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造型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画欣赏人物篇

中国画欣赏人物篇
赏析:
东晋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 要求: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评析作品的艺术成就
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郊野的农村风光;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车船运输、交通、手工 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 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拥挤,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五、《捣练图》唐代 张萱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 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 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簪花仕女图》 持花
弄蝶
执 扇
逗 犬
三、五代 顾闳仲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 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 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 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 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 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 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 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作品共分五段: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第二 段是“集体观舞”第三段是“间息”第四段是 “独自赏乐”第五段是“依依惜别”
作品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 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 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 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 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小结
➢ 带着情感去品味 ➢ 带着热情去欣赏
作业训练
《天王送子图》
《 八 十 七 神 仙 图 》
孔 子 行 教 像

何家英艺术赏析

何家英艺术赏析

CHINA GLOBAL BUSINESS JULY. 2019 CHINA GLOBAL BUSINESS 145何家英:男,汉族。

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家英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何家英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而成为时代焦点的同时,也书写了自我成长的历史。

他给自己设置了“衡中西以相融”的命题,也以实验者、学者和手艺人的三重身份完成了这一命题。

实验者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学者的睿智和价值判断力,手艺人日复一日的技艺劳作习惯在何家英身上不分彼此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他传奇般成功的全部秘诀。

他所获的回报当然也是丰厚的,那就是,他有权利在独树一帜的画风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高的荣誉呢?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主要著作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代表作品有《魂系马嵬》、《米脂的婆姨》、《酸葡萄》、《十九秋》、《秋冥》、《山地》、《街道主任》、《无声》等。

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银奖、全国青年美展、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及文化部“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秋冥》被选入百年中国画展。

中国工笔人物画赏析与创作

中国工笔人物画赏析与创作

中国工笔人物画赏析与创作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在笔墨运用、色彩运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具有精细、细腻、传神、华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细腻入微、传神逼真”的艺术瑰宝。

下面,我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研究,从历史背景、技法特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与创作。

一、历史背景和特点中国工笔人物画起源于唐宋时期,由谷文昌等艺术家兴起。

他们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运用细笔勾勒、色彩填充和各种不同的线条描绘了人物肌肉、眼睛等各种细节。

这种细腻入微,对人物特征的刻画,具有独特的技法特点。

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并传到了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到了明清时期,工笔画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真人肖像的造型艺术和随笔画的风格。

而在清朝末期,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学者重新评价工笔画,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技法特点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线条描绘和颜色分明的特点上。

线条描绘以细丝勾勒为主,致力于描绘人物的神态特征、服饰形态、明暗交错等细节。

颜色使用时,先用颜料画出骨架,然后逐渐分层上色,渐进式的颜色堆积造成了色彩变化柔和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工笔画的精髓在于细腻、精细且色彩美观,对于人物的描绘力度非常刻苦,尤其是表现人物面部、手部细节方面更为出色。

三、创作方法1.构思阶段构思阶段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确定画面的主题,然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确定绘画的对象和形象。

其次,要进行构图设计,考虑画面的布置、对比、比例和空间的利用等。

最后,要考虑色彩的运用,寻找合适的颜色搭配。

2.初稿阶段初稿是创作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也是最费力的阶段。

首先应该画出整体的轮廓以及画面姿态。

然后继续细化到各部位的细节和表情等,直到达到想要的效果为止。

3.精细阶段精细阶段也是最为考验创作者技能的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技巧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面部和各个部位的细节。

这一阶段需要精细入微的表现人物的肌肉和衣物的细节。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作者:徐丽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1期与西方绘画作品不同,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力求简洁有力。

中国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故很多中国绘画大师仅用寥寥几笔便能完美表达作者情意,将中国画的独有神韵传予世人,讲述画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特点及技巧,探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转型与发展,并结合当代若干名家绘画作品鉴赏,浅谈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中国工筆人物画用线特点与技巧分析(一)讲究以形传神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诞生至今,以形传神是其主要特点。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其他中国画一样,通过大量留白以及拥有极强概括能力的线条完成极具艺术特色和冲击力的作品,完美表达画作神韵。

简单用几笔线条创作的作品,可以抛弃过多线条的修饰,冲破纷繁复杂的线条阻挡,使作品整体形象呈现出饱满而生动的状态,让人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美感。

线条的重要作用意味着线条组合成为增强画作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技巧,画者不仅要精准把控线条变化,营造丰富的层次感、空间感,而且需要运用精准的线条使人物得以定型,用不同弯曲程度、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表达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形神兼备的效果。

对此,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总结提炼出“传神论”,提出通过工笔人物画展现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在品质,这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最佳诠释。

(二)讲究形式美感工笔人物画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态和造型,细致描绘人物神态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赋予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形式美感”。

用线条进行创作,是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基础。

历代画者在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时就已经总结提炼出独特的用线和造型表现方式。

最广为人知的“十八描”,就是众多绘画大师的智慧结晶。

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进行反复修改。

前人总结的绘画技巧及方法可以让创作者少走弯路,快速提升绘画水平,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生动展现画作内涵。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表达 出人 物 内 容 , 做 到达 人 物形 象 , 传 达 画 面 内容 。
1 传神写意 是工 笔人物 画的精髓所在
顾恺之的《 洛神赋》 就 是 遗 貌 取 神 方 面 画 中 少 妇 的 贤淑 、 能干。 的 代表作 , 《 洛神赋》 整 体 的 人 物 安 排 疏 密 再如《 秋 冥 , 其 主 要 表 现 的 是 一 位 在 恰当, 整 体 的 人物 在 不 同 的 时 空 中 自然 的 白 桦 林 中小 憩 的 女 大 学 生 。 她 蜷 缩 着 身 体 进行交替 、 重叠, 对 于 山川 景 色 的描 摹 极 力 静 静 地 坐 在 铺 满 落 叶 的 白桦 林 中 地 上 , 她 的 展 现 出 了空 间美 感 。 而对 《 洛神赋》 中 的 的 头 埋 在 双 臂 之 中 , 明 亮 的 双 眸 望 着远 方
中 国传 统 艺 术 的表 现 特 征 在 于 以 少 胜 主 角 洛 神 欲 往 还 返 的 神 态 、 心 情 描 绘 的 淋 出神 , 仿 佛在 思 考 什 么 。 观 者 通 过 地 上 的落 多, 以粹概全 , 在 不 经 意之 间传 达 事 物 的本 漓 尽 致 , 跃然纸上。 使 整 幅 画 的 传神 写意 达 叶 可以 感 受到 萧 瑟的 秋 意 。 不需 言 语 , 就 能 真, 天然不做作 , 超 越 事 物 的表 象 , 达到“ 传 到 了最 佳 的 状 态 。 感受 到 女 孩丰 富 的 内心 世 界 整 个 画 面 以淡 神 写意 ” 的境界 。 总 览 我 国古 代 流 传 下 来 的 雅 的色彩为主基调 , 女 孩 的 服 饰 用 灰 白 搭 优 秀作 品 , 都 秉 承 了传 神 写意 的精 髓 。 赏析 2 传达 工笔人物画精髓 的技巧 配, 天 空 的 蔚 蓝 色 和地 面 的 光 影 处 理 十 分 唐 代周 防 的 簪 花仕 女 图》 : 春 末夏 初 时 节 , 2. 1 熟悉并 超越 所画 的物象 到位 , 人物 与 自然 场 景恰 到好 处 的 融 合 , 给

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描之美

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描之美

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描之美作者:郑雅洁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2期摘要:线描是工笔画的重要构成因素。

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描在绘画的过程中将传统与当代、形式美和意境美完美结合,不仅体现了画家的真实情感,还展现了当代工笔画的独特魅力。

梳理线描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重要性,通过分析当代画家的作品来说明线描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形式与重要地位,探讨工笔人物画中体现的线描之美。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线描;形式美一、线描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历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及品评绘画的标准,即“六法”。

“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绘画美学长久以来的最高准则。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气韵生动”需要通过笔墨用线才能表现出来。

“骨法用笔”是南齐谢赫“六法”中的第二点,是对线自身价值的高度肯定,谢赫把它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

故而,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

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本身的流动、墨色的浓淡、位置,所传递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都是审美的重要体现。

明代美术理论家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提出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折芦描等,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继张彦远之后对线描又一次做了形式语言上的系统性总结,几乎囊括了古代人物画全部的线描形式,是高度概括提炼的结晶。

线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纹饰,其主要以均匀的细线或黑线平涂来描绘形象,以人形、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纹饰为主要素材。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线描绘画实物是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其人物的用线细劲清晰,娴熟雅致,为我国线描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墓葬壁画上的人物画像亦是线描作品宝库中的珍品。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人物线描,生动传神,标志着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

之后,人物画由墓室壁画上移到绢帛,由粗犷简约转到精细流畅。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怪”之⼀李鱓⼗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清朝中期“扬州⼋怪”之⼀李鱓⼗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房四艺,是⽂⼈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悦⽬,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活⽤品、⼭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们的⽣活⽅式和科技⽔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化等⽅⾯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画风靡,⼭⽔画勃兴,⽔墨写意画法盛⾏。

⽂⼈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彩。

然⽽“扬州⼋怪”也诞⽣于同⼀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笔。

扬州⼋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怪包括:⾼翔、黄慎、⾦农、李⽅膺、李鱓、罗聘、汪⼠慎、郑板桥(郑燮)⼋⼈绘画作品。

我们⾸先来分享李鱓⽩描绘画作品。

李鱓(1686年—175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墨磨⼈,清康熙⼆⼗五年(1686)⽣,乾隆⼆⼗⼀年(1756)卒,江苏扬州府兴化⼈,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怪”之⼀。

工笔国画赏析

工笔国画赏析
作者:何亭漪
班级:三年(7)班
作品简介:这幅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正在跳舞的舞女,是我第一次挑战人物背影,她姿态轻盈,富有动感。是我很喜欢的一幅作品。
作三年(8)班
作品简介:老师常教导我们要热爱劳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所以我画了这幅正在晾衣服的仕女,她微微踮脚,动作娴熟,表情自然,并没有觉得劳动是辛苦的,看上去很自然、放松,让人很舒服。
作品名称:《一枝独秀》
作者:梁雅妍
班級:三年(4)班
作品简介:这是我第一次在扇子上画画,画面中有一朵红色的花盛开,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它热烈、奔放,能给我带来创作的激情。
工笔国画赏析
作者:
来源:《孩子·小学版》2019年第09期
学校:东莞市宏远外国语学校
指导教师:李雪冰
作品名称:《仕女》
作者:何吴冉
班级:四年(11)班
作品简介:工笔画是我最喜欢的画种,我经常练习,同时我也很喜欢乐器,所以我画了一幅正在演奏的仕女,构图简洁明了,突出人物的特征与姿态。
作品名称:《舞女》

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

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
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画面构图巧妙,线条流畅,色彩典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人物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绘画技巧、构图方式、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线条的运用
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的线条表现人物形象,强调线条的流畅和变化。
构图与布局
古代人物画在构图和布局上讲究平衡与和谐,注重人物与背景、道具之间的呼应关系,使画面更加完整和统一。
传统技法的传承
题材的拓展
古代人物画家不断探索新的题材,从历史故事、文学名著、民间传说中寻找灵感,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传承文化
艺术研究
投资与财富保值
通过对古代人物画的鉴赏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收藏古代人物画也是一种投资方式,可以保值增值,同时为收藏家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03
02
01
鉴赏与收藏的意义
06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
色彩的搭配
古代人物画中色彩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画家们善于运用各种颜色来表现人物的肤色、服饰、配饰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物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响了文学创作。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对后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如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即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簪花仕女图》赏析

《簪花仕女图》赏析

《簪花仕女图》赏析一、作者简介《簪花仕女图》由唐代画家周昉所绘。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贵族,生卒年不详。

周昉擅长工笔人物画,是唐代仕女画的杰出代表。

他笔下的仕女,悠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

周昉是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

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

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

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二、作品简介此图粗绢本,不设背景。

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仕女体态丰腴,婀娜窈窕,或戏犬,或拈花,或捕蝶,或沉思,尽显端庄典雅的贵族妇女形象。

发型皆为高耸云髻,依次簪有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折枝花及步摇。

其脸庞圆润,眉毛皆作蛾眉,中间饰有金花子。

衣饰具有唐代风格,均为透体敞领的宽肥外衣,内着束至胸部的长裙,并皆佩披肩。

1972年重新装裱时发现此图系后拼接而成,较明显者为左数第二人比例较小的仕女为后嵌入,又白鹤与画左小狗亦为剪裁而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其原为屏风画。

三、画面赏析(一)画面内容《簪花仕女图》描写宫廷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园嬉游之情景。

画面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她侧身作向右倾斜的姿势。

紫绿色花纹的洁白丝绸衬裙,长过纱衫,拖曳到地而上。

右手摆向前侧,靠着纱衫;左手执纬子前伸,纬穗的摆动,逗引着小狗作戏,而小狗深通人意,它朝纬穗不停地张嘴摆尾,作出扑跳的姿态。

而画面左起第二位妇女身材娇小,神情庄重,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罩,从远处巧移莲步而来。

发髻上插海棠花,脖子饰金质云纹项圈。

白裙上的紫色团花,从纱衫的下面透出,显得十分艳丽。

破子从后肩向两臂平分下垂,双手抓紧薄纱,掩着帔子,同时也紧束了宽大的衣服。

画面左起第三位贵族女人髻插荷花,身披白花格子纱衫,胸前束朱色斜格长裙曳于地而,紫色帔子上有粉和青花枝纹样。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四)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四)

“五百年来⼀⼤千”绘画系列——张⼤千⼈物画赏析(四)宋⼈词意图⽴轴设⾊纸本 1936年作题识:庭前春迟汀苹⾹。

⽼数声佩悄苍⾄。

晚江空天寒⽇暮,壮怀聊寄幽独倦。

游多盛处西此,⾼廔送⽬佳⼈,不见慷慨怨歌⼣阳乔⽊。

丙⼦⼗⼀⽉,爰。

写宋⼈词意。

钤印:⼤千⼤利、张爰。

此作写宋末词⼈王易简《庆宫春》词意,全词为:“庭草春迟,汀苹⾹⽼,数声佩悄苍⽟。

年晚江空,天寒⽇暮,壮怀聊寄幽独。

倦游多感,更西北、⾼楼送⽬。

佳⼈不见,慷慨悲歌,⼣阳乔⽊。

紫霞洞云深,袅袅余⾹,凤箫谁续。

桃花赋在,⽵枝词远,此恨年年相触。

翠芳字,谩重省、当时顾曲。

因君凝伫,依约吴⼭,半痕蛾绿。

”王易简为宋末进⼠,国变之后隐居不仕,多写词追溯过去的⽣活,寄托对故国的愁思。

此画颇合乎《庆宫春》的意境,在悠闲的景致中,⼀位年迈的⾼⼠坐在树下,远望深⼭和飞流的瀑布,虽然只看见⾼⼠的侧⾯,但可感受其孤独的幽思。

此作章法疏朗简略,⼭⽯树⽊以⼲涩的笔法勾勒,并以淡⾊染之,皴笔不多,唯见⼭⽯的轮廓和树⽊婀娜的姿态,整幅以淡雅的⾊彩和疏简的笔法表现出⼀个清幽寂静的⼭林和⼀个落寞的⼠⼈。

开岁百吉⽴轴设⾊纸本 1937年作《开岁百吉》作于1937年,是张⼤千壮年时期少见的牧⽜题材作品,为陈云诰六⼗⼤寿贺寿所作。

牧童依偎于⽜背之上,神态祥和欢乐,整体和谐融洽。

并以⽥园⼩景作衬托,意境深远,⼤⽓磅礴。

蛰庐即陈云浩(1877-1965)字紫纶,号蜇庐。

直⾪易州⼈。

清光绪29年进⼠,癸卯科翰林,授翰林院编修。

其⼯书法、⽂学、史学、诗词等项,尤擅书法。

《开岁百吉》的创作蕴含了张⼤千与陈云诰深深的友情。

此画画⾯清新,富有逸趣,尤以作品处于陈云诰先⽣开岁之年,更显得吉祥,弥⾜珍贵。

松阴⾼逸设⾊纸本 1937年作(414万元,2011年5⽉北京诚轩)题识:长松磊磊多奇节,冬⽆霜雪夏⽆热。

根头更有千岁苓,向谁说与长⽣诀。

丁丑春⽇,写似仲⼭先⽣法家正之,⼤千张爰。

钤印:张爰、三千⼤千、游艺中原、⼤风堂。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赏析

一.工笔画:(1) 古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此图绘制时间约为唐贞元(公元785—805年)间,据前人著录为周昉的作品。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鸟画-近代花--月夜双栖此图作于1944年。

作者陈之佛。

他的作品明净柔和、格调高雅,有极其优美的艺术境界,欣赏他的作品,如饮陈年佳酿,需细细品味,方得其中无穷韵味。

这幅画《月夜双栖》,看似画面简单,实则美不胜收。

两只小雀一正一反依偎于枝头,使人想起“残看满月玲珑影,照见日头夜鸟眠”。

弯曲扭转,穿插有序的树枝,犹如古典中节奏感很强很优美的旋律。

一轮明月用烘云托月手法画出,放置下方,使天空有高大宽广之感,留给观者无限思想空间。

二.写意画(1)近现代山水画---长江万里图作者张大千,于1969年作。

这幅画给人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

一、长达三十公尺的布局,主要以鸟瞰之构图方式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动势和空间,将不同之时空视点,纳入同一视觉空间,透显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

画面上疏密明暗的安排,绝无单调重复之病,并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二、通幅画面予以一种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那种浓郁幽深、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同时也呈现了张大千个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三、这幅画营造出长江山水庞大蜿延的气势。

张氏在这幅作品中具有一项特殊成就,即是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在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间的调和上表现了他最大的企图和努力,达于前人所未及之境地。

《长江万里图》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并以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张氏在中国山水画上不可憾动的地位。

工丽清新精致敦雅——曾作燃工笔花鸟画作品赏析

工丽清新精致敦雅——曾作燃工笔花鸟画作品赏析

文/王国仕与作燃师弟相识于十年前,当时我们都是2005级新生。

内向少言的他学习特别专注,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在同龄人中他已经渐渐露出了超人的绘画创作天赋,曾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奖项。

及毕业,适逢学校获批“推免生”政策,作燃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画学院“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人,共入语华庭园门下学习,遂成为名正言顺的同门兄弟。

本科学习期间,作燃师弟已经掌握了中国工笔画的各种技法,并对中国画的各种材料运用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品足以证明他在研究绘画技法与材料运用上的成功。

同时,他关注现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状态,在其创作的作品里头,我们看到他已经熟练地运用了传统的各种技法,并努力向现当代审美靠近的努力。

攻读硕士阶段,是作燃师弟进步最大的时期。

这当然首先归功于导师伍小东的悉心指导,可是个人的努力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学习期间,他首先是把绘画创作手法进行了一番梳理。

把本科期间掌握的大量绘画技法进行了有目的取舍,毕竟技法仅仅是绘画创作的依托,并不是绘画创作的根本立足点。

所以,作燃在研究生期间的创作技法趋于干净、单纯,不追求华丽的技法表演,而是平实地选择了他喜欢的材料和技法,在平实的一勾一染中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的工具材料。

他选择的纸张、颜料、笔墨都非常讲究,绘画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别人所不知道的运用技巧,这里按下不表。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这个著名的理论说明绘画首先就是要“象物”,即是绘画题材的选取和表达。

作燃师弟的工笔作品所选择的题材多是南方常见的芙蓉花、绣球花及各种禽鸟之类。

所表现的场景也都是南方常见的繁茂丛林、水边沙岸。

这种从小根植在他生命深处的花草树木和山石飞鸟,在他笔头表现得非常自然。

他回避了自己不熟悉的题材物象,毕竟“格物”才能“致知”,而“格物”的前提是他要非常了解这个“物”,所以,画自己最熟悉的物象,他才有把握藏在“物”下面的那个“知”。

中国人物名画(6)

中国人物名画(6)

中国人物名画(6)唐代《侍女图》_工笔与写意技法相结合的仕女画代表作高清图片《侍女图》,唐代,佚名,立轴,绢本设色,纵61.2厘米,横67.3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侍女图》是唐代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物画代表作。

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面颊圆润,反映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时尚,线条工细劲挺而流畅,设色鲜艳明快。

画中侍女头梳低鬟,身着圆领紫色长袍。

另一侍发束高髻,簪花钿,穿圆领浅赭色印花长袍。

唐代《舞乐屏风》_描绘唐代美女生活是写实仕女图工笔人物作品《舞乐屏风》,唐代,佚名,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22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

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

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

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

唐代《弈棋仕女图》_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下棋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弈棋仕女图》,唐代,绢本设色,纵63厘米,横60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弈棋仕女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

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

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唐代《侍马图》_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屏风人物《侍马图》,唐代,佚名,屏风,绢本设色,纵53.7厘米,横23.6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一幅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侍马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共八扇木框紫绫边牧马屏风,每扇均绘有鞍马和侍马人。

明代人物画赏析

明代人物画赏析

[转载]明代人物画赏析明代人物画赏析《陶渊明像》明王仲玉纸本设色纵106.8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仲玉(14世纪前后),洪武中以能画召至京师。

此幅《陶渊明像》是画家用白描手法绘制的一幅肖像画。

笔简意远,笔墨潇洒淡逸,颇有元人风格。

画中的陶渊明瘦骨清像,仙风道骨,很有隐者之风。

画家笔力劲健,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陶渊明那种愿意隐遁山林的性格和内在思想,都在画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陶渊明像》明王仲玉纸本设色纵106.8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杏园雅集图》明谢环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401厘米镇江市博物馆藏谢环,生卒年不详,字廷循,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后以字行,知学问,喜赋诗。

宣德年间征入画院,大被赏遇,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指挥。

擅画山水,师张菽起,并宗荆浩、关仝、米芾,洪武时已有盛名。

此图绘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及阁员五人雅集杨荣家的杏园中,宫廷画家谢环亦被邀参加并作此图,共画了二十四人之多,画家本人亦入画中,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

《琴高乘鲤图》明李在绢本设色纵146.3厘米横95.8厘米李在(?—1431),字以政,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宣德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为待昭,入直仁智殿。

李在擅长画人物,工山水。

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

此图描绘了神话:周代赵国人琴高,擅长鼓琴,浪游北方各地,曾经投入涿水取龙子,和学生们约定十日回来;到了约定日期果然见他乘着一条大鲤鱼出现在水面,一个月以后,琴高又往水里去了。

图中所描绘的正是琴高乘鲤鱼回去,学生们送行的情景。

场景壮阔气势磅礴,师徒依依惜别,姿态各异,神情激扬,呼啸的长风,腾涌的烟涛,也好似都在为这位壮士送行。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明马轼纸本水墨纵28厘米横6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马轼,字敬瞻,嘉定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擅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画,宗法郭熙。

此卷为马轼、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为九幅,装成一卷。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赏析唐代人物画《步辇图》作者:宁杰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1期唐代是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影响深远。

在唐代众多著名的人物画家当中,我个人更推崇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不仅写形,而且传神,甚至能充分体现时代审美特征和暴露其阶级局限性。

在高一美术鉴赏教材中,有一节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容,其中就有阎立本的《步辇图》。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自由讨论和师生互动中赏析《步辇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知人论画,引导学生了解画作者,为深入赏析《步辇图》做好准备为此,我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的生平?(2)了解作者对了解画作有什么帮助?第一个问题容易,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快速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阎立本(?—673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第二个问题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若能突破这个问题,对了解画作的创作意图是大有帮助的。

于是,我作了如下的点拨:(1)鉴赏古诗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古画能不能“知人论画”呢?(2)可结合初中历史课本学过的有关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步辇图》的知识进行思考。

这样一点一拨,学生思维之水便畅通,他们纷纷展开讨论。

最后经讨论,学生们得出了如下正确的结论:由阎立本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但驰誉丹青,而且仕途显达。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活动,集中体现出儒家文艺观中“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如武德九年绘制的《秦府十八学士图》、贞观十七年绘制的《凌烟阁功臣图》、在太宗皇帝去世后设计的《昭陵列像图》。

二、引导学生讨论《步辇图》的画面内容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

《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藏族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者,当是朝中引班的礼官。

捣练图赏析

捣练图赏析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 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 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 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 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 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 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虢国夫人游春图》
仕女画 仕女画,一作“士女画”,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 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 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捣练图》 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 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 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 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 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 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 型时代风格。
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捣练图赏析
• 图片2.jpg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 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 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 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 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 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 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 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 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孟蜀宫伎图的介绍及赏析

孟蜀宫伎图的介绍及赏析

孟蜀宫伎图的介绍及赏析孟蜀宫伎图的介绍及赏析《孟蜀宫伎图》是唐寅在明朝所创作的一副古画,立轴绢本设色,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孟蜀宫伎图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孟蜀宫伎图的介绍此图为唐寅早年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

画五代西蜀后主孟昶宫内故事,四个盛装宫妓的神情状貌。

图中衣纹用铁线描,细劲流畅,设色妍丽。

孟蜀宫伎图的赏析画中宫妓,穿著的颜色强烈对比,颜色亦浓、淡、冷、暖互相呼应或映衬,变化十分巧妙。

仕女的脸部,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应是当时的社会审美观,同时又以「三白法」将人物额头、鼻梁、颊部施以白粉,使仕女显得秀丽娇柔,具有立体的效果。

孟蜀宫伎图的创作背景人物取材《孟蜀宫伎图》取材于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

画中四个盛装的宫伎,头戴金银荆钗、鲜花冠子,身穿华丽的长褂、修裙。

厚厚的.脂粉,使她们雪白的脸上,更增添了几分颜色。

她们正在忙碌着:一个在照镜子,查看自己的打扮是否合适;一个手里托着脂粉盘,由另一个替她检点、修整;还有一个则在作指导似地比划着。

一个个是那样认真,一丝不苟。

画家在描绘这四位女子时,舍弃了一切背景,只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己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诗道出了这幅画的主题。

对年轻妇女来说,化装、打扮本是一件乐事,然而,对这群宫伎来说,却是一种悲剧。

因为她们的用心打扮,仅仅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欢娱。

可是人非花柳,青春易逝,不能年复一年的斗绿、争绯啊!显然,作者是抱着同情的态度来描绘她们的。

人物手法《孟蜀宫伎图》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唐寅在表现这些盛装宫伎时,采用极为工细的手法。

线条细劲、流动,犹如春蚕吐丝。

画中的几个人物,色彩有浓重的,也有清淡的,有大块的次绿色,也有上下衣裙斑烂艳丽的,变化十分丰富。

画面的中间,有一正一背两个人,近处背向的人,上身是一件很淡的长褂,而与其相对者,穿的是一件画面中颜色最深的大褂,这样一衬托,就使画的中心部分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