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威利《论语》英译本选段评述-最新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瑟威利《论语》英译本选段评述-最新文档
亚瑟威利《论语》英译本选段评述
本文针对亚瑟?威利《论语》英译本的个别选段,在比较一些其他译者译本的同时进行欣赏与分析,同时阐述一些个人观点和对《论语》翻译的认识,以便加深自己对《论语》以及典籍翻译的理解,帮助自己今后典籍翻译的学习,所以还望批评指正。
[论语选段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评述赏析]
这是《论语》“学而第一”中的首篇。
白话文的大意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威利译为The Master said,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子”是古代人对男子的尊称,常写在姓的后面。
这里称孔子为“子”而讳其名,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尊称。
威利为了传达中文的含义,用了 The Master 一词,
有表示“先师”的意思,虽然保留了原文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特征,但可能使西方读者感到不习惯。
不过如此翻译,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原文的风格和原作者的意图。
我个人认为,有些译者翻译的Confucius是更加妥当的,比较符合西方传统。
因为西方对作者一般直呼其名,而不加表示职称、身份等的词语。
“不亦……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不也是……的吗?”威利译为Is that not after all我认为比较合适。
“人不知”后面没有宾语,不过威利译为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相
当于将宾语部分补充了出来。
虽然威利的译文在用词和语法方面比较符合英文习惯,但是其翻译的难点便在于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和译文表达时所选择的词语。
比如,“君子”中文意为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威利将其译为a gentleman。
经过我的查阅,gentleman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且非常有教养和风度。
所以我认为将“君子”译为gentleman不妥当。
而理雅各的译文a man of complete virtue我认为译出了“君子”一词的内涵。
[论语选段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评述赏析]
本篇的意思大概为,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
立身处世站稳了脚跟;四十岁时明白各种事理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对别人的话能辨别是非曲直;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概括了孔子一生不断追求“仁”所达到的各种境界。
后来我们常用此指人生的各个阶段。
威利的译文为,The Master said,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At thirty,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At forty,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At fifty,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At sixty,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At seventy,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其中,“三十而立”的“立”很多人有两种理解,威利译为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可以看出和大部分中外译者的理解近似,都理解为“在社会上立身出世站稳了脚跟”,而译者王福林认为孔子的本意是“立于礼”,即“一切按礼办事”,所以译成acted on the proprieties。
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人对“三十而立”的理解更贴近于前者,所以威利的译文我认为比较妥当。
“不惑”意为明白各种事理而不迷惑,所以威利译为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也
是可以的,但是我认为如果能从孔子对
“仁”“礼”态度的角度再稍加解释说明会更好。
“耳顺”的意思是对别人的话能辨别是非曲直,所以威利的译文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我认为欠妥,因为docile 一词在《柯林斯英
汉双解大辞典》中的释义为A person or animal that is docile is quiet,not aggressive,and easily controlled中文意为“易管教的、温顺的”,我认为和原文意思有偏差。
威利将“不逾矩”译为了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我认为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矩”意为规矩,所以right的使用也比较恰当。
其实美国诗人庞德把“矩”译成了T-square,就是丁字尺,非常形象而且新颖,但是不太符合实际,因为孔子时代还没有发明丁字尺。
[论语选段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评述赏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我个人认为,这是孔子说明政治领导人物本身行为的重要性。
威利译为,The Master said,If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 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s.But if he himself is not upright,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they will not be obeyed.首先,在翻译“其身正”的“其”时,相比较有些译本的a man,威利译为了the ruler我认为是更为妥当的,因为通过整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其”更倾向于指治国者或者位高权重的人,这样也是和后面的“令”字相呼应,所以我认为the ruler比较好。
第二,“其身正”中的“正”,威利
译为upright,我认为也是比较符合本段原意的,比有些译本的correct或properly更加准确,因为“正”指的是正派、正直。
但“不令而行”的“行”威利译为all will go well我认为欠妥。
因为这里的“行”意指跟着统治者走,人们服从统治者的命令,应该译为people will follow him更符合本段原意。
而go well只是单纯的顺利运作,
不能表达出服从的意思。
并且all will go well的all也有点所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