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学基础课程《心理学》综合练习试题D卷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班级 学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科技大学基础课程《心理学》综合练习试题D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______和习惯化了的______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___和______。
3、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______和______。
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______和______。
5、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______和______。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______保持______。
7、注意保持在某一______上的时间是狭义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______上的时间是广义注意稳定性。
8、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有______指向性的______操作过程。
9、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0、马洛斯认为只有______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出现______需要。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
A.社交能力
B.智力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3、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4、遵从、认同和内化是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 )
A.形成阶段
B.转化阶段
C.习得阶段
D.修正阶段
5、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6、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7、“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8、学校的环境气氛、压力与学生的愿望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
A.表现性因素
B.知识性因素
C.组织性因素
D.个体性因素
9、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就是指()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人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人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人占多数
10、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水平。
A.强
B.弱
C.中等
D.偏低
11、()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12、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13、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14、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1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16、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
B.吉尔福斯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
17、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8、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19、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20、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和情感:
2、特殊能力:
3、实验法:
4、再造想象:
5、近因效应:
6、定势:
7、性格:
8、思维: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人的异化,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观点。
2、()复杂意志行动中,决策阶段是其关键阶段。
3、()精神分析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4、()神分析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
5、()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是注意的分散现象。
6、()人的特殊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7、()无意识水平,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对外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
8、()朝令夕改、人云亦云、随风转舵是缺乏意志自制力的表现。
9、()“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10、()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接受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试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培养。
2、简述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3、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4、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5、意识有哪些特征?
6、简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条件。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什么是问题解决,举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态度行为方式
2、视觉听觉
3、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4、保持再现(或回忆和再认)
5、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识记再认或回忆
7、对象活动
8、目的认知
9、遗传环境
10、低级高一级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C
4、C
5、A
6、C
7、D
8、A
9、B
10、B
11、A
12、C
13、A
14、A
15、C
16、C
17、B
18、B
19、B
20、A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5、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6、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7、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6、错
7、对
8、错
9、对
10、错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特征:
1、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2、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
3、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4、灵感状态;
5、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相象的参与。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面临容易或简单的任务时增强动机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在执行困难或复杂的任务时则动机的最佳水平应低些。
3、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也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创造想象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具有创造动机。
社会生活不断地对个体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人脑中就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成为创造想象的推动力。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
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没有相应表象作储备,创造想象很难顺利进行,因为创造想象既有将有关表象的某些要素重新排列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也有通过抽取事物某些本质特征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这些创造想象的形成都是以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先决条件的。
③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受思维活动的调节。
人的思维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如果不加以思索,信马由缰,就很难创造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令人信服的形象来。
④艰巨劳动与灵感。
灵感是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带有突然性。
但是,灵感的出现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意识
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状态中,思维活动极为活跃并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灵感的出现解决了久思不解的问题,常会伴有无法形容的喜悦。
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长期酝酿促成的。
4、答: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5、人类意识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意识的觉知性,它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界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
②意识的能动性。
它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意识的前进性。
③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
6、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最多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人对自动化了的活动就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中心集中在生疏的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形成了动作系统。
(反应系统)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觉情境,知觉情境越简单、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解决;情境较复杂、隐匿时,问题就不易解决;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它突出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动机和情绪状态,耶克斯~多得逊定律表明,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中的动机激奋水平;个性差异,如性格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