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西岗中学-七年级语文-杜忠伟《背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背影》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时间:2013年10月16日至17日杜忠伟
单位:滕州市西岗中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2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所学搜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2、阅读课文,整理识记生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2、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3、感悟父爱,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2、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点评语句的含义,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2、精读课文,体悟“父爱子”。
3、品读课文,点评“子爱父”。
4、说写结合,与作者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磊的歌曲《背影》,营造氛围,触碰学生的内心。
父之爱,深而沉重。
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设计意图:通过吟听歌曲,把学生带入情境,触碰学生的内心。
激发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
参考完成《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的第1、2〔1〕题。
1、请写出阅读课时遇到的生字、生词并注音。
2、作者介绍及作品。
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整理积累的生字词及作者的相关资料,并及时的做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训练了学生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查缺补漏。
三、写作背景介绍
多媒体展示: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表达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就是课文最后一节提到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之期”什么意思?——与世长辞的日子
朱自清作为人子,怎不悲伤感怀。
读着父亲来信,作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1917年〕的往事。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明确文章的体裁为记实散文。
体会作者的情感,为文章的阅读与赏析做好情感的铺垫。
四、精读课文,体悟“父爱子”。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让你感动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找出的语段,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小组内互读,选出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展示,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好〕
3、学生展示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说定”、“熟识”、“再三嘱咐”、“终于”、“忙着……忙着……”、“拣定”、“探”、“穿”、“攀”、“缩”等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
4、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哪个画面?这个画面中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明确: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如: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忧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
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说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忧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满足。
〕
视频欣赏:电视散文《背影》中的画面。
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同时,理出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如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给作者及自己留下的最感动的画面是什么,从而完成学习目标1的任务。
五、品读课文,点评“子爱父”。
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
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请同学们联系“背影”描写前后的所有内容,认真研读、思考,作者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让他看见背影就潸然泪下?请在文中进行评点。
〔浏览全文,对重点语句做好旁批、点评。
并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
①对父亲的感激、感动: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
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
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的背影,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
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③对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④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暗笑他的迂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时,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⑤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和牵挂: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小结: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自责,都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
泪水直接指向背影,背影总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
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
通过品读点评,体会儿子对父亲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从而完成学习目标2的任务。
六、拓展提高,体验升华。
1、体悟了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子之心,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亲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请以“爸爸,我记得”说一段话,分享你得到的父爱。
2、原来父亲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原来父爱是无声的。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鸟兽尚知报恩,我们又能为父亲做些什么呢?请以“爸爸,我想……”写
一段话,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习感悟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生活,升华情感。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这一环节的设计正好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父母间的关系,正确对待父母,感恩父母。
七、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老师可适当地补充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把细碎的知识化零为整,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八、课堂测评。
完成《助学》“学习测评”的第5——9题。
九、布置作业:
1、摘抄积累关于父爱的名言。
2、把“拓展提高”的第1题改写成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学习运用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十、板书设计:
人外貌四悲哀之泪
物动作次感动之泪
描语言流感伤之泪
写泪伤心之泪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采用了听读、自由读、精读、品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朗读品味中完成学习任务,感悟散文的主题。
2、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综合为一体的学科。
学生的交流品评,对散文的主题理解地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语文的学习又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学习,应该有意识地延伸向学生自身的生活。
所以我又设计了“体验升华”的环节,让学生先说后写,既分享了父爱,也学会了感恩,与作者到达思想上的共鸣。
3、学习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并适时的进行点拨。
只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也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