的那样,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激发农民的求知积极性,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要以此为出发点。

一是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面向农民不同需求,在县域内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开设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的技术培训课程、当地特色农业技术课程、当地特色农村创业课程等等。

目前我过农村存在大批需要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面向这部分人群的等级职业培训,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就能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有序性,这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此外日本农村职业教育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培养大批的农业“自营者”,这批农村、农业创业人才,极大的带动了日本农村的发展。

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职教发展所应当充分学习的地方,为我国农村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创业人才。

二是要注重改善培训的方式,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考虑农民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让农民既觉得培训内容有用,也能真正掌握。

三是考虑农民的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

只有切实满足了农村人口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发展真正的农民职业教育。

此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如“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等,我们应坚持下来并不断提升,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赋予他们新的内涵与意义,并在形式上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发展与农民的成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

2、城乡统筹与互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在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中,同样要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引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这是一种基于我国社会特征而形成的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ERP
introduction[EB/OL]./sd/erp/index_ch.htm.2009-12-10
[3]常永才,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1993,(3).
[4]Jerry Johnson and Marty Strange. Why Rural Matters 2009:state and
region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es [R].
/wrm09/WRM09.pdf,2009-12-10.
[5]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研究教育,2004,(10).
[6]蓝建.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3-5-15.
[7]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8]王涛,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N].经济日报,
2007-6-11,第八版.
[9]Helen Stokes,etc. School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partnerships: capacity-building in rural and regional communities [R].NCVER,hrrp://.au/research/proj/nr4015.pdf
2006.2009-12-23.
[10]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6).
[11]S Kilpatric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Rural Schools: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Z].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 asmania. T asmanian Branch.
/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rorage_01/0
000019b/80/16/c6/f3.pdf,2009-12-18.
[12]石伟平.国际视野中的农村职教改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13]夏金星,等.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立法[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
刘景光,王波涛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通过对截止2009年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研究的分析中,可发现当前高职校企合作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合作模式构建途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合作模式构建、创新合作模式和具体专业合作模式构建体系上。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0)0027-0058-0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一个方向。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等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来,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理论和实际上发展得很快。

现将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校企合作模式的起源
从国际来看,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耐德于1906年首创合作教育,当时赫尔曼.施耐德教授获准进行此计划: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去工作,一周后两组互相交换。

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的经典模式
[1]。

随后,德国于1919年形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1938年起,德国经济的重
建和腾飞培养出了大批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2]。

此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直到今天,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获得认可。

2、国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后,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已很普通,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实践上也成功地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澳大利亚TAFE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3]。

3、国外研究述评
校企合作在国外很早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校企合作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研究和组织模式类型的研究两个方面。

英国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指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现实除了巨大的作用。

换句话说,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跨越、追赶中,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以往自发的校企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以保证气和和国家长期的战略的实施。

这一研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国外学者(Bolton&Robert)指出了校企合作关系的类型:(1)促成产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2)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这不进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3)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是(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听取产业界人士的建议,以符合和企业发展的需要;(4)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以反面大学获得场地的租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5)校企之间建立咨询关系,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6)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作报告;(7)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

[5]
国外学者(Senker)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密切增加的理由:(1)大学寻求除政府补助之外的其他去到资源的需求;(2)市场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研发过程缩短,其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3)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收(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属于共同性技术,其研发成
果具高度外溢和扩散性)。

[6]
Atlan(1987)将产校企合作分为6大类:①一般性资助研究;②合作研发;③研发中心;④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⑤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⑥创业孵化中心(Incubator)与科学园区。

[7]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普通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多种合作办学的新格局,其中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一种办学模式。

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质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五条也指出:高校的举办者可以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团体或公民个人,可以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举办者应有代表参加高校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校蓝会等)。

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就结合发展的道路。

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正式在这样宏观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国内学术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对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借鉴张亚军[9]等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国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变化为时间界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为基础,为提高搜索结果的吻合度,先以“校企合作”和“产学”为条件做第一次模糊高级模糊检索,再以“高职”做第二遍模糊线索,然后再以“模式”做第三遍模糊检索,最后以构建
做第四遍模糊检索得出一下结果: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在1995年以前,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被称为“产业研合作”,参与主体主要是有较高科研究实力的高等本科院校和企业间,而高职院校没有这方面的合作记录。

自1995年后,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逐渐推广开来,校企合作的叫法也渐渐流行起来,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不断的涌现。

在1996-2004年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意义,针对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合作模式构建的探索实践。

从2005年至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3年论文的发表量是前30年以来的一倍,而对合作模式的研究出现了一小段高潮。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发表的论文在2005-2009三年多时间比2005年前出现了激增的现象。

根据以上搜索到的论文,从研究主题、观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
学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研究路径经历了“借鉴—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

从已发表文献的内容和实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是在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从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到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再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自身的模式,再到
在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宏观环境变化深入拓展合作模式的过程。

(2)研究重点经历了从“必要性、重要性”到“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再到
“总结经验构建模式”的过程。

通过研读已发表过的文献,国内学者现实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在在总结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3)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

从统计文献来看,从所统计的文献来看,已有学者试图从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来研究校企合作,并试图建立基于这种视角的一种理论,例如张韶虹提出
的“利用学习型组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贺修炎提出的“利用相关者理论构
建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俞林从文化视角研究分析告知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所以发展比较晚,合作模式不丰富,需要学习国外新的方法和经验。

(2)国外学者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国外的校企合作发展较早,现已形成多样化的各种模式,可谓我国的校企合作提供许
多宝贵的经验。

(3)国内外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与合作方式方面,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式需要对校企合
作的模式惊醒不断升级。

(4)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进行的,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他读,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
发展程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于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