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2021学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广西陆川县2017年秋季期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他者”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
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

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

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

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

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

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
光。

”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

"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

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

“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

"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

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

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

”贝蒂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

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

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

2012年11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2013年3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

“遗嘱?”“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

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
特,后来改成您了。

现在,她那栋价值1 250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

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B.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D.小说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

5.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
6.“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探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
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
“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
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
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
“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
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兴世,字文德,竟陵人也.本单名世,太宗益为兴世。

少时家贫,南郡宗珍之为竟陵郡,兴世依
之为客。

竟陵旧置军府,以补参军督护,不就.白衣
..随王玄谟伐蛮,每战,辄有禽获,玄谟旧部曲诸将不及也,甚奇之.兴世还都,白太祖,称其胆力。

太宗即位,四方反叛.进兴世号龙骧将军,领水军,距南贼于赭圻。

筑二城于湖口,伪龙骧将军陈庆领舸于前为游军。

兴世率龙骧将军佼长生、董凯之攻克二城,因击庆,庆战大败,投水死者数千人。

时台军据赭圻,南贼屯鹊尾,相持久不决。

兴世建议曰:“贼据上流,兵强地胜。

我今虽相持有余,而制敌不足。

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制贼之奇,莫过于此。

”沈攸之、吴喜并赞其计。

兴世夕住景江浦宿,贼亦不进。

夜潜遣黄道标领七十舸,径据钱溪,营立城柴.明旦,兴世与军齐集.停一宿,刘胡自领水步二十六军平旦来攻。

将士欲迎击之,兴世禁曰:“贼来尚远,而气骤盛矣,夫骤既力尽,盛亦易衰,此曹刿之所以破齐也。

”令将士不得妄动,治城如故。

俄而贼来转近,舫入洄洑,兴世乃命寿寂之、任农夫率壮士数百击之,众军相继进,胡于是败走。

斩级数百,投水者甚众,胡收军而
下。

是月朔.,赭圻军士伐木为栅,于青山遇一童子曰:“贼下旬当平,无为自苦。

”忽不见。

至是果败。

废帝
..元徽三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五年,以疾病,徙光禄大夫,常侍如故。


帝升明二年,卒,时年五十九.追赠
..本官。

父仲子,由兴世致位给事中。

兴世欲将往襄阳,爱恋乡里,不肯去.尝谓兴世:“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

”兴世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

" (节选自《南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B.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
艰/
C。

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D.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废帝,是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指的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文中指的是南朝宋后废帝刘昱。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给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以褒奖死者对国家的贡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张兴世没有高贵的出身,但一入行伍,就显示了不同一般的军事才华,屡立战功,受到王玄谟的赏识。

在张兴世回到都城禀告太祖的时候,王玄谟趁机向太祖称赞其胆力。

B.张兴世善于审时度势,在敌我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明辨彼此情势,采取占据上游、伺机而动的办法,以期克敌制胜。

C.张兴世虽战功卓著,但为人恭谨,敬畏朝廷的典章制度。

在其父索要军队鼓角一事上,拒绝了父亲的请求。

D.作为正史,选文中也存在一些糟粕,需要读者扬弃.如钱溪一战前,张兴世的士兵在青山上砍木做栅栏时所遇童子预言一事,就显得扑朔迷离,含有宿命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白衣随王玄谟伐蛮,每战,辄有禽获,玄谟旧部曲诸将不及也,甚奇之.(5分)
(2)贼来尚远,而气骤盛矣,夫骤既力尽,盛亦易衰,此曹刿之所以破齐也。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