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葛爱娟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
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
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
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
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
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
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
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
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
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2013年7月《文汇报》)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 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
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
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
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
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
”径诣刺奸主簿温恢。
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
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
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
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
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
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①,促遣民作.。
”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
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
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
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
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
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
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
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
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
世之勋。
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因涕泣横流。
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
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
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孙礼传》)[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后坐.法当死坐:因犯……罪,触犯
B.敬纳谠言,促遣民作.作:劳作,此处指“耕田种地”
C.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便:更改
D.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帅:统帅
5.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孙礼“亮直”的一组是(3分)
①礼私导令逾狱自首②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
③礼谏以为不可深入④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
⑤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⑥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礼知恩图报。
战乱之中与母亲走失,同郡之人马台帮助孙礼找到母亲,当时孙礼拿出全部家产赠与马台,后来马台被处以死刑之时,孙礼又帮助马台越狱逃跑。
B.孙礼治理有方。
在鲁地山贼依险危害一方时,他被调任鲁地相国,拿出官银和粮食,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山贼脑袋,再让投降的人回去刺探情况,鲁地不久就恢复了太平。
C.孙礼爱民忠君。
当明帝修建宫室之际,恰遇节气失调,粮食歉收,于是孙礼力争免去百姓修筑宫室的劳役回家务农,也得到明帝的同意。
D.孙礼为人耿直。
他被派往并州任职,持节行驶匈奴中郎将职权,当面见太傅司马宣王之时,因司马宣王未能使国家摆脱危险之境而面带怒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5分)
(2)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选答3道题)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师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炮兵的抉择
白文岭
五指叉开,晃晃,握紧。
志刚看到战友们的暗示,会意地点点头,也把五指叉开,晃晃,握紧。
志刚握拳时,偷瞄了一眼连长。
连长正盯着观礼台,全神贯注地听旅长讲话。
志刚盼着旅长把话讲完。
旅长的话讲不完,演习就不会开始。
志刚他们,对这次演习,准备了很久,也期待了很久,像赴女友的第一次约会,紧张而兴奋。
志刚所在的旅,很快会取消番号,大部分官兵将转业复员到地方上去。
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演习,他和战友们才加倍珍惜。
志刚初到炮旅时,见连长整天板着个脸,很严厉。
连长的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必须无条件服从。
他教的动作,尤其发射炮弹的八个步骤,错一点就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有时,连长也笑。
志刚他们以娴熟的动作,夺得全营演习第一名时,连长笑了。
不仅笑了,还拍给志刚一盒红塔山牌香烟。
全营第一,志刚不满足。
志刚想,为什么发射一枚炮弹,必须八个步骤?七个、六个行不行?志刚把想法说给了连长。
连长把眼睛瞪得牛蛋大,说,胡扯,这八个步骤,哪一步不是多少代炮手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你说减少就能减少的?
志刚不甘心,又把想法说给战友。
战友们很支持。
不仅支持,还帮着探索和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了。
他们不仅把八步减到了七步,又从七步减到了六步。
志刚他们成功了,却没有得到连长的红塔山。
连长给每人发个笔记本,说:关禁闭,写检讨,谁的检讨不深刻,我处理谁!检讨是写深刻了,却没有深刻到心里去。
他们又开始研究,能不能把六步,减少到五步。
他们再次成功时,传来一个消息:全国大裁军,他们这个炮兵旅,在被裁之列。
取消番号前,旅里准备搞一次实弹演习。
复员,是早晚的事儿。
裁军不裁军,对于志刚他们,关系不大。
关系大的,是实弹演习。
实弹演习,用八个步骤,还是五个步骤呢?志刚他们犯难了。
商量来,商量去,达成了一致意见:无论受多大处分,也要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全旅的战友和首长看。
不能把遗憾带回老家!
对这次演习,连长也很重视。
连长找志刚,单独谈话。
连长说,七步发炮法,六步发炮法,都是狗屁发炮法。
谁用,我处理谁!志刚说,明白,坚决不用狗屁发炮法!连长放心了,鼓励说,把你们熟练的步法拿出来,为全连争光!志刚保证说,请连长放心,把我们熟练的步法拿出来,为全连争光!
连长难得地笑了。
连长笑着,掏出一盒红塔山,拍志刚手里说,争第一,再奖一盒。
志刚来回地翻看着红塔山,很想把真实想法说出来。
最终没有说,志刚真不想把遗憾带回老家。
旅长的讲话,终于结束了。
随着观礼台上的一声令下,演习正式开始了。
一,二,三,四,五。
练习多天的步骤,志刚们熟悉得像走回家的路。
别人的炮弹还在炮手手里时,他们的炮弹已在指定地点炸响了。
志刚不用回头,也能感觉得到,脊梁上有一束冷飕飕的目光。
目光,来自愤怒的连长。
连长跑来,用指头戳着志刚的胸口说,违抗命令,你不配当军人;背弃诺言,你不配当男人。
亏我这么多年,一直把你当好兄弟。
连长把手摊开说,拿来。
志刚不解,拿什么?连长咬着牙说,红塔山!志刚恍然,忙把香烟掏出来,恭敬地递过去说,没敢打开。
旅长走了过来。
旅长拍拍炮身,问,谁是连长?连长抬头、收腹、挺胸、敬礼说:报告首长,我是。
旅长瞄一眼连长,把目光落到炮弹炸响的地方说,发射这枚炮弹,只用了五个步骤,是吗?连长迟疑一下,再次抬头、收腹、挺胸说,是!
旅长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连长脸上,感慨地说,这枚炮弹,发得好。
发得太好了!战争是残酷的。
敌人可不问你,发射一枚炮弹,该用多少步骤。
战争只一个目的——快速消灭敌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旅长把手搭在连长肩头,轻轻拍两下说,我嘉奖你。
旅长回到观礼台,又看连长两眼。
连长把红塔山掏出来,重重地拍在志刚手里说,好兄弟,还有一盒等着你。
志刚复员了,带着军功章和连长送的两包红塔山,高高兴兴地回了老家。
连长去了另一个炮兵旅,现在是营长。
(2011年《微型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在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交代了志刚在连长认真地听旅长讲话时偷偷
地与战友们进行着交流,这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
B.由于连长带队教练,志刚他们发炮动作非常娴熟,赢得了全营演习的第一名,这说明志刚
他们技术把握得很好,已经继承、学会了前几代炮手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C.志刚和连长都很重视这次演习,小说以插叙的笔法交代了志刚他们一直在探索着减少发射
炮弹的步骤,这足以表明志刚他们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D.在正式演习中,志刚他们按照练习多天而且极为熟悉的五步法操作发炮,成功命中目标,
但这一次他们违抗了连长的命令,背弃了当初对连长的诺言。
E.志刚他们在演习中表现与众不同,也实现了他们在旅长面前露脸的愿望,也实现了再获红
塔山奖励的愿望。
(2)小说中有两个性格鲜明的主要人物——志刚和连长,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出连长的性格。
(6分)
(3)小说中多次写到红塔山香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写一个普通炮兵连队中普通战士对发射一枚炮弹八个步骤的改革这样一个小故事,却放在了大裁军的背景之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杏林漫山
杨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
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
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
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
“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
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
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
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
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
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
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
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
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
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
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
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
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
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
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
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
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
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
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
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
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
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
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
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
的遗憾。
(节选自2013年4月《南方日报》)[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
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三复习过程是很辛苦的,而考生在考前要适应高考作息时间,可是有的考生还是起早贪黑、
枕戈待旦
....,显得过于紧张,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B.酷热难耐的夏季里,人们很是希望在最热的时间段内能有一阵空穴来风
....,或是一阵及时雨,来驱散久聚不减的热气。
C.华北较大的张家口张北牲畜交易市场,5年前每天上市的毛驴有600多头,现在每天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