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工原理下册习题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习题集
第二章气体吸收
1、当总压为101.3 kPa,温度为25℃时,100克水中含氨1克,该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0.933 kPa;
若在此浓度范围内亨利定律适用,试求溶解度系数H和相平衡常数m(溶液密度近似取为1000kg/m3)。

2、含有4%(体积)氨气的混合气体,逆流通过水喷淋的填料塔,试求氨溶液的最大浓度,分别以摩尔
分率,质量分率,比摩尔分率,比质量分率表示。

塔内绝对压强为2.03×105 Pa, 在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p* = 2000x(式中p的单位为mmHg, x为摩尔分率)。

3、已知NO水溶液的亨利系数如下:
指出下列过程是吸收过程还是解吸过程,推动力是多少?并在x - y图上表示。

(1)含NO20.003(摩尔分率)的水溶液和含0.06 (摩尔分率) 的混合气接触,总压为101.3 kPa,T=35℃;
(2)气液组成及总压同(1),T=15℃;
(3)气液组成及温度同(1),总压达200kPa(绝对压强)。

4、已知某吸收系统中,平衡关系为y = 0.3x ,气膜吸收分系数k y = 1.815×10-4 kmol / (m2.s),液膜吸收
分系数k x = 2.08×10-5 kmol / (m2.s),并由实验测得某截面上气液相浓度分别为y = 0.014,x = 0.02,试求:
(1)界面浓度y i、x i分别为多少?
(2)液膜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的百分数,并指出控制因素;
(3)气相推动力在总推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数。

4、在吸收塔内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低浓度甲醇,操作温度为27℃,压力为101.3kPa(绝对压力)。


定操作状况下,塔内某截面上的气相中甲醇分压为5.07 kPa,液相中甲醇浓度为2mol / m3。

甲醇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H = 1.995 kmol / (m3.kpa.),液膜吸收分系数k L = 2.08×10-5 m / s,气膜吸收分系数k G = 1.55×10-5 kmol / (
5、在某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处理含的SO2混合气体。

逆流操作,进塔气中含SO2 0.08(摩尔分率),其
余为惰性气体。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取28,水的用量比最小用量大65%。

要求每小时从混合气体中吸收2000 kg SO2的,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Y = 26.7X,计算每小时用水量为多少m3?
6、在总压为101.3kPa,温度为20℃的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SO2-空气混合气体中的SO2。


塔时SO2浓度为5% (体积),要求在处理后的气体中,SO2含量不超过1%(体积)。

在101.3kPa
和20℃时,平衡关系可近似写为Y* = 35 X。

试问:
(1)逆流操作和并流操作时最小液气比(L / V)min各为多少?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2)若操作总压增为303.9 kPa时,采用逆流操作,其最小液气比为多少?并与常压逆流操作的最小液气比作比较讨论。

7、由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含SO29%(体积%),其余可视为空气。

冷却后送入吸收塔用水
吸收,以回收其中SO2的95%。

在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 = 48X,吸收塔每小时处理的炉气量为1000 m3(303K,100kPa),所用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4倍。

求每小时用水量和出塔溶液的浓
度。

8、 在一逆流吸收塔中用吸收剂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可溶组分。

已知操作条件下该系统的平衡
关系为Y=1.15X ,入塔气体可溶组分含量为9%(摩尔%),吸收剂入塔浓度为1%(摩尔%);当液气比分别取L / V> m , L / V < m , L / V = m 时,液体出口的最大浓度为多少?并在Y-X 图上画出上述情况的操作线与平衡线的相互关系。

9、 用水吸收丙酮——空气混合物中的丙酮(逆流操作),入塔混合气中含丙酮7%(体积),
混合气体流量为1500 m 3 / h (标准状态),要求吸收率为97%,丙酮溶解于水的平衡关系可用Y* = 1.68X 表示,试计算:
(1)每小时被吸收的丙酮量和水的最小用量为多少?
(2)若用水量为3200kg/h ,求溶液的出口浓度?在此情况下,塔进出口处的推动力ΔY
各为多少?
(3)若溶液的出口浓度 x 1= 0.0305,求所需用水量,此用水量为最小用水量的多少倍? (4)做图说明(2)、(3)两种情况操作时,那种所需的传质面积较小?为什么? 10、在一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处理SO 2混合气体。

进塔气中含SO 20.09(摩尔分率),
水的用量比最小用量大70%。

要求SO 2吸收量为2000kg / h , 操作条件下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 26.7X ,计算每小时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11、 需要设计用清水作吸收剂的填料塔,因算出的填料层高度与直径之比过大,拟改为两个高度较小的
塔联合操作,现提出以下几个流程方案,各种方案中(1)每塔L / V 相等;(2)Y b1、Y D 、Y a2不变,设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试分别做出其平衡线与操作线的示意图,并比较这三种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1、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某气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若系统的平衡关系为Y = 0.4X 。

试求:
(1)回收率为93%时的最小液气比(摩尔比);
(2)当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4倍,塔高不受限制时该系统的最大回收率。

(3)如果吸收因子A = 1.2,回收率为90%,并已知该系统的气、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 L
和H G 都是2 m , 其填料层高度为多少??
13、混合气中含CO 25%(体积),其余为空气。

于30℃及2MPa 下用水吸收,回收率为90%,溶液出口
浓度x 1= 0.0004,混合气体处理量为224 m 3 / h (操作状态),亨利常数E = 200MPa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L a = 50 kmol / (m 3h (kmol / m 3)),塔径为1.5m ,求每小时用水量和填料层高度。

14、 在一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纯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中的氨。

入塔气体中含氨9%(体积),要求吸
收率为90%,水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2倍,操作状态下平衡关系为Y*=1.8X ,H OG =1m 。

试求: (1) 填料层的高度;
(2) 若改用含氨0.08%的稀氨水作吸收剂,Y 1及其他条件不变,吸收率为多少? (3) 画出两种情况下的操作线及平衡线的示意图。

15、有一吸收塔,填料层高度为3米,可以将含有NH 3 6%(体积)的空气—氨混合气中的NH 3 回收99%,
气体速率为600kg 惰气 /(m 2h ),吸收剂用水,其速率为900 kg /(m 2h )。

在操作范围内,氨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 = 0.9X ,7.0Y W a K 气
,受液体速率影响很小,而W 气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塔截面的气
体质量,试计算将操作条件作下列变动,所需填料层有何增减?
(1)气体速度增加20%;
(2)液体速度增加20%;
假设气、液速率变动后,塔内不会发生液泛。

16、已知某填料塔直径为1米,填料层的高度为4米。

用清水逆流吸收空气混合物中的某可溶组分,该
组分进、出口浓度分别为8%和1%(摩尔分率),混合气流率为30kmol / h,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24倍,相平衡关系为Y* = 2X,试计算:
(1)塔高为3米处气相浓度;
(2)若塔高不受限制,最大吸收率为多少?
17、某厂有一填料吸收塔,直径为880mm,填料层高6m,所用填料为50mm拉西环,每小时处理2000m3g
丙酮-空气混合气(T = 298.15 K,P = 101.3 kPa),其中含丙酮5%(体积%);用水作溶剂。

塔顶放出废气中含丙酮0.263%(体积%),塔底排除的溶液每kg含丙酮61.2g;在此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Y = 2.0X。

根据上述测得数据试计算:
(1)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Y a ;
(2)每小时回收多少丙酮;
(3)若保持气液流量V、L不变,将填料层高度加高3m,可以多回收多少丙酮。

18、在高度为5m的填料塔内,用纯溶剂除去混合气中的某组分,在操作条件下相平衡常数
m = 0.6 ,当L / V = 0.9时,溶质回收率可达90%。

现改用另一种性能较好的填料在相同
条件下其吸收率可提高到95%,问此填料的体积传质系数是原填料的多少倍?
19、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中,用稀硫酸吸收空气中所含的氨(低浓度),溶液上方氨的分压为
零(相平衡常数m = 0)。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气体与液体流率以及其他操作条件大致相
同,传质单元高度H OG都可取为0.5m,试比较所需的填料层高度有何不同?
(1)要求回收率为90%;
(2)要求回收率为95%。

20、要从CCl4—空气混合物中吸收所含的CCl4,处理的混合气体量为1500kmol / h,混合气体中含CCl45%
(mol%),回收率为90%,吸收塔操作压力为101.325kPa,温度为298K。

有两股吸收液送入塔内,第一股含CCl42.26%(质量%)的煤油,其量为222 kmol / h ,从塔顶送入;第二股为含CCl413.7%(质量%)的煤油,其量为153 kmol / h ,在塔中段液体浓度与它相同处送入。

在操作条件范围内,平衡曲线可表示为Y*= 0.13X,已知吸收过程属气膜控制,k G = 1.2kmol / (,纯煤油的平均分子量为170,CCl4的分子量为154,塔径为3.5m,填料的比表面积 a = 110m2 / m3,试求:
(1)填料层高度;
(2)第二股煤油应在距填料层顶部若干米处送入?
(3)若将两股煤油相混,一起从塔顶送入,欲得到同样的回收率,塔高应为多少?
21、现有一填料塔,在301K和101.3kPa下,用清水吸收200 m3 / h 氨—空气混合物中的氨,使其含量从
5%(体积%)降低到0.04%(体积%)。

出塔氨水浓度为最大浓度的80%,填料塔直径为0.5m,填料层体积为0.98m3,其平衡关系式为Y* = 1.4X,已知:K G a = kmol / (h.atm);G——混合气体的质量流速kg / (m2h);L——液体的质量流速kg / (m2h)。

问:该塔能否适用?为什么?
22、以2.5N的NaOH溶液在常压下吸收CO2—空气混合物中的CO2。

实验使用的填料塔为塔径350mm,
塔高3m,以19mm的拉西环填充。

实验结果为:气速G’=0.34kg/(m2s),液速L=3.94kg /(m2s);入口气体中CO2含量为315ppm,而出口气体中CO2含量为31ppm;溶液密度为1100 kg/m3,吸收为气相扩散控制,问总气相传质系数K G a的值为多少?
23、空气和丙酮混合气体2000 m3 / h(标准状态),其中含丙酮10%(体积%),于293K和202.65kPa下,
在直径为0.62m的填料吸收塔中用水吸收,吸收率为80%,塔中选用25×25×3乱堆瓷环,比表面积a =200 m2 / m3,吸收系数KY = 0.6kmol /(m2.h),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3倍,操作条件下的平衡数据如下表,试计算填料层高度。

第三章蒸馏
1、在101.3kPa下,C6H6(A)与C6H5Cl(B)的饱和蒸汽压(kPa)和温度(K)的关系如下:
试计算:(1)C6H6(A)与C6H5Cl(B)的汽液平衡相组成,并画出t-x-y图;
(2)平均相对挥发度(该溶液可视为理想溶液)。

2、如果C6H6(A)与C6H5Cl(B)的混合液中C6H6摩尔分率为0.5,根据上题的T-x-y图回答以下问题:(1)此溶液开始沸腾的温度,以及此瞬间的蒸汽组成;
(2)若将此溶液加热至388.15K,溶液的状态如何?各相组成又如何?
(3)此溶液加热到什么温度时才能完全汽化为饱和蒸汽?此时蒸汽的组成又为多
少?
(4)若要使此溶液得到初步分离,加热温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
3、苯-甲苯混合物可视为理想体系,纯苯(A)和纯甲苯(B)的蒸汽压分别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P0的单位为mmHg,t的单位为℃。

今测的蒸馏釜中温度为108℃,釜液组成为4.3%(质量%),试求:(1)该蒸馏釜的操作压强;
(2)与釜液呈平衡的蒸汽组成。

(3)当蒸馏釜的操作压强为500mmHg,组成为0.55(苯的摩尔分数)的蒸汽的温度和与此蒸汽呈平衡的液相组成。

4、C6H6(A)与C6H5Cl(B)混合液在常压下进行简单蒸馏。

其中C6H6(A)初始浓度为0.5(摩尔分
率,下同),最终液相产品浓度为0.36,且该体系为理想体系,平均挥发度为2.16,试求:
(1)所得气相产品的量和平均组成;
(2)如改为平衡蒸馏,液相产品浓度仍为0.36,其气相产品的量和平均组成。

5、在连续精馏塔中分离CS2-CCl4混合液。

已知原料液于泡点加入,流量为3500kg/h,其中含CS230%(质
量%,以下同),回流比为2.8,塔顶产品中含CS292%,馏出液回收率为62%,试求:(1)塔顶产品量和塔底残液量及残液组成;
(2)塔顶回流量及蒸馏釜汽化量(分别以kg/h及kmol/h表示)。

6、在连续精馏塔中分离乙醇-水混合液。

原料液含乙醇63%(质量%,以下同),泡点进料;要求塔顶产
品量为1500kg/h,组成为90%,温度为78.3℃,其回收率为0.97,回流比为2.3,试求:
⑴塔顶及塔底产品量;
⑵蒸汽冷凝器中每小时所冷凝的蒸汽量。

7、在常压操作的连续精馏塔中分离含丙酮30%(摩尔%)混合物,分别计算20℃溶液进料、
饱和液体进料、饱和蒸汽进料时的q值。

常压下丙酮-水体系的平衡数据如下表:
8、对于习题6的体系,如果原料流量为150 kmol/h,馏出液组成为96%,釜液组成为3%(均为mol%),
回流比为2.5,试求上述三种进料状况下的汽、液相组成。

9、在某一连续精馏塔操作中,操作线方程可表示为:
精馏段:y = 0.76x + 0.23 ;提馏段:y = 1.20x – 0.02
料液为饱和液体。

试求回流比及原料液、馏出液、残液的组成。

10、在连续操作的精馏塔,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0.75x+0.2075,q线方程为y= -0.5x+1.5z F,相对挥发度
为2.5,试求:
(1)回流比R;

(2)馏出液的组成x
D
(3)进料热状态参数q值,并判断进料热状态;
(4)当进料组成z F=0.44时,精馏段操作线与提馏段操作线交点处的x值为多少?
(5)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多少倍?
11、用一连续精馏塔分离两组份理想混合液。

原料和馏出液中分别含A组分0.44、0.96(摩尔分率)。


液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2.35,最小回流比为1.62,试说明原料液的进料热状况,并求出q值。

12、在一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苯-甲苯混合液。

在回流比为2.48时测得精馏段某相邻三板的液相组成
分别为0.70、0.63、0.51(摩尔分率),求下面两层塔板的气相与液相单板效率。

苯-甲苯溶液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2.48。

13、含甲醇35%(mol%,以下同)的甲醇水汽液混合物,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

进料速率为100 kmol/h,
其中蒸汽量占1/2,操作回流比为3,进料中甲醇的96%进入馏出液中,要求馏出液的组成为93%。

塔底的相对挥发度为7.54。

试求:
(1)塔顶产品浓度;
(2)残液中甲醇含量;
(3)塔内由下往上数塔釜以上第一块理论板上液体组成;
(4)若该板的气相板效率为0.52,则液体实际组成为多少?
14、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含丙酮25%(质量%,以下同)的丙酮水溶液,要求馏出液组成
为99%,原料液中有80%(摩尔)丙酮进入馏出液中。

进料为泡点液体,操作回流比为最
小回流比的1.7倍,塔釜为间接蒸汽加热,试求:(丙酮水溶液平衡数据见习题7)
(1)所需理论塔板数及进料板位置;
(2)釜中液体改用水蒸汽直接加热,所需理论塔板数又为多少。

15、在常压连续精馏塔内,分离含苯64%(mol%、以下同)的苯和甲苯混合液,进料量为4000kg/h,进
料为泡点液体。

要求馏出液中含苯99.2%,塔底产品中含苯1%,取实际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1.58倍,平均相对挥发度2.54,塔底为间接蒸汽加热,回流液为泡点液体。

试求:
(1)塔顶及塔底产品的摩尔流率;
(2)用图解法求所需的理论塔板数及加料板位置。

苯—甲苯溶液在常压下的平衡数据见下表:
16、在上题条件下,将进料状态改为65℃及饱和蒸汽,试求:
(1)两种情况下的最小回流比,并与泡点液体进料时所需的最小回流比比较;
(2)如维持15题所给的回流比,定性分析所需的理论塔板数和加料板位置有何变化。

17、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CS2-CCl4混合液。

已知原料液于泡点加入,流量为3500kg/h,其中含CS230%
(摩尔%,以下同),馏出液中含CS2 94%,残液中含CS2 2%,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1.6倍,全塔操作平均温度约为61℃,空塔气速为0.8m /s,板间距为0.4m,全塔效率为50%,试求:
(1)实际塔板层数;(2)塔径;(3)塔的有效高度。

CS—CCl混合液平衡数据(101.3kPa)
18、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含甲醇40%(摩尔%,以下同)的甲醇水溶液,要求馏出液组成为98.6%,残液组成为2%,进料为泡点液体,操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2.2倍。

塔顶采用一个部分凝器和一个全凝器进行冷凝,部分凝器控制回流为饱和液体,其余以饱和蒸汽状态进入全凝器冷凝冷却得到塔顶产品。

若全塔效率为0.6,求实际塔板数。

甲醇—水溶液平衡数据(101.3kPa)
19、将含乙醇50%(摩尔%,以下同)的乙醇水溶液2000kmol / h及乙醇20%的乙醇水溶液
2000kmol / h,分别加入一常压连续精馏塔内进行分离,两股进料均为泡点液体。

要求馏出液
中含乙醇82%,釜液中含乙醇1%,操作回流比为2,塔釜为间接蒸汽加热。

试求:
(1)馏出液及釜液的摩尔流率;
(2)所需理论塔板数及两股进料的位置。

乙醇—水溶液的平衡数据((101.3 kPa)
20、在常压连续精馏塔内分离乙醇20%(摩尔%,以下同)的乙醇水溶液。

要求馏出液组成大于82%,釜
液组成小于1%,并在精馏段内某一塔板上抽出泡点液体产品,其量为馏出液的1/2,浓度为60%,操作回流比为2,试确定所需理论塔板数,加料及侧线产品的位置。

21、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含易挥发组分50%(摩尔%,以下同)的泡点溶液从塔顶加入,要求塔顶和塔
底产品中的易挥发组分含量分别为80%及1%,系统相对挥发度为2.5,泡点回流,回流比为3,试求:(1)回收率;(2)操作线方程;(3)最小回流比。

22、在一常压连续精馏塔内分离含苯40%(摩尔%,以下同)的苯-甲苯混合物,处理量为11100kg/h,进
料温度为95.4℃。

要求分离后得到的馏出液中含苯98%,塔底产品含甲苯99%。

操作回流比为4.5,塔顶采用全凝器,回流液为泡点液体,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5℃及40℃。

蒸馏釜用3kgf/cm2饱和水
蒸汽间接加热,塔板效率为52%,若忽略热损失,试确定: (1) 塔顶及塔底产品的摩尔流率; (2) 实际塔板数及加料板位置; (3) 蒸馏釜中加热所需的饱和水蒸汽量; (4) 冷凝器中冷却水消耗量。

23、某两组份混合液在连续精馏塔内进行分离。

已知料液中易挥发组份含量为50%(摩尔%,以下同),泡
点进料;塔底产品中易挥发组份含量为10%;平均相对挥发度为4,理论板数为4块(包括再沸器)。

料液自第二层理论板进入,提馏段上升汽体摩尔流率为塔底产品的2倍。

试求: (1)第三层理论板上升的蒸汽组成;
(2)若改为全回流,塔底仍连续出料,此时塔顶及塔底产品的组成为多少?
24、用一有6块理论板常压精馏塔来分离甲醇—水溶液。

料液含甲醇0.4(摩尔分率,以下同),泡点进料,
要求塔顶甲醇浓度为0.90,塔底釜液中甲醇不高于0.08;操作回流比为3.3;塔顶全凝器,塔底间接蒸汽加热。

现若改变进料浓度为0.30,其他条件不变,问塔顶和塔底浓度将如何改变?甲醇—水溶液平衡数据见习题18。

并定性回答如果进料浓度维持0.30,且希望保持x D 和D / F 不变,可采取什么措施? 25、某混合液中含有苯、甲苯和乙苯三种组分。

在总压为101.3kpa ,温度为120℃时,试求:
(1) 各组分的相平衡常数; (2) 各组分对乙苯的相对挥发度;
(3) 在上述条件下,若混合液中含苯5%(摩尔分率),求相互平衡的汽、液相组成。

混合液可视为理想溶液。

苯、甲苯、乙苯的饱和蒸汽压可用安托因方程式计算:
C
t B A P +-
=0lg
式中:t ——系统温度,℃; P 0
——饱和蒸汽压,mmHg ; A 、B 、C ——安托因常数,无因次。

26进料为泡点液体。

试求: (1) 最小回流比;
(2) 若取回流比为1,求理论塔板数。

第四章 气液传质设备
11-1 在F 1型浮阀常压精馏塔内分离苯-甲苯混合液,已知操作条件下精馏段的物性数和气
液量分别为:
气体流量V s =0.70m 3/s 气体密度ρV =2.7kg/m 3
液体流量L s =1.8×10-3m 3/s 液体密度ρL =810kg/m 3 液体表面张力σ=0.021N/m.
若取塔板间距为H T =0.4m 。

试求: (1) 液泛气速为多少? (2) 塔径为多少?
11-2 分离甲醇-水溶液的过程中,在操作条件下,精馏段内物性数据如下:
气体流量V s =3384m 3/h 气体密度ρV =1.081kg/m 3 液体流量L s =2.556m 3/h 液体密度ρL =787.2kg/m 3 液体表面张力σ=0.0449N/m.
试对精馏段设计一块F 1型浮阀塔板。

11-3 已知分离甲醇-水溶液过程中,操作条件下精馏段内物性数据和塔板结构参数如下:
气体流量V s =0.957m 3/h 气体密度ρV =1.01kg/m 3 液体流量L s =7.81×10-4m 3/h 液体密度ρL =791.2kg/m 3 液体表面张力σ=0.03642N/m.
塔径D =0.9m 气体流通截面积A '=0.565m 2 降液管截面积A f =0.0713m 2 溢流堰长l w =0.675m 溢流堰高h w =45 mm 塔板间距H T =0.45m 浮阀直径d 0=0.039m 浮阀数N =70个 降液管下端与塔板的间距h 0=35mm.
试作出负荷性能图及操作条件下的负荷上下限。

11-4 在25×25×2.5mm 乱堆瓷拉西环填料塔内,用水吸收半水煤气中的CO 2,已知半水
煤气的组成(V%)为:CO 229%、H 249.5%、N 216.4%、CO3.8%、O 20.6%、CH 40.7%,操作温度为30℃,压力为1.72MPa ,气体流量为12000标准m 3/h ,吸收剂用量为147500kg/h ,若空塔气速为泛点气速的75%,试确定塔径。

11-5 在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混合气中的氨,填料塔内装有3m 高、50×
50×4.5mm 乱堆瓷质鲍尔环,操作压力为常压,温度为20℃。

进塔混合气流量为8000m 3(标准状态)/h ,操作条件下密度为1.14kg/m 3,吸收剂用量为1.42×104kg/h ,取空塔速度为液泛速度的65%。

试求填料吸收塔的直径与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

11-6 若将题11-5填料改用38.5×19×1.0乱堆塑料阶梯环填料,填料层高度仍为3m ,而
允许每米填料层的压降为5.23kPa ,试求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塔径应为多少?
第十二章 干 燥
12.1拟将温度25℃的空气预热至120℃用作干燥介质,已知预热前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湿份为水,
总压100 P kN/m 2。

试求:⑴ 空气的湿度;⑵ 预热后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最大相对湿度。

12.2将温度15℃、相对湿度为80%的空气预热至150℃用作干燥介质,湿份为水。

试求:⑴空气的湿比
热;⑵ 预热前后空气焓值的变化。

12.3某常压空气的干球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60%,试求该空气的湿度、水汽分压、湿比热和湿焓。

12.4将t =20℃、%60=ϕ的新鲜空气和t =50℃、ϕ=80%的废气以2:5的比例相混合(以绝干空气为
准的质量比),然后送入干燥系统,试求:①混合气体的湿度和焓;② 混合气体在预热器内被加热至120℃时的相对湿度和焓。

12.5 欲将物料由含水60%降至15%,已知此物料的最大吸湿湿含量为52%,在所采用的干燥条件下,物
料的临界湿含量为54%,平衡湿含量为23%,均为湿基,求:
⑴ 如湿物料的质量为150kg ,应除去的结合水量、非结合水量和自由水量各为多少? ⑵ 在所采用的干燥条件下,能否完成预定的干燥任务?
12.6 已知某湿物料在某种恒定的干燥条件下,其平衡湿含量为6%,临界湿含量为5%,均为湿基,初始
时湿物料为500kg ,含水20%,现需要在上述干燥条件下将其干燥至420kg ,问此种要求能否达到?为什么?
12.7常压空气初始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80%, 将其在预热器中加热至150℃,通入干燥器中用作干
燥介质,由于固体产品的湿含量高于临界湿含量,物料在干燥过程中始终保持充分湿润,湿估算物料温度。

12.8 测得空气的干球温度为40℃,湿球温度为35℃,空气的总压为101.325 kN/m 2,试求此空气的湿度
和和相对湿度。

12.9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若已知物料由含水36%干燥至8%需要5小时,降速段干燥速率曲线可视为直
线,试求恒速干燥段和降速干燥段的干燥时间,已知临界湿含量为14%,平衡湿含量2%,均为湿基。

12.10干燥某板状物料,湿份近似为水,将初始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 的常压空气加热至80℃用
作干燥介质,热空气以3m/s 的速度平行流过该物料的表面,试计算此板状物料在恒速干燥段的
干燥速度。

12.11在某常压干燥器中将湿物料由X 1=0.2干燥至X 2=0.1,所用干燥时间为2小时,已知物料临界湿含量
X c =0.15,平衡湿含量*
X =0.02,降速干燥段可视为直线,求X 由0.30降至0.06所需的干燥时间。

12.12 将1米见方、5毫米厚的板状湿料悬挂于热空气中进行干燥,设干燥过程中物料的收缩可以忽略,
在干燥介质湿度不变的情况下,从50%的水分干燥至2%,其平衡湿含量接近于零,物料湿含量均为湿基,绝干物料的密度为800kg/m 3,由实验得到下列干燥速度:水分由50%干燥至25%为恒速干燥阶段,其干燥速度为 5 kg/(m 2·s),水分在25%以下为将速干燥阶段,此时空气质量流速为 1 kg/(m 2·s),假设降速段干燥速率曲线为直线,试求:⑴ 将此物料在以上情况下从50%干燥至2%所需的总干燥时间为多少?⑵ 若临界湿含量不变,仅将空气的质量流速增大为2 kg/(m 2·s),能否将干燥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
12.13 在常压操作的干燥器中,将每小时600kg 的物料由含水20%干燥至1%,已知空气进预热器时的初
温为25℃,湿度为0.02,经预热后进干燥器的温度为100℃,湿球温度为25℃,出干燥器时空气温度50℃,湿球温度40℃,试求此干燥装置中引风机排出的废气为多少m 3/h 。

12.14 某常压干燥器的生产能力为3600kg ,原料含水10%(湿基,下同),产品含水5%,空气进入预热
器的状态:t 0=20℃,%80=ϕ。

出干燥器时空气的状态:t 2=45℃,%60=ϕ,求此干燥器所用
风机的送风能力为多少m 3/h (以进预热器的状态计)。

12.15 在某干燥器中将含水30%的湿物料干燥至2%,均为湿基,干燥介质为常压空气,空气进入预热器
的状态:t 1=110℃,401
=w t ℃。

出干燥器时空气的状态:t 2=45℃,402=w t ℃,空气体积流量
为3000m 3/h (标准状况),求此干燥器的处理能力为多少kg 湿物料/h 。

12.16 湿氯化铵在常压干燥器中进行干燥,产量5000kg/h ,物料初始湿含量5%(湿基,下同),产品湿含
量0.5%,t 0=20℃、%80=ϕ
的空气在预热器中加热至t 1=180℃送入干燥器,出干燥器废气的温度
为85℃,物料进、出干燥器的温度分别为251
=θ℃和602=θ℃,
绝干物料比热为1.36 kJ/(kg ·K),预热器使用1.3MPa (绝压)的饱和水蒸气作热源,干燥器和预热器的散热损失均按5%计算,干燥器无补充加热,试求: ⑴ 汽化水分量; ⑵ 空气消耗量;
⑶ 预热器耗用的蒸汽量; ⑷ 干燥器中各项热量的分配; ⑸ 干燥器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

12.17 某连续干燥器干燥含水1.5%(湿基,下同)的物料9200kg/h ,物料的进口温度为25℃,出口温度
为34℃,产品含水量为0.2%,产品比热为1.84kJ/(kg ·K),空气以干球温度25℃、湿球温度23℃进入预热器加热至95℃后,送入干燥器,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干球温度是65℃,预热器使用145℃饱和蒸汽作为加热热源,中间补充加热耗用145℃饱和蒸汽117kg/h ,干燥器的散热损失为370kJ/kg 水,试求:⑴ 干燥器的生产能力;⑵ 绝干空气的消耗量;⑶ 若预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 =25W/(m 2·K),当不计预热器的热损失时,预热器需要的传热面积.
12.18 已知常压热空气的温度为120℃,湿度为0.0136,将此热空气通入干燥器中与湿润物料接触,若不
计设备热损失和物料升温所吸收的显热,试估计空气增湿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2.19 湿物料含水42%(湿基,下同),经干燥达到4%,产量为450kg/h ,空气的干球温度20℃,相对湿
度40%,经预热器加热至93℃进入干燥饱和至%60=ϕ
排出,若干燥器在绝热条件下操作,且物
料进出干燥器的显热变化忽略不计,试求所需空气量及预热器提供的热量;如果空气预热至67℃进入干燥器,而在干燥器内进行中间加热以补充热量,使空气保持在67℃和%60=ϕ时排出,则此
时空气需用量、以及预热器和干燥器内热量消耗如何?
12.20自某干燥器出口排出的废气为含水蒸气的空气,其温度为t 2=75℃,湿度为H 2=0.0588,试求此气体
的露点温度。

12.21用流化床干燥器干燥聚氯乙烯,产量3000kg/h ,物料初始湿含量8%(湿基,下同),产品湿含量0.3%,
t 0=20℃、%80=ϕ的空气在预热器中由蒸汽加热至t 1=135℃送入干燥器,物料进、出干燥器的温度
分别为201
=θ℃和702=θ℃,绝干物料比热为1.22 kJ/(kg ·K),干燥器所需热量中,空气供热
仅占30%,其余通过补充加热提供,干燥器的散热损失按5%计算,试求干燥器出口气体温度。

12.22 应用t —H 图,按表中已知量求出各项相应的未知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