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城乡治理最后一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通城乡治理最后一公里
作者:严碧华
来源:《民生周刊》 2019年第8期
“深入实施‘五大行动’,推进社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同步提升,深化社区分
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城乡接合部社区治安差,邻里间“陌生化”现象严重,老旧社区私自搭建,电线光缆密如蜘蛛网……
很多城乡社区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还成了顽疾。
一个部门做不了、多个部门做不好的事,
怎么办?
2 0 17年9月,成都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横跨党政, 将和社会治理有关的部门
综合起来,结束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
一年多来,成都聚焦社区这个基本单元,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打通了城乡治理最后一公里,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
认同。
万人问卷调查显示,95.8%的受访群众认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96.6%的受访群众
表示社区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社区困惑
地处成都东站边上的成华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住了8万多人,几乎全是外来人口,曾经治安
状况差,邻里矛盾突出,配套不到位,百姓意见大。
保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云上任没多久,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
“和美社区范围内的首创小区停电,居民堵在三环路上,我们到了现场却找不到人沟通。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云至今心有余悸。
经反复劝说,后来100多人挤到和美社区会议室,一直谈到晚上11点多。
“突然,有年轻人
说明天要上班,今天不说了,就全走了。
”出现了问题,不知找谁沟通,这让在街道工作多年的李
云心急如焚。
同样地处城乡接合部的青龙街道致强社区,几年前,因为治安差在成华区综治办挂了号。
说起成都, 很多人会想起宽窄巷子,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流连忘返。
宽窄巷子边上有个泡桐树街,尽管只数步之遥,街道形象却与之相差甚远。
宽巷子社区书记吴丽萍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因为都是老旧社区,曾经电线光缆密如蜘蛛网,不仅影响美观,还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温江区万春镇红旗村,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2002年左右开始种苗木,后来发展到家家户户
都种。
靠苗木致富后,搓麻将和打牌的人明显多了,矛盾也随之多了起来,有时连父子都会在牌桌上发生矛盾。
为此,红旗村书记胡强甚是心痛。
这些只是成都城乡社区问题的一个缩影。
1月中下旬,《民生周刊》记者在成都调研采访了
1 0多个社区,涉及不同类型,但问题大同小异。
作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成都,共拥有4351个城乡社区,大小问题每天都在上演。
专设机构统筹推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治理迎来诸多挑战。
正基于此, 2 0 1 7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公布,要求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
意见出台后,着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第一时间行动。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定下方向,即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首先要解决城市社区治理不足的问题。
如何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这一重任落在了成都市委组织部。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元坤组织人员研究如何具体落实,带队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学习考察, 并在成都各区县、街道、社区密集调研,了解群众实际需求和社区治理瓶颈,听取各方建议。
几个月后,成都市委组织部拿出一份详细报告。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薛敏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
访时表示,通过调研发现,此前社区治理相关职能分散在组织、民政、发改、财政、住建、人社、司法等多个部门, 属于典型的“九龙治水”。
都在负责,又都不负责,缺乏一个对社区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的机构。
报告出来后,成都市委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推进。
2 0 17年9月,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
元坤兼主任,明确构建党委领导下,市委社治委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
随后,各区县相继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同样由组织部长兼主任。
受访专家表示, 这样的顶层设计,解决了横向部门协调不够、纵向治理能力不强的问题,便
于协调、统筹其他职能部门推进。
而且,社区是基础,通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可以探索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立后,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比如,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 0 条和1 9 个配套文件,构建“1+6+N”政策体系,编制《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高品质宜居生活社区基本评价标准》等。
全面铺开
具体操作时,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发展治理基础。
推行街道(乡
镇) 、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发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街道、社区、小组(网格)、基本单元四级组织架构。
深化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探索设立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夯实基层治理工作抓手,以“五步工作法”推进五好小区建设,打造小区居民共享空间,推进小区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站、共享空间、邻里中心等活动阵地下沉小区。
在此过程中,各社区压缩办公场地,腾出更
多空间用于公共服务。
同时, 紧扣群众需求, 提升社区功能品质,实施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
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则,挖掘历史底蕴,融入天府文化元素,植入新型业态,打造特色街区。
着眼城市有机更新,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院落。
开展“最美街道”评选,提升整治背街小巷。
扎实推进
“两拆一增”,增加透绿开敞空间。
在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和平安社区创建行动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外,成都还推出天府市民云A P P , 打破部门信息孤岛,整合分散在37个部门的147项
服务。
由此, 社区治理在成都城乡社区全面铺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处理前述因停电引发
的堵路事件时,李云要求社区干部通过一家一户征询意见的方式找党员。
然后,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在每个支部设置一个点,征集大家意见,和居民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社区居民诉求并着力解决。
李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样做,解决了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反映诉求与解决问题
渠道不通的问题。
记者采访时正值寒冬, 和美社区举办的邻居节却让居民暖意融融。
漫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养老中心、公园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子女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缺乏的问题渐渐显现。
社区党小组组长李丹通过开展“读书汇” 活动, 为“ 城市留守儿童”带来父母的温暖,更多父母通过“共享爸妈”意识到家庭教育和亲子陪伴的重要性。
此外,社区通过引入枢纽型社会企业“创女时代”对综合体进行整体运营, 坚持“ 市场+
公益”运营方式,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购买,专业服务、个性化服务由社会企业低偿提供,企业盈利反哺社区发展基金,提升社区综合体运营可持续性。
宽巷子社区也抓住社区治理“五大行动”的机遇,通过整合资金,进行业态调整和街道优化,开展“五微”营造活动,再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泡桐树街焕然一新,街面宽敞整洁,环境优雅,引
人驻足。
门面房租也从每平方米80到9 0 元涨到1 0 0 到1 2 0 元, 房价也涨了不少。
“因为环
境不好,以前很多人想卖房,而现在都不愿走。
”宽巷子社区书记吴丽萍表示,社区还成立了商居联盟,积极参与街区卫生、消防等工作。
致强社区书记刘平表示,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社区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社区也成了周边“样板”。
红旗村以“文化聚心、文化塑人、文化兴村”为主线,将耕读文化深植乡村治理,创建耕者
俱乐部,为村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交流场所。
如今,村民从牌桌转移到了运动场,村里风气明显好转。
瓶颈待破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体系全面形成,发展治理推陈出新, 初步实现“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
但在胡元坤看来,对标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的要求,对照市民的期许,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高,多元参与格局有待强化,改革政策红利有待释放,资金资源统筹有待加强。
”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胡元坤表示, 部分社区对居民需求掌握不够,服务项目不够接地气;部分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美学应用能力不足,整体风格千篇一律;部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还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停车难、养老难等问
题没有根本解决。
此外,一万多家社会组织为成都社区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总体来看, 呈现出小、散、弱, 枢纽型社会组织、企业缺乏,服务供给覆盖面和专业能力偏低等问题。
“ 资金资源统筹还有待加强。
各部门下沉到社区的资金资源存在重复投入情况, 利用效率不高;社区服务阵地缺乏长远运营考虑和管理计划,没有完全解决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可持续发
展问题。
”胡元坤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
社区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 加大工作力度, 深入实施“五大行动”,推进社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同步提升,深化社区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