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1-2题。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

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

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

这正是他的眼睛。

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________ ,保尔认为她现在的缺点是________ 。

(2)________ 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________ 和________ 疾病。

【答案】(1)冬尼娅
;个人主义,爱出风头,爱慕虚荣,贪图安逸生活
(2)筑路
;伤寒
;肺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联系相关的情节回答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文中画线句必须重读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文中画线词“紫色的阴影”如何理解
【答案】(1)必须重读的字是“亲”。

强调了“我”一家与于勒有血缘关系。

(2)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解析】【分析】
(1)反复阅读,结合文中“我”这个形象,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从而判断必须强调的“亲”字。

(2)叙事文体中的景物描写作用用有,设置情节环境、烘托气氛、衬托人物、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题。

在文中找到具体的描写内容作相应的分析。

首先要点明这是景物描写,然后根据故事情节内容从衬托人物这个角度理解其作用。

3.阅读《骆驼祥子》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起初的祥子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车与人就是一样的。

——第一章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

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对别人家的车就漠不关心。

车只是辆车,拉着它呢,可以挣出嚼谷与车份便算完结了一切:不拉着它呢,便不用交车份,那么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

人与车的关系不过如此。

——第二十一章(1)这两段文字分别展现了祥子怎样的精神状态?
(2)是什么原因使祥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1)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2)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解析】【分析】(1)从第一章叙写的内容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此时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

从第二十一章看,“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可以看出此时的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懒惰,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本题作答可结合祥子的“三起三落”的经历来分析作答。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

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

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

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

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

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

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

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故答案为:⑴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
⑵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点评】⑴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⑵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丑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

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

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做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

右耳也残缺不全了。

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

右后腿不知何时折
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

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

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

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

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

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

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

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

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瞄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

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

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

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

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

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

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

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

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

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

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

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

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简要说明第②自然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连续用两个“如果……就……”来描写丑猫的幻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请简要概括说明其理由。

(4)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你哪些思考?
【答案】(1)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

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3)它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

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

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

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

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

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并提取。

问丑猫是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的理由是什么。

如靠抓住第3段“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

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第5段“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等处的描写进行分析并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的主旨一般都在文章的结尾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总结得出,可提取文章的最后一句“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1)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

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3)它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

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

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点评】(1)用一整段描写丑猫的外形,反复细致入微地描绘外形。

无非是突出一个“丑”字,加深读者的印象。

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它的命运都是和丑紧密相连。

(2)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

学会提取文中的句子,符合要求的直接可以作答。

(3)考查的是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关键点:不怨恨,不报复,求关爱,避免伤害到我、心灵美好,总体评价是“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本题作答要关注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这些往往就是作者想强调的。

仔细阅读和辨析,一般就可以找到最后一句作答。

5.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

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

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方才睡了。

……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眼泪中有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牵扯着上文提到的她的父母,她的家乡。

你能简单地概括一下林黛玉的身世吗?
(3)分析上面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林黛玉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答案】(1)红楼梦
;曹雪芹
(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3)多愁善感。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考查对《红楼梦》情节的熟悉和把握程度。

题干要求概括林黛玉的身世。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

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跟她所处的境遇有很大关系。

从小母亲早逝,于是背井离乡到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3)分析人物性格。

林黛玉的性格用一个成语概括即使“多愁善感”。

要有通过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比如“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此句正切合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故答案为:(1)红楼梦;曹雪芹;(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3)多愁善感。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

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

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

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

说一声也不打紧。

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

”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

”那挑酒的汉子便道:
“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

又没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

”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说一声也不打紧。

(不打紧:不要紧)
B.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晓事:明事理)
C.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

(左右:不久)
D.我一了不说价。

(一了:向来,从来)
(2)指出文中划线的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七个客人”是指________。

②两处“一个客人”中,前一处指________;后一处指________。

③“那汉”指________。

(3)对这段话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白胜挑酒装作路过,故意不卖,只是为了增强诱惑力。

B.“贩枣人”买下一桶酒,当面吃尽,以此来显示酒中无药,借以迷惑杨志。

C.“贩枣人”故意在另一桶舀酒,一面吃一瓢以此来消除杨志的疑虑,另一人再来舀酒,已巧下蒙汗药。

D.“贩枣人”与“卖酒汉”假戏真做,把杨志撇在一边,让他当观众。

这一幕精彩的表演,不由杨志不信,终于上了圈套。

(4)读了此段,你认为是哪一个人什么时候将蒙汗药放进桶里的?
(5)这段文字向我们刻画描写了一个群像,请简要概述一下选段中群像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6)《智取生辰纲》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________,另一条是________,这两条线索没有明、暗之分,因为两股势力的斗智斗勇始终在正面进行着,而两条线在________相交合,就形成了故事的高潮。

【答案】(1)C
(2)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吴用;白胜
(3)A
(4)当白胜去追刘唐时,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拿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5)以晁盖为首的八条好汉是一个紧密团结、足智多谋、善于攻心的群体。

(6)杨志一行的押送行为
;晁盖等人的智取行动
;黄泥冈的松林里
【解析】【分析】(1)“左右”在这里的意思是“反正”。

(2)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和课文的熟悉程度,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就能很容易地作答。

(3)白胜挑酒装作路过,一开始是为了诱惑军汉和杨志,但当即遭到杨志的质疑,此时,那伙枣贩子(晁盖等七人)过来要买,于是他才假装不卖,以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迷惑杨志。

(4)此题考查对小说的熟悉程度。

如未读过原小说,对教材中入选的这篇课文很熟悉,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也很容易作答。

其实此题和第(2)题的②③两题紧密相关,只要一题会做,另一题也就会做了。

(5)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

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

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6)考查对故事线索的把握能力。

《智取生辰纲》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杨志一行的押送行为,另一条是晁盖等人的智取行动,这两条线索没有明、暗之分,因为两股势力的斗智斗勇始终在正面进行着,而两条线在黄泥冈的松林里相交合,就形成了故事的高潮。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7.杨修、张松与曹操
选自《三国演义》
①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

”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

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

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

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

”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

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

”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

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

”修领命。

②至次日,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

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

松斜目视之。

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

”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

杨修频以目视松。

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

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

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

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

”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

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