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7章 19 妙用意象,诗意盎然——记叙文写作中意象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9 妙用意象,诗意盎然——记叙文写作中意象的使用
学案引语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手段,是诗意盎然的核心元素。
如果把它移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会有怎样的情景呢?一个意象,串起全文,情感聚发;众多意象,衬托人物,深远意境。
用意象思维、方法写作记叙文,绝对是一个绝妙的切入口。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佳作:(2021·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朽叶的栀子花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
明晃晃黄醺醺的光漫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小巷、灯光、声味,为人物出场营造了温情又有点市井味的环境。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
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先闻其味,再写其人。
锅贴有香甜味,这里“栀子花〞意象已经隐然其中,引而不发。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
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搽了脂粉抹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
尾巴。
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
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正面描写“女人〞:妆容整洁,面带微笑,离“青春〞未远。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
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
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蹉跎?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由栀子花的果酱味引出“女人〞的“心思巧〞。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
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
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
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
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揭示其“生活之道〞,虽无栀子花,但暗含栀子花之义。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
或许叶子有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的柔软。
轻轻点出栀子花,既照应文题,又花人合一,意境深远。
亮点点评本文的故事很简单。
市井深处一个卖锅贴的老太太,有着与年纪不符的婉丽,是因为她的每一只锅贴中都有一份秘制的“花酱〞。
正是的巧思,于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找到〞生活在角落中的这位老太太,以她作为“青春〞与“不朽〞的明证。
假设稍作推敲,即能发现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就是因为
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在栀子花与老太太之间找到了某种情感和哲理上的契合。
不仅意象选择很巧妙,而且用到构思中,一线串珠。
文章先让栀子花迟迟不露面,直至第五段才正式露面。
由微缺乏道却撩人味蕾的“花酱〞自然而又巧妙地点出。
点出后,“花酱〞才引出对一个普通老太太的“巧心思〞之惑,渐而揣摩到潜伏于老太太的一生让人叹服的“生活之道〞。
再看很有“豹尾〞之力的文末,纵笔一跃,意象经提纯又升华为“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很难说这一朵朽叶的栀子花是实际的,但是这样的如真似幻的“栀子花〞实在有点睛之妙,既照应了文题,又再度让一个深谙青春之道的老太太与一朵朽叶的栀子花彼此难分了。
纵观短短的全文,或许会发现“栀子花〞或“花酱〞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妙的是将意象埋入文字中,很多时候它隐而不出,却时时将文字的感情和气氛笼于其中。
“栀子花〞不只是一个线索,还借助它传达出平常又素静的风调,让作品透着一份难得的恬静,这在喧哗的当下,显得尤其难得,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
读者品味“栀子花〞,都会感到“青春〞会眷顾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也相信“青春〞是“不朽〞的,永恒的。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一、意象为线,巧妙构思
一件旗袍,光是料子上乘、做工精细,还缺乏以吸引人,必得在整体上还要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别具特色,才能让人心动,爱不释手。
构思精巧的方法很多,其中最耐看、情更蕴藉的莫过于让意象充当线索了,这叫意象式构思。
比方王充闾的?碗花糕?,写
得质朴而深情,艺术感染力极强。
究其因,除了情感真挚,其构思的巧妙也是魅力之一。
全文围绕“碗花糕〞叙写了嫂嫂初进家门、遭遇丧夫之痛、再嫁、不幸去世等短暂一生的几个片段,写出了嫂嫂对自己的疼爱有加、对公婆的孝敬、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嫂嫂的敬爱、留恋、思念、痛惜之情。
那么多的内容、那么丰富的情感却用一块小小的“碗花糕〞来浓缩,从而产生了行文集中、情感浓烈,让人久久回味的艺术效果。
先前那篇?朽叶的栀子花?能在考场上胜出,与这种意象式构思有很大关系。
写人,固然需要绘言写形,正面描写,可是,如果通过意象描绘,巧为衬托,会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寄托的情感更为含蓄蕴藉。
例如一位同学在?又是丝瓜花开时?中写道:
一场风雨过后,丝瓜花洒落一地,但不久的几天里,就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
而奶奶呢?却再也直不起她的腰,甚至走路也有困难了。
……
今年丝瓜依旧长满架,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等待着衰老、死去。
一日下楼,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是奶奶!我忙跑过去,说道:“奶奶,你力气大嘞!还来采丝瓜,估计病就要好了!〞奶奶一手拿着三四条丝瓜,一手还在够枝上的另一条,弱弱地笑道:“病是怎么得好,只是怕丝瓜长老了,不好吃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
我跑去帮她摘了那条丝瓜,搀她回去躺下。
这里丝瓜花开、丝瓜满架的描写渲染出物是人非的气氛,一年又一年,奶奶老了、病了,连采丝瓜这样的轻活也快干不动了,亲
人的生命正在被岁月、疾病无情地吞噬,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呢!试想:这段文字如果不是巧用丝瓜来衬托奶奶,而是硬写人物,哪里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呢?
三、意象铺排,情感浓郁,意蕴丰富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中,他在辞别村庄时使用了一连串的村庄事物: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辞别。
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这是刘亮程抒情惯用的意象铺排法,正是借助这一系列细微的、很不起眼的事物,强烈地抒发了深深的遗憾之情。
这些事物,不只是的证据,更是该文情感真挚、浓烈的意象。
需要铺排的意象不仅源自生活,还可以借用古典诗歌的意象。
比方方叶的?泊?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文章的开头写道:
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
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
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
溪船最大的用途
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
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期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假设鹜,争相奔向水边。
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
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这段文字就巧妙借用了“乌篷船〞“断崖〞“溪谷〞“鱼鹰〞“灯火〞“水声〞“蛙鸣〞“浣衣〞等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作品意蕴丰富,含蓄朦胧,富有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象有如此妙用,那么,又该如何选用呢?大千世界,无论是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虫,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物件、一支歌曲,都可以成为意象。
可作意象的事物很多,我们选用时必须要考虑到它与人、情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且在文中适当点明。
实战演练,练出训练实效
一、阅读下文,体会一下文中主体意象“夜灯〞在构思、情感中的妙用。
夜灯
作为高中生,我们最熟悉的是夜晚。
然而,于我而言,更熟悉的是夜晚的灯。
父亲一直很忙碌,自我出生以来就不停歇。
儿
时的我很难见到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了些许不同。
晚自习回到家。
“零花钱还够用么?学习还紧张吗?〞父亲喝了一口汤,不经意地问。
我扒了两口饭,口齿不清地答复:“都还行吧。
〞“好好学吧,这样就不会像我一样没日没夜地卖命工作了,早些睡。
〞父亲似是叹了口气,语气中的期望让我只能低头吃饭。
父亲突然的关心让我不知所措。
一直是自己上学放学,一边固执得让父母省心,一边又渴望父母关心。
如今一句“早些睡〞,让我心中泛起涟漪。
只见窗外夜色如墨,那盏夜灯依旧守在路旁,白假设月光。
而我仿佛也有了动力,更加投入地学习,谢绝了此后与父亲共进夜宵的好意,一头扎进考试的旋涡里。
取得了好成绩,我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她似乎松了一口气道:“这段时间你忙着考试,爸爸每晚都给你做夜宵,可你都没时间。
〞
我冲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只一个劲儿地点头。
感动和羞愧在胸中涌动,脑海中倏地浮现父亲微弯的腰身、满是老茧的双手以及留下时光镌刻痕迹的面孔——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伫立在我生命里我不曾在意的角落,在我苦读的夜晚为我备一席热汤小菜,我只觉得十分熟悉,像是——夜灯。
夜灯,只亮在黑夜,陪你度黑暗的时光,却在黎明降临之前顿失光辉,安静地退到一旁;父亲是最珍贵的那盏灯,只在我忽略的角落、记忆的盲点,陪我走过青春年华的青涩而不发一言,却在我愈加成熟时静静老去。
遥望而去,路边一阵清亮,几点星火、几点灯光,仅仅点缀
其中,美不胜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巧借材料中“灯光〞这一意象,将其视为自己创作的叙事线索,让“夜灯〞贯穿文章始终。
“夜灯〞就是父亲,是父亲温情又长久的守候,是“我〞情感的依靠、精神的港湾。
在“我〞失意困顿之时,父爱如灯,始终照亮“我〞的前程。
“夜灯〞作为线索,既承载浓浓的父爱,又指向材料的核心内涵。
不但给的写作提供了一盏明灯,又时刻提醒读者,文章的叙事应与立意紧密关联。
因此,用线索充当记叙文的航标灯,从内涵到形式都可以保证记叙文写作不偏题。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如果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站点。
没错过,就抓住了;错过,就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
错过的,也许就永远地错过了,就此留下终生的遗憾;但有些错过的,因为你善于咀嚼,或许升华出一些人生的感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让你的生命绽放出异彩。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那么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错过〞。
写作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错过〞这个关键词的内在含义。
“错过〞一词的字典解释义为:失去(时机、对象)。
这种“时机、对
象〞一般是指主观上可以抓住而事实上未能抓住的。
“错过〞一般是人生中某次失败的教训,在情绪上常常表现出悔恨、懊丧的心理反响,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迟疑、颓废的举动。
因此,在作文中,如果出现诸如“学会〞“选择〞“把握〞“放弃〞等意思,就是没有抓住“错过〞的中心内涵立意,就是偏题。
所以,这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是这样:
①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关键的也就是那么几步,比方中考、高考、择业等一定要精心准备,确保不错过时机,做到万无一失。
②错过就错过了,我们应冷静对待。
人生进程中的“错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要关键时刻我们不错过。
需要注意的是,“错过〞在词性上是动词。
在写作前,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错过〞的主语,即是“谁〞错过了,是妈妈,还是爸爸;是老师,还是同学;是年少的我,还是年老的我等。
二是“错过〞的宾语,即错过了“什么〞,是具体的物件,比方沿途的风景、职场的时机等,还是抽象的思想情感,比方青春的友谊、懵懂的情感等。
这些对立意深浅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年少的我的“错过〞与年老的我的“错过〞就不一样,因为年少的我还有时机,而年老的我有可能就是英雄迟暮了。
要想作文立意更深刻,我们需要对“错过〞进行一些个性化解读,比方:
②不必为一些“错过〞而叹息。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才有冬天傲霜斗雪的英姿;月亮错过了与白昼的约定,才有夜晚温润皎洁的美丽……珍惜拥有,即使错过再多,我心亦无悔。
③错过具体的物件还不要紧,要紧的是错过人生思想境界的提
升。
④“错过〞不是“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