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漠化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王世杰,2002)。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而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覃小群等,2006)。

因此,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1云南省石漠化现状
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最为广泛的省(区)之一,
全省16个地州市均有岩溶分布,在128个县(市、区)中,118个有岩溶分布,占92.2%。

全省岩溶面积达11.1km 2,占全省总面积的29%,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2,仅次于贵州省的12.96km 2。

在岩溶面积达到30%以上的64个集中分布的岩溶县,其岩溶面积达94463.4km 2,占全省岩溶面积的85.20%。

岩溶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达73097.4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40.32%。

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8421.0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21.19%,中度侵蚀面积30152.7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16.63%,强度侵蚀面积4295.3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2.37%;极强度侵蚀面积228.4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0.13%。

水土的严重流直接失导致地力下降、土地减少,岩石裸露,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云南石漠化面积达34772.76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的8.8%,占岩溶面积的31.36%,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27%,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第二大的省,其中尤以文山、红河及曲靖等3个地州(市)最为严重。

而在64个高岩溶县中,
收稿日期:2009-12-11
作者简介:张云,西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云南石漠化生物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示范”资助。

云南省石漠化问题初探
张云1周跃华2常恩福3
(1西南林学院昆明650224;2云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昆明650224;3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昆明650204)摘
要: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
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提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途径及模式,探讨了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的对策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为云南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整治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石漠化;喀斯特;进展;云南中图分类号:F32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38X (2010)05-0072-03
The Problem of Desertifi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Zhang Yun 1Zhou Yuehua 2Chang Enfu 3
(1College of Forestry in Southwest,Kunming 650224;
2Forest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in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
3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650204)
Abstract:The regional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severely restricted by Karst rocky de -sertifi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 -tion in Yunnan,the paper which analyze the natural facts and man-mad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rocky deser -tification,proposes some approach and mode way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under the dif -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explores the measur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 -ronment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Yunnan.
Key Words:rock desertification;Karst;research advancement;Yunnan Province
72
No.52010林业经济FORESTRY ECONOMICS ·荒漠化防治·
石漠化面积就达34685.8km2,占岩溶面积的36.73%,占云南省石漠化总面积的99.75%。

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8919.8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5.72%,中度石漠化面积12208.5km2,占石漠化面积的35.20%,重度石漠化面积13557.5km2,占石漠化面积的39.08%。

2石漠化的成因
2.1自然因素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的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侵蚀营力。

云南居我国东部与西部不同地质构造面貌的转变地带,构造应力格局非常复杂。

自新生代以来,地壳的挤压和升降活动频繁。

这种较为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极易造成岩石裸露。

随着云南陆壳的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深度切割碳酸盐岩地层,出露的碳酸盐岩石破碎并遭受强烈的风化和侵蚀切割,致使喀斯特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极易诱发植被退化。

云南的地质构造体系和构造运动强烈制约着山脉、水系的分布格局及地貌形态,也是地貌演化的前提,构造运动引起的势能重组是导致地貌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源。

2.2人为干扰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目前云南喀斯特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为了生存和发展,石山区居住的人们不惜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形成“人增—耕进—林退—岩石出露—土壤侵蚀—石漠化”恶性循环。

主要表现为:一是陡坡开垦。

喀斯特岩溶地区耕地总量少,人均占有数量低,长期以来,毁林开垦,刀耕火种,植被对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弱,土壤流失,造成大量岩石裸露,土地向石漠化方向发展。

二是过度樵采。

喀斯特岩溶地区群众生活能源相当一部分是靠薪材,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过度樵采更加快了植被的丧失,导致石漠化进程的加速。

三是过度放牧。

喀斯特岩溶地区农村牲畜放养,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还造成土地板结,有机质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

四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

不合理开采挖掘和厂矿企业产生的垃圾,所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物,抑制林草生长,加快碳酸盐岩侵蚀速率,加剧了石漠化扩展。

3石漠化的危害
3.1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石漠化不仅导致喀斯特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正在减少或逐步消失,而且迫使喀斯特植被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造成喀斯特山区森林退化,区域植物种属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甚至发生变异。

3.2水资源供给减少,用水短缺
云南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稀少,土层变薄或基岩裸露,加之喀斯特地表、地下双重地质结构,渗漏严重,入渗系数较高,导致地表水源涵养能力极度降低,保水力差,使河溪径流减少,井泉干枯,土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

3.3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
该区新开垦的坡地,大多在3~5年内丧失耕种价值,甚至变为裸岩荒坡。

粗放经营加生产落后加速了山区石漠化演替速度和土地资源减少,使当地农民进入“开垦—石漠化—再开垦—石漠化”的恶性循环中,最终丧失生存条件,形成贫困。

3.4旱涝灾害严重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因,它不但破坏了本来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还降低了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引起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5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云南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上游分水岭地区,因石漠化严重,造成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功能衰减,水土流失加剧,调蓄洪涝能力明显降低。

4生态恢复途径与模式
4.1恢复途径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接受。

其恢复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基本手段,促进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把长有疏林、灌木灌丛或散生树木的山地封禁起来,禁止一切人为干扰活动(如樵采、放牧、火烧、开垦、刈割等)借助林木的天然下种或无性繁殖逐渐培育成森林,或将退化的次生乔林加以保护,使其植被得以恢复。

(2)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是为了缩短植被的恢复时间,加快顺向演替进程,通过筛选出具有抗性强、适生的乔、灌木树种或草本,在生境相对优越的地段植苗造林或播种造林的方法。

与封山育林相比,前期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如种子的购买,苗木的培育,上山造林和后期的抚育管理等,且受到环境状况和经济条件制约,但一旦成活,恢复速度相对较快,效果明显。

此外还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主要是以植被自然恢复更新为基础,并进行合理的人工补植或补播,将自然力和人力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植被的恢复。

4.2恢复模式
喀斯特山地的流域是一个最基本的地域单元或地域系统。

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包括有森林、草地、农田、村落、城镇、工厂等子系统,这些系
73
张云:云南省石漠化问题初探
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仅从某一个体、种群或群落的角度去进行恢复和重建,而不考虑山地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恢复和重建的目的。

因此,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要以流域为单位进行,并根据流域内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

(1)建立自然保护区——
—旅游景点模式。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结合云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在喀斯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或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选择原生性、典型性相对较高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原生地及天然林区等特殊功能区,抢救性地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2)封山育林模式。

在中度或重度石漠化及岩石裸露率达50%~70%的造林困难地段,采用封山育林与点播车桑子等树种的方式,以加速其森林植被的恢复进程。

(3)生态林模式。

在中度或轻度石漠化及岩石裸露率达30%~50%的地段,选择耐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var.tenuifolia Cheng et Law)、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Morelet)、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 Hichel)、苦刺(Solanum deflexicarpum C.Y.Wu et S. C. Huang)、冬樱花(Prunus majestica koehhe.)、川滇桤木(Alnus sp)、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滇丁香(Luculia intermedia Hook.)、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等树草种,采用乔灌草、针阔、阔阔等配置模式营造生态防护林。

(4)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在山坡下部和坡麓,坡度相对较为缓和,土层也相对深厚,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故应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实施农林复合经营,从林、农、牧、草、药等多方向、多层次结构的角度,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经济植物和立体农业。

如选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榉木(Zelkova serrata(Thunb.)Makino)、红雾水葛(Pouzolzia sanguinea(Bl.)Merr.)、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及豆类等经济植物,采用林草、林经、林药等模式实施农林复合经营同。

(5)庭院经济模式。

庭院经济具有投资少、因地制宜、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容易被农民接受,发展快。

充分利用住宅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块周围的空闲用地,按生态农业原理,种、养业相结合,种植林木、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和进行科学特色养殖,达到美化房屋、净化环境、经济增收,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5讨论
人为干扰是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喀斯特地区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剧烈,生产力水平落后,樵采、刀耕火种等,严重破坏了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阻碍了退化群落的自然恢复。

因此,需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素质,改变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充分认识干扰对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科学的自然资源管理措施,如确定樵采的季节、方式、强度、频度,合理的放牧量和强度,科学开垦,杜绝火烧、炼山等,促进退化群落的自然恢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人工植被恢复的研究中,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树种的选择上,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成功的示范及大面积推广的例子不多,人工林营造时间不长,多处于恢复初期,缺少跟踪研究,人工植被在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得到深入细致和充分的剖析,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比性。

这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95~399
李阳兵,王世杰,谭秋,龙健.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地球与环境,2006,34(3):9~14
李林立,况明生.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及对策[J].国土开发与整治,2002,12(3):61~65
李娟,龙健,李阳兵.贵州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问题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12~16
马遵平,谢泽氡.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6(1):1~6
彭晚霞,王克林,宋同清,曾馥平,王久荣.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J].生态学报,2008,28(2):811~820
司彬,何丙辉,姚小华,任华东.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392~396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2,79
覃小群,朱明秋,蒋忠诚.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6,25(3):235~237
喻苏.中国石漠化分布现状与特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2):53~55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9~30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王世杰,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73~582
张平仓,丁文峰.我国石漠化问题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25(3):3~5
周锦忠,吕英娟.石漠化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J].湖南地质,2003,22 (1):43~46
赵中秋,后立胜,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J].地学前缘,2006,13(3:0811~820)
赵中秋,蔡运龙,付梅臣,白中科.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机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性能比较[J].生态环境,2008,17(1):393~396
(责任编辑赵萱)
74
·荒漠化防治·林业经济2010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