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doc 10)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于一多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实行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政策,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和严格控制。
对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现已成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此前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国外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等方面为主。
本文主要从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有限两方面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进而阐述政府在农业保险供给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刺激有效需求,使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呈现∀供需双升温#的良好局面。
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关于农业保险(主要指狭义的农业保险,即种植业农业保险和养殖业农业保险)的属性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保险是具有强烈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
事实上,农业保险由于其在效用上具有整体性,在消费上有一定的排他性,在生产和消费上又具有外部性,因此可以将其划归为准公共产品。
正因如此,完全由市场提供农业保险便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农民。
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投保意愿是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从支付能力和投保意愿两方面分析影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原因。
1.支付能力农民支付能力不足源于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一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农民增收困难一直是∀三农#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性,其费率较高,通常为2%~20%,远高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费率。
收入的限制让有投保意愿的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2.投保意愿(1)农民对农业保险投保意识不强。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长期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风险。
陈妍(2007)在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户接触外界知识(尤其是保险知识)的可能性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作物、农畜及农产品质量保障的一种保险产品。
它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运行、农民收入保障的重要工具。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较窄。
时至今日,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小,很多农民尚未享受到保险带来的保障。
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以及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理赔额度不平衡。
农业保险的保费是由农民自行承担,但由于保费确立存在不合理性,导致保费收入过低。
与此农业保险的理赔额度却相对较高,这也让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我国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不准确。
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现有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准确地判断农业保险的风险和定价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正确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业保险公司与农民合作,推广农业保险,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优势。
要完善农业保险的价格制定机制,合理确定保费收入。
政府应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起合理的农业保险价格制定机制,降低保费,使农民能够更容易承担保费。
适当增加农业保险的市场竞争,降低农业保险的运营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要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的准确性。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展农业保险的数据和风险评估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的准确性。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保险的前景不乐观。
通过完善农业保险的宣传、价格制定机制以及风险评估和定价的准确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和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000字)。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政策建议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12期(总第259期)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实行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政策,这种方式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和严格控制。
但对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又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现已成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此前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国外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等方面为主,在对我国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供给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从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有限两方面分析我国问题探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加强对农民维权组织的规范和管理并适时建立农民协会。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逐步培养起组织意识、合作精神和宽容思想,学会依法理性表达自身的要求,懂得行使组织赋予的权利和履行组织规定的义务;通过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合作社和维权组织打交道,转变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组织的看法,学会依法管理农民组织,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成立农民协会,从而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7多方位着手,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一要适当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会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提价,对于出口企业不具备定价能力或定价能力很弱的出口商品,出口企业要积极与外商沟通,给出对方可理解的解释,将出口价格提到客户可接受的水平,从人民币升值两年来的贸易实践看,这是可行有效的措施;对于出口企业具备定价能力或定价能力很强的出口商品,出口企业可以将出口价格提到我们认可的水平。
二要从制造转向创造。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固然有不利影响,但我们应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由出口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商品转向出口质量更高的科技含量高的附加值高的商品,全面提高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路径探索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路径探索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是防范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但是其在我国的推广情况并不理想,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改进。
本文结合辽宁省阜新市农业保险在当地的实施情况,来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阜新市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阜新市现有耕地564万亩,农业人口105万,人均耕地5.4亩,居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地。
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近年来阜新市降雨量逐年下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成为首要问题,发展农业保险迫在眉睫。
但阜新市农业保险规模极小,仍处于保险公司不愿意卖,农民不愿意买的尴尬境地,农业保险发展陷入了难以大规模发展的困境。
(一)保费收入总体偏低,覆盖面较窄2015年阜新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2933万元,仅占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4%,农户参保率仅为6.5%,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是玉米、花生等种植业险种和养殖业险种。
而规模畜牧业养殖、名优果蔬种植等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为没有得到地方财政保费补贴及费率负担过重等原因难以进一步开展农业保险。
此外,一些保险公司对参保农产品的规模作了详细规定,设置门槛较高,条件比较苛刻,只为农业龙头企业投保并受益,而广大散户农民确无法参保并通过农业保险得到相应的补偿。
(二)涉农保险机构少,保险机构灾后补偿能力弱阜新市辖内保险机构都是以商业性保险为主,迫于国家政策性要求,不得不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保险承保积极性不高,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
阜新市承办农业保险只有4家,其中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1家,业务开展广度和深度还很欠缺。
2015年阜新市遭遇63年不遇的旱灾,保险公司按照种植成本标准赔偿,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比例很低,在直接经济损失中占比不到3%。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概述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政策,旨在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覆盖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保险参与率仍然较低,很多农户尚未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保险覆盖面仍然不广。
农业保险产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单一化和同质化问题,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政府的监管和支持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存在的困境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保险普及率低: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很多农户并没有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农民缺乏对保险的认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识不强。
二、保险产品不完善:现有的农业保险产品种类较单一,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需求。
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创新,难以吸引更多的农户购买。
三、保险赔付过程繁琐:一些农民在遭受灾害时往往需要经历繁琐的赔付流程,包括证明损失、核实损失等环节,导致赔付速度较慢,影响了农户的收益。
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公司之间价格战频繁,导致保险产品盲目竞争,降低了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这也影响了农户对保险的信任和购买意愿。
五、信息不对称:农业保险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农户往往缺乏与保险公司对等的谈判能力,难以获得公平的保险服务,导致保险市场的不完善。
2. 正文2.1 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分析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遇到了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保险认知度不足:由于农业保险相对较新,大部分农民对于这一保险形式并不了解,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
这导致了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不高,难以推广和普及。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
强对农业保 险市 场的监管 。 关 键 词 :农业保 险; 外部 效应 ; 准公共产品 ; 农业保 险互助合作社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F 8 0 6 4 .6
近年 来 , 国种 植业 和养 殖业灾 害频 繁发生 , 我 禽 流感 、 口蹄 疫 、 水灾 、 灾 、 灾 、 灾等 灾 害 时 旱 雹 虫
、
农 业保 险供 求失衡 的模型分析
从理论 上讲 , 农业 保 险成 交 及成 交 量 是 由需 求 和供 给共 同 决定 的。但 事 实 上 , 业 保 险 特别 农 是农 作物 保险 总 是 难 以按 照 市 场 规律 运 作 , 主 这 要 是 由于缺 乏有效 需求 和有效 供 给造成 的 。这 里 分别 从价格 因 素与外部 效用 两方 面进行 分析 。
1 .农业保 险市 场 失灵的 价格 因素
在农业 保 险市 场 上 , 险 的价 格 即保 险 毛费 保
仅 占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 0 3 %【 .5 。 由于经营风 险高 、 管理难度大 、 政策支持不 充分 , 农业保 险业 务 亏 损严 重 。我 国农 业 险 的市
场份 额在本 来就 很低 的情 况 下 继续 下 降 , 20 从 00 年以 前 的 2 %下 降 到 20 0 1年 的 1 、0 2年 的 % 20 06 % ,03年 进一 步 降 到 0 5 .1 20 .%。在 保 费 收 入 大 幅下 降的 同时 , 业保 险 的险种 也不断 减少 , 农 已
作者简介 :高彦彬(9 5 , 河南平顶山人 , 1 6 一) 男, 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 究生 。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险种,一直跟不上整个市场和行业发展,更没有完全解决农业对保险的需求问题。
需要从政府、农民和保险企业三个角度去分析,对我国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给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合作保险;财政补贴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
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不参加农业保险无所谓,甚至在设有农业保险公司的地区,仍有一些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在农保还没有涉足的地区就更不必说。
在一些以农业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只有当灾害事故发生并遭受巨额损失后,一些农户才意识到保险的必要性,投保人的淡薄意识必然阻碍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
2.逆选择问题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
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农业保险也不例外。
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是很强,而且农业险也非强制险,所以投保的覆盖率就不可能达到100%,这样就很容易发生逆选择的问题。
据保险公司人员介绍,农业养殖险比种植险的逆选择的风险更大,导致农险理赔的难度和成本要比其他险种高出许多。
如此一来,让一些即使开设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也望而却步,不愿再继续经营下去。
3.保险公司没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
虽然1996年,我国保险公司实行了商业化运作,但对农业保险却并没完全市场化。
根据各省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实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农业险的平均年赔付率达到80%左右,而70%赔付率是保险业界公认的盈利临界点,农业险的赔付率远远高于临界点,做得多就亏的多。
如果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行业的大数规律和其他的相关规律,赔付率高就意味着保险费率定的不合理,保险费收入过少,保险费率定的过低,要想改善经营状况,保险公司就必须要提高保险费率。
在政府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过高的保险费支付对于农民来说根本承担不起,而按照农民的投保能力去承保,保险公司自己又赔不起,这样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走入日渐萎缩的“怪圈”。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我国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保险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
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灾害的风险,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包括农民保险购买意愿不强、保险公司风险厌恶等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农业保险市场化机制等。
我国可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推出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如推出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等。
政府可以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农业保险行业发展起来。
我国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风险厌恶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险公司担心农业保险的风险较大,不愿意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厌恶。
我国可以完善农业保险市场化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市场。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化程度较低,保险公司参与度不高,保险产品种类较少。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降低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门槛,鼓励保险公司推出更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业生产者的多样化保险需求。
我国还应该加强农业保险监管力度,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农业保险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索赔流程复杂等。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及时解决农业保险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农民的权益。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原因探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地原因探析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地表现(一>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却渐趋萎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总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农业保险地发展却非常滞后,特别是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出现渐趋萎缩地尴尬局面.在保费收入方面(表1>,总保费收入由1992年地378.0亿元增加到2004年地4318.1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2.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却由1992年地8.17亿元逐年下降到2004年地3.96亿元,年均负增长5.9%。
在经营主体方面,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商业化保险市场已经形成,截止2005年底,共有保险公司82家,财产保险公司40家,但是,除了2004年后相继成立地数家地区性农业保险公司外,长期只有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原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业务,势单力薄。
在险种方面,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例,农业保险由原来地60多个险种下降到2004年地不到30个险种.相对于整个保险业地快速发展来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b5E2RGbCAP(二>农业风险损失日益严重,农业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我国是农业大国,工业化程度较低,人口城市化速度缓慢.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总人口仍然超过7.5亿,接近总人口数地60%。
2004年农业占GDP地比重仍高达15.2%(美国约为2%>.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地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地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平均达1747亿元,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据国务院新闻办2006年1月5日发布地消息,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地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而农业承受灾害损失地能力却最为薄弱,因此,农业更为迫切地需要保险保障.但是,面对日益严重地农业灾害损失,我国农业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1992年农业保险赔款达8.15亿元,而2004年仅2.87亿元,不到农业灾害损失地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包括保险覆盖率低、保费收入不足、理赔效
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提高保险覆盖率。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险覆盖率较低,许多农民并未购买农业保险。
为此,可以通过推广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效益,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
意识。
要加强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发展,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
保险产品,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增加保费收入。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保费定价不合理,没有充分反映农业风险。
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保费定价模型,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风险,确定保费的合理水平。
可以引入保费补贴机制,通过政府、保险
公司和农业合作社等多方共同承担保费,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保费收入的增加。
提高理赔效率。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理赔程序繁琐,审核
流程复杂,导致理赔时间较长。
为此,可以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
可以建立起农
作物生长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对受灾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从而实现
快速理赔。
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理赔的准确度和效率。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对策包括提高保险覆盖率、增加保费收入和提高理赔效率。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险保障。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季司晨(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032)[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来已久,弱可保性和高赔付率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两种表现。
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不完备法律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
文章尝试将不完备法律理论应用于解释与解决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
[关键词]农业保险;不完备法律;市场失灵[DOI]10.13939/ki.zgsc.2018.11.1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失去了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或能力不足。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如果用自由经济市场制度即灵活价格来维持农业保险经营,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
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及其他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若缺少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仅凭市场化运营,农业保险的经营将难以持续。
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表现1.1承保风险属弱可保风险保险业中,保险人愿意承保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
农业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风险的要求,但农业风险一旦发生,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集中受灾,农业风险不能得到均匀分散,因此农业风险无法完全满足可保风险要件,属于弱可保风险。
1.2市场化困难农业风险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损失较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严重,使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高损失率对应高费率,而高费率会抑制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需求疲软。
其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损失率上升,又导致保险费率上涨;保费上涨使低风险农户选择风险自担不再投保,进一步加重了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失衡,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
1.3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某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致使保险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
1985—2004年20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的平均值高达87%,严重超出财产保险53%的平均水平,并且超过了保险界普遍认知的70%的盈亏临界点,导致我国几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长期亏损,并接连退出市场。
我国农业保险问题探析
我国农业保险问题探析【摘要】中国农业保险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制度的不完善、市场需求不足和监管不到位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农业保险问题的核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力等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保险的效益,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完善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更好地应对灾害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保险, 问题探析, 发展历程,存在问题, 制度不完善, 市场需求不足, 监管不到位, 解决方案, 制度建设, 保险覆盖面, 市场竞争力, 我国。
1. 引言1.1 我国农业保险问题探析我国农业保险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关乎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保险制度建设和市场需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制度不完善、市场需求不足和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保险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结合现实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力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健康运行。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农业保险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制度。
最初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一些省级试点城市,覆盖范围较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业保险逐渐扩大覆盖范围,不仅包括农作物保险,还涉及畜牧、渔业等领域。
2007年开始,我国农业保险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作者:季司晨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1期[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来已久,弱可保性和高赔付率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两种表现。
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不完备法律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
文章尝试将不完备法律理论应用于解释与解决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
[关键词]农业保险;不完备法律;市场失灵[DOI]10.13939/ki.zgsc.2018.11.1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失去了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或能力不足。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如果用自由经济市场制度即灵活价格来维持农业保险经营,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
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及其他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若缺少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仅凭市场化运营,农业保险的经营将难以持续。
1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表现1.1 承保风险属弱可保风险保险业中,保险人愿意承保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
农业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风险的要求,但农业风险一旦发生,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集中受灾,农业风险不能得到均匀分散,因此农业风险无法完全满足可保风险要件,属于弱可保风险。
1.2 市场化困难农业风险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损失较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严重,使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高损失率对应高费率,而高费率会抑制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需求疲软。
其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损失率上升,又导致保险费率上涨;保费上涨使低风险农户选择风险自担不再投保,进一步加重了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失衡,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
1.3 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某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致使保险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
1985—2004年20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的平均值高达87%,严重超出财产保险53%的平均水平,并且超过了保险界普遍认知的70%的盈亏临界点,导致我国几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长期亏损,并接连退出市场。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作者: 黄正军 袁杰
作者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61-63页
主题词: 农业保险 市场失灵 成因分析 政策选择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农业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及外部性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成因,而中国特殊的区域结构、经济条件及人文环境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相互的渗透的过程中,由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举步维艰,营造农业保险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与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分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分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
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
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
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
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
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
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
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r——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
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现象探究r——结合不完备法律理论季司晨【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来已久,弱可保性和高赔付率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两种表现.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不完备法律理论主要探讨了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文章尝试将不完备法律理论应用于解释与解决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期刊名称】《中国市场》【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农业保险;不完备法律;市场失灵【作者】季司晨【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昆明 650032【正文语种】中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失去了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或能力不足。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如果用自由经济市场制度即灵活价格来维持农业保险经营,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
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及其他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若缺少政府公共财政的补贴,仅凭市场化运营,农业保险的经营将难以持续。
1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表现1.1 承保风险属弱可保风险保险业中,保险人愿意承保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
农业风险基本符合可保风险的要求,但农业风险一旦发生,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集中受灾,农业风险不能得到均匀分散,因此农业风险无法完全满足可保风险要件,属于弱可保风险。
1.2 市场化困难农业风险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损失较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严重,使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高损失率对应高费率,而高费率会抑制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需求疲软。
其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损失率上升,又导致保险费率上涨;保费上涨使低风险农户选择风险自担不再投保,进一步加重了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失衡,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日益凸显。
1.3 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某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致使保险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
1985—2004年20年中,我国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的平均值高达87%,严重超出财产保险53%的平均水平,并且超过了保险界普遍认知的70%的盈亏临界点,导致我国几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长期亏损,并接连退出市场。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与解决途径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在江西省鹰潭市实践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和供给双向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以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政策建议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土地广阔的农业大国,根据农业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2.9227亿,其中乡村人口为9.3751亿,一般大约称为9亿农民。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乡村总人口为7.6851亿,一般大约称为8亿农民。
其中统计局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
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大约1亿左右的流动农民工。
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当年中国耕地面积为十八点二六亿亩,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有所减缓。
因此,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①我国农业以及农业保险的基本状况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弱势产业,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不高,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水涝的发生,受损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我国目前主要的救灾措施是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支援、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与此相较,发达国家主要的救灾措施则是发展农业保险。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曾进行过农业保险的试验。
在1958年到1981年停办23年之后,农业保险业务于1982年恢复,至今已有20多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但农业保险在实际的运作中面临许多难题,使得赔付率过高、经营亏损、总体规模小、发展缓慢,难以发挥在农业防灾减损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缺乏总体规划、定位不清、立法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农民购买力低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doc 10)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因国情的特殊性经济学家把它的重要战略性归结为五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及生态环境贡献。
而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经常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影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风险标的具有周期性、生命性、连续性等特征,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大。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地理位置和区域结构的差异,遭受灾害的种类、周期、频率均难以确定,以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结构,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密集型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风险的关联性越强,风险的破坏力和经济损失也随之扩大。
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时间上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有效工具,并且农业保险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试办、停办、再试办及多种模式发展的探索过程,特别是进入1993年之后,我国农业保险呈现的格局是: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连年萎缩,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等。
农业保险主要是由中国国有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一家经营.期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只针对新疆地区开展一些地方性的保险业务,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于2004年9月投入运营,并处于试办阶段。
从1993年开始人保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1993年的保费收入为56130万元,1995、1996两年保费收入虽有上升的波动,但1997年之后保费收入是逐年下降,从当年的71250万元降至2002年的27200万元,年平均递减17.2%,年平均赔付率为88%,远远高于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在6596-7096之间的平衡点,1985、1986、1987这三年的赔付率高达121.6%、136.3%、125.7%,完全是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如果加上同期20%~30%左右的经营管理费用支出,累计亏损6亿元左右,在这期间人保公司均是通过“暗补”的方式来弥补其亏损,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及人保公司的商业化进程,“暗补”肯定是有限的,保费收入,保险险种、保险结构、保险机构势必将不断萎缩。
支付巨额损失赔款,从而无形提高了承保农作物保险的商业性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
(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就是参与者之间做不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和概率分布。
逆向选择发生在保险合同签订之前,称之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是道德风险问题。
在农业保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委托方处于信息优势方,而作为代理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往往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单位更倾向于以均衡的保费来投保,一般来讲,购买保险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出险的人,保险公司的损失赔款自然很高。
道德风险是指购保人在风险事故发生后为获得更多的保费赔付通过慌报或多报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保险事故。
据有关专家统计,就农作物保险赔付这一项,其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就高达20%,在牲畜赔付中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较大,道德风险问题比逆向选择更为严重,更难于防范,存在的最终的结果只会使市场交易低效或无效。
(三)外部性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界定,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助农的一项政策性工具,专家们把它定义为“准公共品”,具有利益外在性的性质。
农业生产单位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合理转移风险并获得价值补偿,使得农产品消费者享受农产品稳定和农产品价格低廉的好处,促使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社会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由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通过私营成本来承担农业保险中的高风险、高成本。
高赔付势必亏损.因此表现出农业保险商品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为获得正常的平均利润由农民独自承担较高的保险费(含经营管理费和营业税),低收入农民消费农业保险商品,表现出农民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农业保险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商品供需不足,市场供需曲线难以相交。
三、影响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殊成因在分析引起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殊咸因之前必须先考虑农业风险与可保风险问题。
可保风险首先涉及的必须是要有足够的风险的累计数,即有大量的、相似的风险载体,保险公司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损失率和程度,合理的制定保险费率;其次风险的人为因素;再次是风险事故对受害人的损失较大.难以承担。
人保公司对农业风险的可保性的规定为:必须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偶然风险;在数量上是可以计算的;投保人有交费的能力。
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是影响商业性保险公司高风险、高成本的普遍因素,也是各国经营农业保险时易出现的一般原因,而我国区域结构、人口规模、经济结构等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业可保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区域结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十分昂贵。
(二)人口规模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业耕作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2%,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三分之一,且大部秀是分散经营。
风险事故发生时波及面广,以农作物为经济来源的农民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分散风险,而且不满足保险机构所遵循的“大数法则”。
保险机构使人均管理费用高,定损、理赔难,经营成本过高,保险人与投保人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三)历史原因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环境不健全,这里讲的制度环境主要指制度“软环境”,即制度文化问题,“硬环境”可以通过制度移植的方法加以解决。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信念、行为准则和不同的教育程度,所有这一切均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价值观和策略观。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普遍持怀疑的态度,经常与“乱收费”,投保就是“打水漂”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对农业保险的理性认识需要国家与保险机构的教育、宣传,然而此类问题短时期内很难解决,保险的结构成本过高。
(四)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生命性、周期性、连续性等特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在与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比较优势。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农民在无须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国家的灾害救济而回避农业保险。
如果农业保险市场能够达到供需平衡,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能获得农业保险的全部收益。
然而农民不愿意投保,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缺乏:农产品的供给减少,农民和农产品消费者都将受损,难以形成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
(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中国的产业结构布局时,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比重非常大,在早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剪刀差”问题,重工轻农,农产品的价格低。
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再加上城镇化与工业化速度加快,农村有耕作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产品的价格低廉,农民的收入过低,农业已不再是其收入的惟一来源,已成为不赚钱的行业,重视程度越来越轻,对其投保很不现实,农业保险在农村很难有发展的空间。
(六)技术因素农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大主要是讲:展业难、成保难。
理赔难。
农村主要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就单个农村居住地而言,农业保险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自然灾害发生率,以及主要经营的农作物品种,农业主要耕作的劳动力,信誉度(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
仅就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这一项,保险公司必须对各种农作物进行有效地区分,充分了解各年间农作物的损失数,牲畜的品种、死亡率,对区域间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农业保险公司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
总之,需要投入较高的监督成本。
四、纠正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对策通过保险合同中规定免赔额与共保条款或与保险人共同分担风险的其他机制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为减少风险的非系统性和逆向选择所带来损失认为可以进行再保险与准确的区划措施等,这些是国外在治理农业保险一般成因时的普遍做法。
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外部性是制约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普遍问题,即它的一般性,而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又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属于它的特殊性,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需用辩证的观点思考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殊成因,具体地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有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制度更替是否存在潜在利益。
农业保险具有多种福利功效,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制度很难体现这一点,其根源主要是农业保险的市场化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不相适应,农业保险市场很难达到供需平衡,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有必要提供适当的制度供给。
农业保险的制度环境可以界定为制度“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要求政府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确保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合理地进行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与经营体系的创新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方面。
“软环境”属于意识形态体系,农民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对保险的认识不够,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组织意识和诚信意识,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高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是农业保险的具体运行模式。
成立国家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其主要经营传统的两险为主,附之经营农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农村居民的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费和业务费用补贴及免征营业税等政策性支持,公司内部单独核算、分账管理,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和有关费用补贴及再保险支持,与具有多年经营农业保险经验的人保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联营合作,充分利用经营农业保险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