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振声——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因为他,中国的小麦产量猛增150亿斤一、人物简介
李振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
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1931年 2 月出生于山东淄博,1951
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
历任
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研究实
习员,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
究所 ( 后改名为西北生物土壤研
究所 ) 助理研究员、农业研究室副
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遗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研究员,当选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人物贡献及所获荣誉
李振声先生主要业绩是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通过小麦远缘杂交研究,培育成了一些杂种新类型和小 4、5、6号小麦新品种,特别是小 6号在生产中表现最为突
出,小 6号作为陕西省骨干小麦品种持续了15年,累计推广面积1、2亿亩,增产粮食60亿斤。
二是,通过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使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进入实用化,首创国际新成果。
三是,通过小麦高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育种研究成果,指出了选育能利用较少肥料而生产较多谷物的品种的可能,从而为农业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上述重大贡献,受到国际小麦遗传学界的支持,在1988年和1993年李振声先生分别被选为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工程学术讨论会和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并当选为两会议下届国际组委会的主席。
李振声先生的论文、专著颇多,其代表专著有《植物远缘杂交概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小麦远缘杂交》,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由于李振声先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表彰与奖励: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获陕西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1986年获陕西科技进步特等荣誉奖;
1989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
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胡锦涛主席向李振声颁发.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三、人物经历
1、饿出来的科学家
1931年2月25日,李振出生在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北的一个贫寒之家父母靠耕田劳作养活四个儿女,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身为农民的父母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但不幸的是13
岁那年父亲去世,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
或许是命运眷顾,李振声偶然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广告—免费食宿。
“既能上学还有饭吃?这是我小时候从没想过的。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振声报考了山东农学院。
他没想到,这一考,考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在学院里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是原燕京大学教授沈寿铃,他给学生们教授的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另一位是余松烈教授,他讲授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初入门径的李振声开始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他萌生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念头的,是一次假期。
那时候在北方农村,很多人都有一个盼望,那就是天天都能吃上白面。
当时,人们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大豆等,相比之下,小麦单产低,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
在李振声的老家,乡亲们一直沿用当地的老品种进行耕作,往往忙活一年,收成也不理想。
于是李振声带回了学院农场培育的几个优良品种,并拿自家的田地做试验。
最初,乡亲们很怀疑,可到了6月,眼瞅着李振声家田里的麦穗沉甸甸,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登门来换种。
打那以后,李振声每次回家都会带上新的麦种,返校时再包一些家乡的土壤回去研究。
几十年过去了,淄博乃至全国的很多地方都种上了他参与研究的麦种。
2、攻克“小安瘤症”
1951年,李振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
5年后,为了响应国家支援
大西北的号召,李振声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那一年,他25岁。
李振声到达杨陵那年,我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
麦田里一片黄,叶片上全是锈粉一样的东西。
李振声和同事们到田里巡查,转一圈出来,蓝裤子竟变成了黄裤子。
条锈病有“小麦癌症”之称,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它的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生将大面流行,导致小麦减产20%一50%,甚至绝收。
那时,因病减产的小麦数量达100多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十分之一。
看着许多农民对着染病的麦苗失声拗哭,李振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下决心:必须要和病菌赛跑!在北京时,李振声曾经收集种植过800多种牧草,这一次竟派上了用场。
“小麦有5000年的历史,一直是人工栽培,抗病能力弱。
而牧草则是在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自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体基因,对条锈病有很好的抗性。
如果把它的抗病能力转移到小麦上,不就能大大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吗!”李振声提出了自己大胆的设想,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小麦和牧草是远缘,让小麦的后代获得牧草的抗病基因,难度非常大。
”为了得到最优质的小麦品种,李振声要从成千上万株小麦中挑选出一株最好的进行繁育。
杂交,筛选,再杂交,再筛选····一晃8年过去了,他所期待的小麦优良品种还是没有培育出来。
非议接踵而来,李振声甚至受到“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责难和批评。
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李振声在指导博士生做实验
1964年,机遇终于出现。
就在小麦收获期到来前,接连不断地下了40多天雨。
等到天气突然暴晴时,一天之内,几乎所有的小麦全部干枯了。
在1000多份杂交品种中,除了长穗堰麦草以外,只有一个品种还保持着金黄颜色-一“小堰55”(小麦和牧草的杂交品种),在阳光的照耀下,它舒展着叶片,一片耀眼的金黄。
眼前的景象让李振声兴奋起来,多年的苦功终于见到了成效!带着“小堰55”,李振声和同事们投入了新的研究。
几年后,它的杂交成果“小堰6号”诞生,凭借其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质,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
一时间,陕西农村里流传开了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堰。
李振声自己也笑言:“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谢大自然,更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到目前为止,“小堰6号”系列及其衍生品种多达5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超过15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