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
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
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
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
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
指导朗读这两节
第四单元
拼音部分
1.易读错音
淋.湿(lín√líng)狞.笑(níng√ nǐng) 揪.心(jiū√ qiāo)澎湃.(bài p ài√)
嗤.笑(cī chī√)呻.吟(sēn shēn√) 糟.糕(zāo√ zhāo)掀.开(xiān√x īn)咔嚓.(cā chā√) 皱.眉(zòu zhòu√)魁.梧(kuí√guí)蜷.缩(juǎn quán√
狞.笑(níng√nìng)嗓.子(sǎng√shǎng)搀.扶(chān√cān)怒吼.(hǒng hǒu√)
蹿.上(cuān√cān)祭奠.(diàn√dàn)退役.(yì√yí)澎湃.(bài pài√)
2.一字多音
缝①féng缝补② fèng裂缝冲①chōng冲锋②chòng冲劲儿
柏①bó柏林②bǎi松柏尽①jǐn尽管② jìn淋漓尽致
当①dàng(上当)②dāng(当时) 奔①bēn(奔跑)②bèn(投奔)
折①zhé(打折)② shé(折本)③ zhē(折腾)
强①qiáng强大②qiǎng勉强③jiàng倔强
3.字音辨析:
“柏”表示“德国首都”的意思时,读“bò”,如“柏林";表示“柏树”“沥青”的意思时读“bǎi”,如“松柏、柏油"。
“假"表示“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时,读“jià",如“请假、病假、放假”;表示“不真实"时,读“jiǎ ",如真假、假话。
实战演练:①jiǎ②jià 1.暑假( )虚假( )假装()
①dāng ②dàng 2.当心( ) 当铺()当真().
字词部分
1。
易写错的生字。
废:(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发”字不能少写一点。
熄:右上部是(“自”),不是“白”.
湃:“拜”的右边有(四横),不要少写。
溅:最右边是(“”),不是“戈”。
2.形近字组词
咆(咆哮)掀(掀开)淌(流淌) 揪(揪出)溅(溅起) 涌(涌现)
抱(抱怨)锨(铁锨)倘(倘若) 锹(铁锹) 贱(贵贱) 通(通知) 哑(沙哑)勺(勺子) 糟(糟糕)熄(熄灭)嗓(嗓音) 淋(淋雨)
亚(亚军)匀(均匀) 遭(遭遇) 螅(水螅)噪(噪音) 林(树林)
呻(呻吟)党(党员) 溅(飞溅) 虑(焦虑)挨(挨打)
伸(伸展)常(经常)贱(低贱)虚(虚心)唉(唉声叹气)
3.近义词
咆哮——怒吼惊慌——惊惶拥戴—-拥护放肆——放纵
沙哑—-嘶哑狞笑——奸笑舒适——舒服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忧虑——焦虑探望——看望怒吼—-咆哮
照顾——照料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忐忑不安——惴惴不安
逼近—-靠近突然—-忽然沉思——深思保佑——庇佑
张罗——安排嗤笑——讥笑健壮--强壮大概-—也许
4。
反义词
嘶哑——清脆黎明-—黄昏惊慌--镇定沙哑—-清脆
魁梧—-瘦小拥戴--反对潮湿-—干燥严肃——活泼
蜷缩—-伸展温暖—-寒冷僵硬——柔软倒霉-—幸运
惊慌——镇定痛苦—-幸福清瘦—-肥胖沙哑——清脆
放肆——约束潮湿——干燥严肃——和蔼僵硬——柔软
激动——镇定健壮——虚弱寂静—-喧闹嗤笑——夸奖
魁梧-—瘦小苍白-—红润黧黑——白皙
6.词语搭配
(受惊的)野马(窄窄的)木桥(清瘦的)脸上
(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汹涌澎湃的)海浪
(熟睡的)孩子(健壮的)男子 (奇特的)举动
(沙哑地)喊话(痛苦地)呻吟 (虚弱多病的)老妇人
(安静地)睡着(缓缓地)驶出(不假思索地)嗤笑
7.词语拓展
AABC式:闪闪发亮栩栩如生默默无闻面面俱到闷闷不乐
ABAC式:自作自受无边无际无忧无虑毕恭毕敬不折不扣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胆战心惊惊心动魄心慌意乱七上八下心乱如麻喜出望外
佳句积累
1.佳句积累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句)(2)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比喻句)
(3)环境描写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4)心理描写的句子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诗词积累
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歌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 重点句子含义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对老汉进行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冲、揪、吼”这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地把小伙子揪了出来,体现了老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心跳得厉害”是害怕丈夫责骂她,“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将他们抚养成人;“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是西蒙的孩子没人照顾会冻死,会饿死,这句话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文章主题
1.《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事情,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循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穷人》主要记叙了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善良、淳朴、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
《在柏林》课文叙述的是在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单元阅读考点
1。
《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分析老汉的人物形象,抓住描写洪水、木桥、雨的描写,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本文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是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文章以“桥"为题目的作用也是本文容易考察的考察点。
2。
《穷人》要围绕“穷"字,感悟“穷”字背后人物的美好心灵。
侧重于考查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如第9、24自然段都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真实心理,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
3.《在柏林》要抓住文章的结尾,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两个小姑娘的描写及其作用是考查的知识点.
谢谢观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类文阅读—11 故宫博物
院
北京名胜古迹(节选)
陈亚丽
先就园林景观来看,作为皇家园林的北海公园,无疑是大手笔园林设计的典范。
北海的布局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而来的。
传说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即“一池”东海,“三山”蓬莱、瀛洲、方丈。
北海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建造,“一池”是太液池,“三山”就是琼花岛、团城、犀山台.在这种建筑格局之下的园林,自然就多了一份庄重的气质.相比北海公园的严格布局,苏州园林的布局可就没那么多典故可循了.它也不讲究对称,庭院回廊的设计极少有重复之处。
苏州园林也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柱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游览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
在苏州园林中游览,能忘记身在苏州城,但在北海公园中游览,却能感受到整个北京城的博大.北海里最著名的建筑物白塔,坐落在一个山顶的大型平台上:“巨大的塔身,沉郁,厚重,遮住半个天。
在白塔身旁,居高临下,俯视京华,气象万千。
环抱白塔的北海,是面擦得锃亮的大镜子。
整个北京从四外托着这面大明镜,笼罩在淡淡的白烟里。
中南海的湖光烟树对面相望;故宫化作一面黄琉璃瓦的海洋;西山黛色,若有若无。
环顾天宇低垂,陷到脚下.这时,谁不万虑俱消、心旷神怡呢!”
(选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解释词语。
居高临下:
心旷神怡:
2.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中“一池" 指,“三山" 指
、、;北海公园的“一池三山”中“一池” 是,“三山”就是、、。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画出拟人句。
4.北海公园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东海蓬莱瀛洲方丈太液池琼花岛团城犀山台
3.环抱白塔的北海,是面擦得锃亮的大镜子。
中南海的湖光烟树对面相望
4.在苏州园林中游览,能忘记身在苏州城,但在北海公园中游览,却能感受到整个北京城的博大;苏州园林的布局没那么多典故可循,而北海的布局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而来的。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 5 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选自《著名遗产纵横》)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形容内
容丰富,花色繁多.()
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冈石窟反映了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化的过程.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社会生活的反映.3.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4. 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丰富多彩气势磅礴
2.佛民族佛北魏
3.云冈中期石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
4.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早中晚期的云冈石窟的不同特点。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
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
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
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
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3.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4。
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5。
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
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
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
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3、桃花心木
一、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萎()汲()赖( )旦()雅()
委()极()懒()但()稚( )
番()锻() 炼()勃( )忧()
翻( ) 段()练()脖()优()
四、填空并答题。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会().在不确定中,深化了( ),就能(),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