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旧事】关于宜昌地名的那些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旧事】关于宜昌地名的那些历史故事
第一章虎牙山
宜昌城东有一座山,名曰虎牙山,该山山高壁陡,壁下水急浪恶。
临江绝壁上有一条古栈道,东边直通猇亭,西边可到五家犹如一条巨龙遨游在悬崖峭壁之间。
《水经注》有云:虎牙山“石壁色红,间有
白纹”。
为何惟它“石壁色红,间有白纹”?这要从三国说起。
刘备讨吴,在猇亭包原隰险阻而结营。
诸葛亮得知,心想偿用火攻,何以解救?急令赵云前去救驾。
赵云赶到宜昌境内,此时天已四更,东南风大作,江岸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哀声遍野。
来到虎牙山突遇吴将朱然挡住去路。
那朱然,原本是狗屎做的棍棒——文(闻)不得,舞(武)不得,五百年前的酒爵当鸡钵——不识文武(文物),在吴军混得一个小小的差事。
今晨蜀兵馈不成军,吴军大小官员都如麻布口袋里装的铁钉——个个想露头;荷叶里包的菱角——个个想冒尖。
于是朱然也出得军营想捞点稻草,建点伟业,争点资本,不期遇到赵云,他不认得,狐假虎威地大喊一声:“来将留下姓名。
”赵云救主心却,答了一声:“我乃是你姑父。
”挺枪便刺。
那赵云每每出战总是说“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为何今日且说“我乃是你姑父”。
原来刘备当年娶得孙权之妹孙尚香,与孙权已结成姑舅关系,赵云是刘备之弟,故称姑父。
话说赵云答了一声:“我乃是你姑父。
”挺枪便刺,一个照面就将朱然挑下马来。
其部下皆慌忙逃走。
赵云也不追赶,勒马往东,寻找刘备。
此时刘备正率张苞关兴等百余人马下的山来,两军合一。
又一彪人马当住去路,帅旗上大书“陆”字。
赵云知是吴军大都督陆逊,挺枪要刺,听得对面有人说:“都督,此人就是朱然的姑父。
”陆逊是知书达理之人,听罢忙抱拳道:“姑父,晚辈陆逊马上有礼了,但不知您是哪位姑父?”赵云勒住马道:“常山赵子龙是也。
”“您就是长板坡救阿斗杀的曹兵个个愁的赵子龙?”“正是俺赵云。
”“截江夺阿斗的赵云就是您?”“正是。
”“一吕二赵三典韦中的二赵……?”赵云不待陆逊说完:“小白脸,你是警察局的不成?”说罢,拍马直取陆逊。
陆逊叫声“哇塞”,拍马回逃。
主帅一跑,兵士就乱,一时间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踏死挤伤者不计其数,掉岩落水者也不计其数,真是:人如潮涌,马似山倒。
后人有诗曰:
刘备兵败夷陵城赵云威震猇亭岸
吴军皆知当阳勇相互践踏虎牙山
您想,那三个不计其数是多少人马,故而《水经注》上说的“石壁色红”,必是那吴军人马鲜血所染,“间有白纹”必是脑浆无疑。
第二章黄金卡
第一章吹的是咱们宜昌城城的东边,现吹吹宜昌城城的西边。
距城区二十里是晓溪塔,过晓溪塔五里有一山包,长期以来人们称它为黄金卡。
其实黄金卡原名不叫黄金卡,要说这地名,得从东汉末年说起。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
加之自然灾害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陷于水火。
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万农民热烈响应,由于他们头裹黄巾为标志,故称黄巾军。
在宜昌城西有一个叫鄢家河的小村庄,当时就是黄巾军活动地区。
他们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使得宜昌官兵胆战心惊。
常派奸细进行刺探,以便围剿。
为了保卫革命果实,以便更好地打击官府,黄巾军在通往小溪塔路中的山包上设一哨卡,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
由于这里是黄巾军的哨卡,久而久之,这山坡就被称为黄巾卡。
黄巾军被镇压后,此地被改为黄金卡。
今天,宜昌雪茄烟厂所在地——黄金卡。
第三章乌龟碑
长江大势是从东往西贯穿祖国大地,然而到了枝城一个转弯向了北,这一来宜昌的方位不好叫了。
西坝、东山,我们是按太阳定方位来叫的,而五龙我们是按长江定方位来叫的,叫江南。
就没按太阳定方位来叫了,如一叫岂不成了“江西”。
咱现在闲吹的是乌龟碑,下面接着吹的是磨镜山,按太阳方位来叫。
一个是母亲河,一个是万物生长所依靠的,俩不得罪。
原宜昌城以现在的东门为界,城东尽是农田,“(山)坡上包谷小麦,(山)坡下稻香鱼肥。
”农作物枝粗叶茂,村民们丰衣足食。
然而人有旦夕之祸福,天有不测之风云,突然农田遭到大面积践踏。
告到官府,官府进行调查,但毫无结果。
紧接着七七四十九天烈日当头,堰塘干结,庄稼枯黄。
这时人们才知道此非人祸,于是成群结队地来到东山山顶。
这东山,说得是山,其实是丘陵,真正的山在江西……哦……江的西岸,重重叠叠,高万仞。
闲话少表,话说人们来到东山山顶,山顶有一寺,该寺因山得名,叫东山寺。
寺内有香火,大堂立一木牌,上书:王天官之神位,两边各有挽联。
众人来到灵位前跪下,一五一十地把他们如何受苦如何受难述说了一遍。
你道这王天官是何人,咱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官拜尚书,据说江边有一小巷,叫尚书巷,就是按他官职命名。
死后玉帝念他有功于民,封他为“天官”,主管荆楚大地。
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
王天官得知众民受害,掐指一算,原来刘家大堰内一只乌龟成精。
王天官念它成精不易,没罚死刑,在东山山腰用一大石碑把它压住,使它动弹不得。
后来人们就把这地方叫乌龟碑。
第四章磨基山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官听说距宜昌千里之地有一鬼城,名丰都,城内设东西廊房,摆有各种刑具,人称十八层地狱,十分可怕,天官决定前去看看。
来到丰都,进得鬼城,时正是四更,呼天抢地的哭嚎声从天子殿东西两廊房传出。
天王进得东廊房,见执刑鬼正忙活着,挖心的挖心,火烙的火烙,受刑者声泪俱下地下血流成河。
天官转了一圈,房外鸡叫,执刑鬼们瞬时全无。
天官正要出来,突听一声哭叫:尚书救我。
天官回头一看,见推磨上坐有一人,天官认识,他是被宜昌咔嚓过的一恶霸。
天官令随从把恶霸抬下,恶霸下身已被磨碎。
天官说“太残酷”,令人把石磨抬上船。
众人来抬,不但没抬起,反而将石磨翻扣在地,
勾手的地方也没有了。
天官指着垫磨用的三快石头说:把这搬上船,没有磨基,看你们怎么磨!
船回宜昌,天官把那三快石头藏于宜昌城对面、长江西岸那座最高的大山上。
再说东廊房丢失了磨基,小鬼们到处寻找适当的石头,可一直没寻到。
阎王爷一气,拿过生死簿,在天官的名字上打了勾,此时,天官已老。
天官死后,人们便把藏石头的那座山叫磨基山。
第五章龙泉镇
猇亭之战刘备大败,幸得赵云前来接救,方保性命。
蜀军不敢直去夷陵城再到四川,他们上虎牙山,走小道(可通当阳)绕过夷陵城,在黄牛庙处下江。
途中路过一小镇,受到镇民们的款待,此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刘备酒足饭饱,镇民端来茶水,刘备民喝一口问:“此水怎地没有饭前的水好喝?”镇民说:“皇叔不知。
本地有一泉,传说泉水常泛滥,有个叫法官的道士将一条龙锁在了泉中,泉水从此变小。
泉孔虽然变小,但又甘甜无比,还可医治百病,从此不少人也迁到这里居住,百废具兴,人丁兴旺,这眼泉水就显得十分珍贵,只得按计划供应。
大军一到,该泉水用尽,刚才皇叔用的水是我等在它地取来的。
”刘备道:“当年我被曹操追得鸡飞狗跳,来到当阳,曾听人说过,该泉叫法官泉。
”镇民道:“还有一奇:道士走时在泉边立一石碑,碑上刻有‘青釭渠水,倚天屠龙’八个大字。
镇民们不知其意。
”刘备回身:“子龙,听说曹操收得青釭倚天两剑,在长板坡被你夺得青釭。
”赵云道:“正是。
”刘备道:“不知它是否是镇民讲的‘青釭渠水’的青釭?”赵云笑道:“那只是一般传说罢了,主公怎能当真?”刘备道:“管它传说也罢神话也好,如真是那青釭,渠出水来,也是为这里百姓造福。
”
刘备一行人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来到法官山顶,镇民指着一小偃道:“皇叔这就是法官泉。
”刘备一眼望去,在这小偃正中,有
呈等腰三角形排列着七个泉眼,正突突突地往外翻水。
刘备伏下身去舀得一些水饮下,只觉五腑神饴。
镇民扒开茅草,写有“青釭渠水,倚天屠龙”字样的石碑显露出来。
刘备令赵云拔出长剑。
赵云笑了笑,拔出宝剑递于刘备。
好皇叔,手握青釭,面对石碑,大喊一声:“开!”一剑劈下,只见一道青光扑面一闪,石碑未开。
背后响起一阵水声,刘备回转身来,只见偃中升起一道白光,升往天空。
镇民道:“皇叔,快看这法官泉。
”刘备放眼望去,但见那泉眼已成桶口粗细,泉水满过堰堤,顺着山势,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向山下流下。
刘备道:“听说此镇是无名镇。
”村民道:“正是。
”刘备道:“我给它起个名字吧,法官泉是赵云的青釭剑所渠,赵云乃子龙也。
再说,这里泉多,就叫‘龙泉’吧。
”从此这无名镇就改叫龙泉了。
刘备回到山下,命令起程。
马夫将的卢牵来,谁知那马行至稻场不再迈步。
刘备道:“此马老矣,留下吧。
”那马站在稻场上,眼看刘备西去,眼槽里满是泪水。
此后,的卢马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走,面西而死。
后人就把这稻场改名为汉马岗。
第六章铁路坝
宜昌有句老话:铁路坝鬼打架,乌龟碑鬼点灯。
“鬼还兴打架?”我不解地问老人。
“真是个娃娃,”老人笑了,“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鬼打架就是形容鬼很多。
”于是老人给我讲了铁路坝的故事。
宜昌人祖籍多属四川,四川人念家。
可三峡险要,无法回去,他们盼望有条旱路。
不但百姓盼,朝廷也盼。
西部的资源运不出来,内陆的生产资料也进不去,虽然陕西有条旱路,但那是难以上青天的蜀道。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中国有了火车,朝廷便想从武汉经过宜昌修条铁路进川。
圣旨一下,全国响应,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好不踊跃。
然而当官的看中的不是铁路,是银子。
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好不疯狂,使得川汉铁路四五十年间停停建建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直至解放都没建成。
不过宜昌还好,多少还建了点路基,在东山脚下平了个大场坝,场坝前盖了个小楼——老人讲到这里停下,端起了茶杯。
老人端起了茶杯,喝了口茶,接着给我讲述铁路坝的故事——
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他的功劳,可你知道吗,长城脚下埋了多少尸骨?远看长城为什么是白色的?因为它是白骨垒的。
修川汉铁路,官府为了自己的荷包,逼的百姓家破人亡;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残酷地使用劳工,难道死的人还少吗?死去的人在阴间流离四所。
自从有了铁路坝,这些鬼魂们都集中到了这里,有的哭有的闹、有的述说自己被骗有的唾骂官府——他们死的冤呀!
老人讲这段时是含着眼泪讲的。
可惜,他没有看到宜昌火车通车典礼,他去得太早了,更没看到今天的铁路坝——夷陵广场,也不可能知道宜昌到四川的铁路蓝图已经修好了。
第七章气象台小区
在珍珠路上有一个小区,叫气象台小区。
宜昌气象台(局)明明在东山山顶,两地相距甚远,这真是猪马牛不相及。
其实这猪马牛还是相及的。
1949年宜昌解放,52年宜昌军分区接到命令,在宜昌要建气象台。
按照建台的规定必须远离城区。
解放初期的宜昌城,虽然城墙已撤,但也只到现在的二中处,二中以东就是郊区,到处是农田和堰溏的。
气象台观测地建在前面,在今天的夷陵商业城处。
办公室、宿舍和食堂起在后面。
1967年气象台后面建起了两排平房,这算是第一批入侵者
69、70、71年商业招工、工厂上马等,市区扩展到了汉宜路(今天夷陵大道)。
人口的增加,烟囱的林立,直接影响天空大气的准确观测,气象台就迁上了东山。
当时从东门通往气象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东正街(今西楼一路东门段),一条是东门外正街,东门外正街通到现在的珍珠路就断了,然后走田埂顺堰边可到气象台宿舍。
后来宜昌重新编制街道名时,就地取材,“气象台路”就产生了,那时气象台还没有搬迁。
再后来宜昌进行社区管理,顺理成章,原气象台宿舍和搬迁来的居民住房等等那一大片地盘就成了今天的气象台小区了。
第八章西坝
初中同学打电话给我,问我知道不知道无论涨多大的水,西坝都不会被淹的原因。
我说:“这谁不知道,西坝被一个乌龟驮着在。
”“不对,小时侯听我姥姥说西坝不被淹与织女有关,想补充一下你的《闲吹宜昌地名》吗,那你就到九州找我。
”真是奇谈,我赶紧来到九州。
她见我到,开口就说:“你要请我吃烧烤。
”平素的我最不爱在马路上吃东西,何况现在都有这样一大把年纪了,可是没法,一人拿了一大把烧烤,坐在夷陵广场边的石凳上,她开始给我讲她姥姥说西坝不被淹的原因。
我姥姥说,那时织女还小,王母娘娘就令她织纱。
老婆婆管的可严,有生产任务,完不成就得打手板心,因此小小年龄的织女两手都被得红肿红肿的。
那织布机你没见过,得用脚做动力,一上一下地踹,两手不停地拿着梭子左右对甩。
那时没有发明铁,机子全是木头做的,织布那才劳累呢。
一天,织女一不小心,右手拿着梭子一甩,左手没接住,梭子飞过窗户,落到了人间。
那时长江中还没有西坝,这梭子不偏不倚,刚好落在了三峡的出口处,就形成了西坝。
你想,那梭子是木头做的,会被淹没吗?
——故事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