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命题解读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新人教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尼科尔斯基是共产国际代表;教材中也有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 党活动”的文字,因此B为最佳选项。
[备选题]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 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运用提升】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 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 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 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 说明( )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知识链接】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必然 选择。首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 救国方案先后失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 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肩上; 其次,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 级队伍壮大;最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相同点:(1)领导力量: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 基地。(2)地理位置:都分布于偏远的农村和几省交界 地区。(3)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运用提升】“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 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 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 ‘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 错误的观念。”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正确革命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 C.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仍处于高潮 D.中共没有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
【解析】题干“如果”是一种假设,与史实相反的,从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 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可知与国民 党联合有利革命高潮到来,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从“二 七”惨案吸取了教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须建立革 命统一线,B正确,而A项是错误的理解,因为题干是一 种假设,并没有对中共与国民党是否正确予以任何观点; 最后的决裂的原因并不在中共当时所犯的右倾错误,而 是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C项错误;题干“也许干得 更好”并不是说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而是因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与掌握武 装力量,致使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受挫,D项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中“民权”、“选举权”、“反对帝 国主义”可判断①②③正确,④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也 不符合史实。
(2)2013年命题趋势。 从命题角度看多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中的有关历史事件。 从考查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从考查内容上看,从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考查新民主 主义革命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中的重要知识点。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 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 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 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3.(2011年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 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 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 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 力 。 首 先 从 时 间 信 息 “ 1928 ~ 1934 年 ” 就 可 以 排 除 A(1919年)、C(1937年)、D(1949年)。1928年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 以B项符合题意。
2.(2011年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 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 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 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关键要 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 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 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 义。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 除C。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解析】D。从材料中“毋忘此国耻”可以得出是爱国 精神。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辨析: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 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 等。(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 华北地区。(4)目的:前者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后者是 为了抗击日军侵略。(5)最终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 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抗战胜利前 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 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抗战胜利后,发展为解放区。
4.(2011年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10题)《剑桥中华民国 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 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 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 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解析】要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是法国高度评价“中国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
6.(原创)《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 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为一般 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 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宣言在此强调( ) 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 ②个人拥有的政治权利 ③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④改变国家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提取题干部分 的四个小标题。“动荡了”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 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 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 了五四运动“爆发了”。
[备选题]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本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点内容几乎包括所有 重大事件,主要有五: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井 冈山革命道路。三、红军长征。四、抗日战争。五、 解放战争。
(1)此讲多通过选择题进行考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把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进行比较考查五四运动,2011 年山东文综,从陈独秀思想的转变、2011年广东文综 通过农会会员数的变化表、2010年安徽通过北伐战争 形势图、2009年海南通过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 成表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知识;而2011年上海文 综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2011年重庆 卷通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 访革命足迹,考查工农武装割据。
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
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
运动的哪种精神( )
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5.(2011年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917年,中国北洋 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 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 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 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 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 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题中材料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工农武装割据” 的正确革命道路,说明在当时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还 没有被全党认可。
[备选题]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
利益是( )
①分到了田地
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
③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
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结果的理解能 力。②项“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不正确,农民分 到的是地主的牲畜、房屋、土地,而现金、金银器等 交公,因此A、C、D三项不正确。
——《全球通史》
解读: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 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 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运用提升】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 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 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 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为 纪 念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0 周 年 , 2010 年 8 月 18 日 , 《建党伟业》在中影怀柔影视基地开机。影片讲述从 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 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 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 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 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 “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 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 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 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 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 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 同。故选A项。
【解析】共产国际支持是外因,A项错;北伐战争 1925年没有开始,B项错;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的特征,C项错;1925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 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D项正确。
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 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 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