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事业传播史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事业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1.唐朝孙樵《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载。
2.官报的历史历程:
发端于唐朝的封建官报
中国古代报纸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
主流:封建官报
读者对象:封建地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
①、唐朝“进奏院状报”
邸(自汉朝)→邸吏状→进奏院状报(公元777)
其具有一般报纸的特征:
a.广泛采集新闻
b.及时发布消息
c.以单幅的纸张为载体
d.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公开性
②、宋朝
中央级官报:“进奏院状报”(北宋)“朝报”(南宋)
地方级官报:“邸报”(首次出现此称呼)
③、明两朝
元朝——通政院明朝——通政司
元朝无封建官报,但是有民间报纸记载。
明朝官报——“邸报”日刊书册形式由内阁、通政司、六部、提塘发布到各地。
④、清朝
初年,称“邸抄”,由内阁、通政司、六部、提塘发布到各地。
中叶,由民间报馆代为宣传。
清末,新式官报——政治官报、内阁官报(手写)
3.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预审)→内容规范化,时效性降低。
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也有类似的报纸。
“小报”(宋朝),最早称为“单状”,清朝称“小钞”。
周麟之的《论禁小报》最早使用“新闻”这个词与报业相联系(宋)。
“小报”的特点:
①.它是进奏院进奏官在官报之外私下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②.内容和形式突破了官报的窠臼,更具新闻性。
③.消息来源更广泛出现专门的“探访者”
④.传递速度比官报快(无审查)
⑤.最早的印刷报纸(南宋雕版印刷报纸记载很多)
⑥.因出售而使经营者有利可图
⑦.最早使用“新闻”这一词汇与报纸事业相联系
⑧.累遭查禁,禁而不绝。
[小结]
封建官报产生于唐朝,发展于宋朝,中断于元朝,复兴于明朝,结束于清朝。
其功能:通报政令,传达信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
4.民间报房:明朝中叶后,出现民间报房(北京)和“抄报房”(外省)——报纸成为行业
5.京报:明朝后期,出现京报。
京报是一种以刊载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内容的、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民营报纸,可能是因为其最初在京城刊行而得名。
京报实质是封建官报与民间小报的合流。
明朝民间报纸的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
①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与明朝后期统治者的办报政策有关
京报内容:一、宫门抄二、御旨三、奏折
(官报翻版—为朝廷宣传——合法)
京报是具有一定规模、形式完备的古代报纸(以盈利为目的,公开出售,接受订户)。
6.发行:官报——邮驿系统
非法小报——自行销售
京报——自办发行(零售和订阅)
7.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出现:
[背景]
①.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上半期起陆续进行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东方从属于西方(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②.东南亚是西方新闻传播文化最早到达亚洲的地区。
东亚的近代新闻传播文化,从地理上看,来源于东南亚。
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物。
中国近代报纸是近代外国列强在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结果。
当时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报业是由外国人首先兴办的。
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从19世纪初起至20世纪中叶,长达130多年的历史。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早期阶段
(1815——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
起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家中文报17家外文报
地点:南洋、澳门、广州
特点:数量小,传播范围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人:马礼逊(英)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
米怜(主编)
创办时间:1815年
出版地点:马六甲
性质:宗教刊物(月刊,书册式,雕版印刷,免费赠阅)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六合丛谈》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创办的上海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8. 《万国公报》(1868—1907)
教会报刊中历史最久,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创办人:林乐知(美国传教士)
性质:广学会的机关报
9. 《遐迩贯珍》(1853—1856)
香港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新闻改革)
新闻改革的具体内容:注重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改革
①、数量大;②、注重国际新闻;③、大多是新近发生的事。
《遐迩贯珍》标志着中国新闻报道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0.《申报》(1872~1949)
创办人:美查(英国商人)
宗旨:行业经营为计——中国近代报业的新阶段
经营特色:
①、能够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②、《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
层人等都可阅读;
③、《申报》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1.早期的办报思想
(一)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出
1.林则徐与《澳门新闻纸》
文摘性质的译报,官办情报汇集,
呈送参阅,不公开发行。
2.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出
搜集外报,摘译外报→夷情备采→师夷长技以制夷
评析:①基础:爱国主义②抵抗侵略的产物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第一个明确提出新闻构想的中国人。
主要构想:设新闻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
评析:①核心:舆论监督②立足点:巩固中央集权
(三)陈炽、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1.陈炽《庸书》的《报馆》篇
2.郑观应《盛世危言》的《日报》篇
12.王韬与《循环日报》
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重视政论的报纸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弢园文集外编》中国第一本政论文集
㈠.王韬生平
办报思想:《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市宜设新报馆》
㈡.《循环日报》的创办
1874年月创办于香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舆论阵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㈢.首创中国政论文体
特点:①及时论述时政
②政论内容广泛—立言
③系统的中心思想
④战斗的政论文风“直抒胸臆,言之有物”
★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政论文体经梁启超继承发展,形成了我国报刊政论文体的特点,是我国报纸的根本传统之一。
13.维新中国人办报热潮(梁启超主办过的报纸)
①、参加康有为主持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
②、1896年,参加创办《时务报》任总主笔;
《时务报》概况
1896年8月《时》创办于上海,汪康年为总理,梁为主笔。
这是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发行量最高的国人自办报纸。
言论及反响:《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
主要内容:
A鼓吹变法
B鼓吹新式教育
C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与列强商战
D 鼓吹宪政
E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强烈愤慨
③、1897年,兼任《知新报》撰述;
④、1898年,创办并主编《清议报》;
⑤、1902年,创办并主编《新民丛报》;
⑥、1907年,主持《新小说》担任《政论》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⑦、1910年,上海《国风报》总撰稿人。
14.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代表性的专论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等。
①关于报纸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报馆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
②关于报纸性质与任务的论述:报刊性质多样、报刊的“两大天职”,即“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和“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③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④关于舆论的论述: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可以“造舆论”,要大勇、大智、大仁,健全的舆论要有“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新文体”及其特征:又称“时务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是: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15.维新运动的国人办报的历史意义:
维新派报刊言论的空前繁荣,确立了政论在中国报坛上重要地位,从而开创了中国新闻史的“政论报刊时代”。
两个“突破”: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与清廷的言禁
两个“开端”:
政治家办报与政党报刊的开端
两个“创新”:
新闻思想与报刊文风
16.辛亥革命“苏报案”(始末)和“大江报案”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概述: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分化为两股政治力量:
一股是以康为有、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一股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1900年后主张暴力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都大力创办报刊宣传主张,批驳对方观点,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出现了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晚清著名的几大“报案”之一。
①.《苏报》发展始末(1896—1903)
胡璋阶段1896-1900
陈范阶段1900-1902
章士钊阶段1902-1903
②“苏报案”及其影响
邹容《革命军》(密切相关)
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直接导火索)
“苏报案”使本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章、邹和《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清王朝炮制的这场新的“文字狱”,如抽刀断水,事与愿违。
(影响)
《大江报》
1911年1月3日创办,总经理詹大悲。
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
《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海)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奇谈)
——导致了“大江报案”的产生
17.《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的创办
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被称为“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
1900年1月25日创办于香港,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经理。
▲创新:①横排短行排引
②《鼓吹录》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特色:将办报与武装斗争相结合
18.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国内的《时报》、《大公报》
㈠.《清议报》
1898年12月23日创办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主编。
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保皇会的第一张机关报。
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业务革新:
①改革言论写法,将新闻与评论相结合(“时评”的起源)
②刊登政治小说,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首创)
③首先使用“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闻名词
梁启超笔名:“哀时客”、“任公”、“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本馆第一百期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㈡.《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横滨,梁启超主编。
宗旨:开民智,造新民
政论更加成熟——新民文体
“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吴其昌《梁启超传》)
《敬告我同业诸君》(梁)
㈢.《时报》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报纸。
1904年6月12日创办于上海,狄楚青任总经理。
业务改革: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聘请陈景韩、包笑天和雷奋分别主持评论国内大事、外埠新闻和本埠新闻;第二,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第四,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㈣《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
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9.《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意义与性质:
《民报》的创刊
1905年11月26日创办于东京,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机关报。
宣传内容:三民主义
(一)论战经过
1.两军对垒之势:《民报》第1期起
“思黄”(陈天华)、汪精卫→梁启超
2.大规模论战:1906年4月《民报》第3期起
3.论战结束: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停刊
(二)《民报》获胜原因P91
(三)论战的意义P91
20.“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5)、《民吁日报》(1909,10)、《民立报》(1910,10)
于右任创办:
《神州日报》1907年4月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21.《大清印刷物专律》(1906年7月)标志着中国新闻立法正式进入历程。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P100~101
二、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
P101~102
22.袁世凯与“癸丑报灾”
到1913年底,全国连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到迫害。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控制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
②制度法律法规,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③暴力迫害报纸、报人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发,第一次将言论出版自由导入国家根本大法。
24.中国报纸由政论时代转向新闻时代
转化原因:①报纸言论的退化
数量萎缩,战斗力丧失,政论减少
②新闻报道的进展
A.军政消息(电讯)比重增加
B.通讯社事业发展起来
[补充]
中国境内的第一个通讯社——路透社远东分社(1872年)
国人创办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骆侠挺于1904年在广州创办)
国人创办的最早对外发稿的通讯社——远东通讯社(王侃叔于1909年在布鲁塞尔)
C.新闻通讯受到重视和欢迎
D.报社采写力量的加强
E.国际新闻报道日益受重视
③副刊发展,鸳鸯蝴蝶派文学泛滥
25.民初三大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黄远生
(一)生平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报道闻名的记者
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报界奇才”。
(二)“远生通讯”
开创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由于这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以“远生”署名的《申报》上的“北京通讯”,驰名中外,影响很大,故称“远生通讯”。
特点: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四能”要求: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6.邵飘萍
我国新闻史上著名记者和新闻界“全才”。
(一)新闻生涯
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
1915年创办东京通信社
1916年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创办《京报》(“铁肩辣手”)
(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1918年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自任导师;
1923年受聘于北京平民大学;
1924年受聘于国立法政大学;
《实际运用新闻学》——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
《新闻学总论》——我国早期新闻学著作之一。
三)采访艺术
1.强烈的新闻敏感
“新闻鼻”、“新闻脑”
2.广泛交游,不惜小费(注重报纸和个人形象包装)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27.《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目的是改造国民性和摧毁旧道德。
(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
它兴起于1915年,发展到1919年与五四爱国运动相结合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人群众的介入,转变为一场实行社会变革的政治运动。
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启蒙报刊的出现,标志是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刊的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是组织上非党非派;其二是内容上批判以孔家店为旗帜的传统文化,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其三是风格上百花齐放。
《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
(一)陈独秀其人
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二)《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舆论阵地
创办时间:1915年9月15日
终刊时间:1926年7月
编辑: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版地点:上海→北京→上海→广州
★性质分期:
1915年创刊~1920年上半年:启蒙刊物(宣传民主、科学)
1920年下半年到1926年终刊: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1.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动文学革命
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李大钊生平
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2.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为《马克思研究》专号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原理
28.1918年10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29.《热血日报》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报纸。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1.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密切联系群众
《向导》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9月创办于上海,周刊,主编蔡和森。
30.《申报》和《新闻报》新的发展
1.《申报》史量才于1912年接办
著名商业性大报
2.《新闻报》汪汉溪、汪伯奇父子经营
“柜台报”
3.两报成功的原因
A.施行“无偏无党”、“经济独立”的方针
B.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
①印刷设备的更新
②通讯设备技术条件的先进,保证新闻快速
31.成舍我与《世界日报》
1.成舍我其人
仿效赫斯特做“中国新闻大王”的梦想
2.《世界日报》系列的创办与业务改革:
A.副刊改革《明珠》(日报)、《夜光》(晚报)张恨水主编,长篇连载小说引人入胜
B.版面编排
①头条: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和教育新闻
②标题:一讲词句惊人,二讲字号特大,
三讲排列醒目(仿效赫斯特“黄色新闻”做法)
32.《大公报》的“四不”以及“三大马车”
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三大马车: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
33.国民党新闻事业网以及新闻统治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建立
(一)中央通讯社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中心1924年创办于广州
(二)《中央日报》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三)《扫荡报》
国民党军报系统的核心1932年创办于南昌
(四)中央广播电台
国民党广播网中心1928年创办于南京
(五)国民党的新闻统治
◆新闻政策与法规
◆新闻检查网
34.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1937年改名)
①.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1931年11月7日创立于瑞金。
向全国播发新闻,并出版油印《参考消息》
参加领导和编辑:周以栗、王观谰、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
②.《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机关报
1931年12月11日创办
1937年红中社改为新华社,《红色中华》改为《新中华报》
35.邹韬奋的思想和经验P192~194
36.《立报》的业务独创之处:
《立报》:1935年9月由成舍我创办
其业务的独创之处:
1.以大报格局安排版面(小报大办)
2.精编主义
3.报纸大众化(能读、必读、爱读)
4.副刊富于特色(《言林》谢六逸→茅盾主编、《花果山》张恨水主编、《小茶馆》萨空了主编)
5.重视独家新闻的采访
37.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他的通讯代表着当时一种新的文体——旅行通讯发展的趋势。
38.斯诺——《西行漫记》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
《西行漫记》: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39.史沫特莱(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与时代》
4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史学研究P200
41.《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使得两极对立的新闻事业由此进入了共处阶段。
这种共处是斗争中的共处,主要是共产党的报刊在国统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谋求发展。
延安的新闻事业
(一)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
(二)《解放日报》的创办
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创办。
它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也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家革命报纸。
《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延安新闻界的整风
1.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
2.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全党办报”)
3.增强报纸的战斗性
4.改进了文风
5.促进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设★
(三)新华社的发展
1939年初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
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播音
42.“全党办报的方针”:所谓全党办报,就是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智
慧来办好报纸。
43.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设:(主要有一下一些重要观点)
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
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
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
⑤、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44.《文汇报》
进步爱国文化人士主办的报纸
最有影响的是《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办
45.反“客里空”运动
1.背景:土改运动初期“右”的错误
2.过程:《晋绥日报》→整个新闻界
1947年6月→1948年春
3.作用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46.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
1948年4月2日全面总结解放区新闻工作中“左”、“右”两条路线的斗争
47.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1948年10月2日P266
外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1.古代新闻传播三个阶段及其标志:
㈠.口头传播阶段—语言的产生
(★人类传播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语言--→信息内容代码能够准确表达
㈡.手写传播阶段—文字的出现
(★人类传播史的第二个里程碑)
文字--→突破时空局限
--→信息传播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
距离更远、留存时间更长
①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公告式)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古罗马恺撒★
②新闻信(书信式—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西塞罗、小普林尼
③手抄小报16C 威尼斯V enice Gazette →Gazette
㈢.印刷传播阶段—印刷术的发明
(★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里程碑)
印刷术--→复制信息
--→大规模向社会公众传播
16C ∕新闻书Newsbook
不定期出版物\新闻传单Newssheet
德意志出现了Zeitung (报纸)一词
“真实的新闻”(T rue News)、“真实的报道”(T rue Relation)
--→16C后期定期的新闻出版物★
《博览会编年表》1588
《法比信使》1594-1653
2.《每日纪闻》
3.最早的手抄小报根源于威尼斯,是近代报刊的雏形。
近代报业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4.最早的定期报刊:《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周报)德意志1609年
5.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社会需求增加
社会分工国际交往商业城市贸易港口
②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a)社会政治变动各个阶层关注局势
b)新兴的资产阶级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
③物质条件:
a)印刷和造纸业的发展
b)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公路、内河及远洋航运)
c)城市化进程(增加信息来源与需求)
▲注:由于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于封建社会末期,与兴新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息息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它的发展是与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相伴而行的。
6.资产阶级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政论报刊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②政党报刊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后)
③商业报刊时期(工业革命后)
7.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廉价报纸)
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区别
报道内容、版面编排、篇幅、读者对象、发行量、报价
廉价报纸的特点P15
8.无产阶级报业的产生(工业革命后)
三个发展阶段:
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特点:①宗旨维护、宣传
②内容批判、斗争
③群众性
④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
9.黄色新闻及表现手法
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新闻报》
黄色报纸的惯常表现手法P18
10.报团的出现——报业垄断的趋势
报团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企业化经营的必然结果。
现代报业的发展(一战后):
1.资本主义国家报业的发展:报业竞争和垄断加剧
一战后:①报纸发行量增加,报纸数量减少
②“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二战后:①形成少数“超级报团”
②出现跨媒介、跨行业的垄断
③出现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垄断加剧的原因:
①经济:竞争、资本的扩张本能
②技术:高投入、高消耗
③政治:政府干预的减少
▲垄断的不良后果:
①影响新闻多样化
②损害新闻自由与民主政治(舆论和信息来源单一)
③报纸质量下降
④报团→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2.社会主义国家报业的发展
①确立和形成
特点:a)国有b)服从党的领导c)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
②苏东巨变后:多元化、商业化发展
11.欧洲早期的三大通讯社:
哈瓦斯通讯社(Agence Havas) 1835年法国
沃尔夫通讯社(Wolff T elegraphen Bureau) 1849年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