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快牛的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鞭打快牛的经济学
基层是国家治理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疏导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化解各种社会治理风险的桥头堡,把基层治理这篇文章做好了,就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在“千线一针”的基层,基层干部中存在着“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现象,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极其有害。
必须认清这一现象的本质,对其造成的危害予以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
“能者多劳陷阱”的表现及危害
“鞭打快牛陷阱”使基层浪费人力,助长功利和投机
“多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看着谁好用就一直用谁,看着谁放心就把工作都交给谁”,经济学称之为“鞭打快牛”,有的领导习惯于把大事小事都分配给“能者”,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这种工作任务分配方式在短期来看,是针对临时性、突发性、应急性工作的权宜之计,并非久长之计。
而一旦被贴上“快牛”的标签,则极容易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形成路径依赖,并不断地被“鞭打”。
虽然“能者”的潜能得到不断激发,可是另一部分人员却被“闲置”,他们的“潜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无人问津。
从这个意义上说,“鞭打快牛陷阱”实质上导致了基层的人力资源浪费。
被冠以“能者”的基层干部在领导和同事“信任”的目光下,不得不
承担本不是其工作职责范围的工作。
与“能者”相对应的“庸者”,则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比较麻烦的工作时就大吐苦水,向“能者”推诿工作;或者干脆就消极怠工,随着时限的临近,迫使领导为了工作能顺利完成而动用“能者”救火,进而达到其“少劳”的目的。
“白劳苦劳陷阱”弱化、虚化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作用
不对等的使用和评价,会对基层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干部选任制度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基层单位以双重标准使用和评价“能者”。
完成工作时,“能者”被拉着策划方案、撰写材料;而在职务调整、论功评奖时,部门利益、平衡名额等理由盖过了“能者”做出的贡献。
“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任原则得不到落实和体现,“能者”陷入“白劳苦劳陷阱”。
分配给“能者”的工作任务以临时性、突发性为主,任务大多不在其工作责任范围中,缺少明确的、可衡量、互通的绩效评价机制,“关键时刻”领导记得住就“多劳多得”,记不住则“白劳苦劳”。
“能者多劳”的现象本身说明了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从岗位职责到岗位规范,从工作分配到业绩表现,从能力要求到干部培养,这些都需要在组织管理制度体系中加以规范。
不合理、不科学的工作任务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考核评价、干部选任等方面问题,不仅会伤害干部自身,更会弱化、虚化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作用,影响其权威性。
“多干多错陷阱”使干部无所适从,偏离基层工作导向
“多干多错陷阱”在一些基层组织中表现为“干得多,错的多,领导责备也会多”。
工作分配不公、忙闲不均的情况下,承担更多任务的“能者”很有可能在工作做错时而面临领导的责备和处罚。
在评先评优中,多干的“能者”并不比少干或者不干者有更大的优势,甚至有可能因为在比较重要的工作中出错,而被“一票出局”。
“能者”通常心怀抱负,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和任务不辞劳苦,夜以继日,不仅体力和精力受到挑战,还有可能因“多干多错”而“吃力不讨好”。
时间久了,“能者”便意识到自持“庸者”的好处,没了“冲劲”。
反观“庸者”,遇见要担责任的事避而远之,偶尔发挥小才能就能获得大表扬、好印象。
于是“庸者”洋洋得意,“能者”心有不平,久而久之,基层组织中将无尽心尽力者,整体工作效能下滑。
基层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基层的重要工作。
而“多干多错陷阱”会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偏离基层的主体工作方向,削弱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