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武功之桩功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世武功之桩功篇
勘误:传统武学平台2016年9月14日分享的文章《王芗斋公传奇》,其作者为于鸿坤,而非枫华,特此更正。

一、谈站桩
中国拳术在世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桩功应该是最大的功劳,老一辈的祖训总是界定式的要求,它要我们无条件的服从为要!无可厚非!
因为时代的变迁,这要求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以达到适应这个速度腾飞的社会!
武术的桩功是历年来的研究课题,我不知道他们是在遮掩还是确是不知!反正就是在我看了无数的理论书籍之后还是一头雾水!真急杀了我这个本不是快嘴的人!
我敢说,若是中国的武术总是这么独自跳舞的话,我想不久以后,武术的骄傲应该不是我们独有的了!
我最近看过一部影片,名字叫《暴力街区》,我记得他的运动特点是用了一个流行的名字叫“跑酷”,这个流行于法国的运动方式,用了几年的时间竟然达到了令人无所企及的地步!其实,在这个影片当中,它涵盖了我们武术的大部分高层次!我不知他的训练方式是什么,可是他的成型速度应该是很快的!
再说我们的武术桩功,很多现在的武术达人,有很多还是年轻的成就者,可是一开口什么“丹田”,“气血”,什么“元气”,好像这是祖先的牌位一样供着,张口就发出一种千年的腐臭来,我这么说并不是我不尊重先贤,反而,我是最崇敬于他们的,可是,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增加,我们还是这么顺手拈来先贤们的东西,而不用
自己负责的科学的方式来剖析,却用了先贤们的智慧做屏障来讨几个饭钱,我想先贤们在地下也是鄙斥的!
很多现在的武术理论,也打了现代科学的幌子,可是翻开来一看,不由人大失所望!还是什么”丹田“那一套!总觉得是扯了大旗在作书!我的意思是说在“我们”混沌无知的情况下,丹田应该已经不是“我辈”浮躁者探求的范围,太远!
也是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没有站桩的实质麽!惭愧!
看官注意了!武术其实没有什么书可著的,因为就几句话而已!这就叫真传几句话,假传万卷书!
为什么要站桩呢?因为人体只有在意识专注的情况下,小脑的神经系统才能最大限度的支配我们平常已经萎缩的辅助肌《就是阴》,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阴面肌肉就会全部激活,于是阴阳平衡,功成!
就是这么简单嘛!看样子我是不能出书了!有几句话的书麽?
知道了神经调配肌肉的方法了,你知道神经怎么才能快速调配肌肉么?
啊!打死我也不说!哈哈哈开玩笑!
关注我哦!这是下次的问题!很简单哦!也是几句话而已重申,入门者要坚信是这样的!
二、桩功之要义
武术桩功分静桩与动桩。

单纯的从外形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桩功都是动的,不仅是桩功,人其实就没有静的一刻,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我们需要知道!
静桩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拳意”!
动桩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拳形”!
这是我们“武者”一定要知道的东西!加“”以区分武者与养生之区别!
先说“静桩”,静桩,各式纷杂,千奇百怪,但大多都以浑圆桩
为主,为什么呢?这是我们武者必须保持的一个好习惯,每一个动作都要这样问一下,这样才能精进不糊涂!
前边的博客其实我已经说了,武者要知道阴阳之要义(练功阴阳之要义)(阴阳论),关于松静(丹田于内劲的关系)也做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就知道我单独阐述他们的原因了!所以,我的博客要细看,要有衔接才有意义!其实“关系”本身就是人生之要义!
桩的功用是为“功”。

祖先觉得“功”应该先从底部抓起,这也符合从下到上的原则!当然,可以齐头并进,这个道理也有人做,也很有效,从拳种上我们也能片面看出一点点的端的。

譬如“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这是老话,有道理,都是内家拳种,为何这样呢?当然是练法的问题!说这个比如,不是说哪个拳种好孬的问题,是只说明我们武者练功快慢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说为什么静桩是为了“拳意”呢?
拳意者,功之开端也,劲之起始也,筋之端的也!
我们已经知道松静是神经调配肌肉筋腱的必须条件了,我们又知道阴面肌肉是我们武者必须要调配的原因了!这样,我们现在必须要知道的是:
什么样的姿势才是神经最容易调配肌肉的最佳姿势呢?
这就是“静桩”的最大目的!
拿浑圆桩为例!大多介绍浑圆桩的资料都要求“平行站立,肩宽,屈膝”,我们只从这两点具体分析站桩姿势的原因与外形的重要性,然后,你就会自动分辨所有站桩动作的真假与否了,因为,站桩的姿势实在是太多,不好一一细讲,知其一,就可知全貌!
为何要平行站立呢?这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人体走路大多都是八字,这样,在长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的神经就忽视了我们不需要多余的内侧肌肉调配的功能,而顺势把更多的精力充分的运用到适应地球引力作用下而省力的外侧支撑上!而平行站立,就改变了这种八字站立方式,使我们的内侧肌肉在站立时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不得不参与了运动,于是,慢慢从别扭到适应到神经自由调配,这就是平行站立的原因!
在这里要注意:两脚平行,是脚外侧平行
距离一肩宽是最佳距离么?
非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可以自己试验,当我们把距离往外开移一下,你会觉得,大一点的距离更能使我们的内侧肌肉更容易参与站立的姿势!当然,知道了这个道理,你自己要把握这个距离的‘度’,能最大的使你的内侧肌肉参与站立的姿势就是最佳姿势!
为什么要屈膝呢?
我们已经说过,凡关节处顺折为阴,反折为阳,屈膝,也是为了练阴,屈膝高低自己调配,还是有个最佳姿势,方法同上!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我们一般资料不会透露的内家拳主要的东西!“意”!
一般教学资料把外形给你就不管了,至于阴阳也是用先人之语搪塞!可以理解!
在这里,我们在上面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几点武者的重要事项:
《一》,脚尖要有内扣之意,后跟要有外撇之意,膝盖要有上顶之意也要有内扣之意!其实这几点,你不可能一下子找出来,你可以慢慢从一开始加二加三,你要注意是加,而不是底雨棒子,拿了这个丢那个!其实,这几点不要误解,也是为了使我们的阴面肌肉参与工作而已,你可以慢慢仔细体会!只要认知了这点,所有都会迎刃而解!
《二》,其实若是只知道这个,当你用这样的方法与标准站了10几分钟时,你就会有些感受的,其实,你根本不能站这么多!没关系,两个字“坚持”。

为什么呢?因为,我怕你还是找不到什么是“拳意”!当你觉得实在累了时,你可以抛了那许多的“顶。

扣”之法,当然姿势外形还是不要变的!就那么松站也行,不怕你站跑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秘诀啊,当不累的时候再慢慢把思想加上去,这样,总是会有的!这里说个重点了!一定要注意!当你站过了疲劳点,想停下来歇歇时,你要注意了,你在要挪动自己的双脚的时候不要快速动作,慢慢的动一下,或是用你的思想动一下,有一种拔不出来的感觉会注入你的双脚,你见过旧时打墙盖屋要用脚活泥的吗,或是你自己也弄过?趟泥步也!这就是“拳意”!实质:阴面肌肉参与运动的感
受,当然这个时候只是假象,它在你休息过来时就没了!不过,你要记住它!一定要记住!在这里,我们用皮筋来增加你的这种感觉!“皮筋”
《三》,皮筋!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对于初学者而言,当你在上面站桩里知道什么叫拳意的时候,这时,你要在你的身体上用你的思想加上这个东西!”皮筋“。

譬如:内扣之意,就是把你的两膝盖之间拴上一段皮筋!这样,就有拳意了,当然,最初,肯定不行,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以此类推,胯与脚踝间,脚后跟与外界之间,尾椎骨与大地之间,大椎骨与重心点之间,两手之间,左手与右肩,右手与左肩之间。

都要有皮筋!
《四》还是皮筋,因为我们只是把二者之间联系了皮筋,这样就会使拳者慢慢在站中容易使姿势变形或是发生误导,如此,我们不得不还要用皮筋把我们二者之间的两端与外界再用皮筋拉住,这样就有了互争相对的阴阳矛盾力了,譬如:还是两膝,当中间有了皮筋的牵拉时,我们也要把两膝外侧各用一根皮筋拉住,这样以此类推!
有了这些“姿势,意”,其实所有的意思我们一定要从意上走回来,那就是真正的阴面肌肉用起来,在表现上就是有上还有下,有左也有右,这里是指“纯力”也!
这就是“静桩”之要义
重申:在站桩中一定要学着提肛,就是忍大便状,可是不要真为,是意为之,要知道速而有害,这至关重要!先知道,我还要详述!
最后重申!这些动作一定“要在一个呼吸平稳,意为平顺的基础上”修炼的!不要产生憋气,压气等不符合身体健康的“一切行为”,以免顾此失彼!这样,我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不然,学了之后,叫太极家们耻笑!说我们糟蹋东西!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度是衡量好坏的标准!这样,就无好,无坏,无大无小,这也是就是太极一面!
“重申”乃是“重要之要”不可当耳旁风
三、武学之桩精解
还是站桩!
如此重要,乃武者一生之根本,坐卧站行皆为桩,动为桩移,说“移”乃不散之意!
说桩必左右上下皆有联系,此为合者是也!无有联系就无虚实之分,众生这里会有异议,我们怎么没有联系啊,看,胳膊在肩上,腰在胯上,,,,,据理力争!也对,在武却是天地之别了,不能言!
众生之四肢乃至全身,在武皆为断散之身,就别说什么意气力了,那更遥远,所以武者要使我们的机体相互之间产生联系,最初非桩功不可,走架也可,只是慢些,还有别法,可是方法不当会有弊病,所以,还是以桩功为最要,这是认识乃至深入的奠基石,唯桩功的联系兼合思想的深入才可渐入武者之门径,此为“悟”之先机,有灯须有点火器,否则有也无!武者当思!
桩功之形,有知自己身体骨骼框架才可妙,以浑圆桩为例,须知骨骼,肌肉,乃至神经调配肌肉的能力,这样一闭眼,一副医院的骷髅骨架活脱出现,这时,你慢慢加上拉起两臂内侧肌肉,这才是抱劲!因为肌肉不是单一工作,你细想:要抱需有胸部肌肉的参入方可行,然后有胸必有腹,有腹必有腰,有腰必有胯,有胯必有下肢。

如此,可下推可上延,这是肌肉与骨的关系与联系,同时,这里有意气一起动作方可为一心一意!这样浑圆桩初步建立!
这只是一种初步的建立,在武者只是九牛一毛!武者不可不知,这是死圆!只是个框架而已,你动不了,一动就没了,这不是真有,真就是真,非似有似无!可就是这点点的死圆,在我们拳界也是秘而不宣,为之:需口授惭愧!
这里再深入一些,我们说,三体桩!以此为例,先拿先辈的描述来说三体桩的结果!以此来说明我不是胡言乱语!
“三体式,是要凭空站出根尾巴来的”乍一看,这不是胡说八道么,怎么会凭空站出尾巴来?这就是武者的眩迷,世人都是这样的,只靠自己的眼耳口鼻舌等“觉”来感知现象的,当“觉”中不存在的东西打死他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愚钝,其实,在武你要是站不出尾巴来,你是不能算一个“武者的”这是先贤把内在看不到的东西用形象的比喻这样描述,以此来对武者一个启示,这是个标尺,你有了就知
道,你没有就不知道!如此而已,这不是练法,只是一种结果,但是,当你知道有尾巴的时候,就无所谓结果还是练法了!
这根尾巴,确切说还是联系的结果,是内在的联系加强所带出来的一种确切感受,尾巴在动物身上是一种平衡器,有的竟然直接把它当成了座位,例如袋鼠,我们武者接人发放与此皆有联系,武者不可漠视!
那天在老家,我坐在门口与老者漫谈他的琐事,这是我喜欢做的事,老者喜欢我更是,停下话头时我忽然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事,一只鸡在我面前自在的啄食吃,它的尾巴很是好玩,当它把头伸下啄食的时候,它的尾巴却是望下拉垂的,我看了好久,,,,,,我笑。

老者也笑!
这是尾巴与劲的关系,一个是现形,一个是内在,我们武者当细思之!
形意拳中有鸡,我不精,可是我想不可少了这点,因为这一点在我们所有拳当中不可不谓“灵魂”
(一)三体式动作
预备式:起于立正姿势,以两脚跟为轴,半面右转45度,左脚尖向正前方。

两腿微屈成半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垂,两手握拳紧靠胯外侧,拳眼向外。

注意两脚向右转时,在意领气的支配下,身体随之转动,内外完全一致。

吸气时,右拳上提,紧贴肋骨由心口窝向上高举,拳心向面部,拳高与鼻齐,左拳贴于左肋,拳心向上,吸气尽而式成。

呼气时,左拳摩擦左肋上提经右拳上变掌向前劈出。

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两脚距离约为两脚或两脚半的长度,左手向前劈出的同时,右手下落并向内旋转,变掌下按,治置于又日月穴旁。

要求手与脚同时随呼气之势下落,呼气尽而式成。

式成时,左腿膝盖微屈,膝盖与肘尖、脚跟呈垂直线。

右腿膝亦成微屈,膝盖与脚尖成垂直线,肩与胯成垂直线。

站的姿势要做到形意拳经的“外三合”:手与足合,手指与足趾上下对正;肘与膝合,肘与膝上下对正;肩与胯合,肩与胯上下对正。

这个式子站成,则全身的重量分在两腿之上,为前三后七。

当左腿在前方时,左臂屈肘135度左右,合乎沉肩坠肘的要求。

当左臂前劈时,左肘向外扭转,手掌向掌心内旋,并成虎爪形,虎口为半圆,食指高度与视线平。

当右手由拳变为阳掌向下按时,左掌尽力前按,右掌尽力撕落与右肘之下,仅靠右肘作护肋之用。

练这个站桩式,在气功中能帮助安静。

“定而后能静”,只要能定,思想就能静下来。

还可镇定神经错乱。

所以古人名之为“定若钟鼎”。

当呼气时,由箭在弦,白发百中。

《内经》云:“伏如横弩,若动发机”,形容气与力合,“惟妙惟肖”。

因为有这种形式,所以“气沉丹田,息贯全身,大而五脏六五,小而毛发指齿,无处不到。

”当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

(二)三体式的重点要求
1.内三合:(1)心与意合。

心动则意随,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

(2)意与气合。

以意领气,随着自己的意志来活动,让其上升则上升,让其下降就下降,使体内大气之运行随着自己的意志流动,则逆气不能产生,呼吸阴阳纯任自然而无阻滞。

(3)气与力合。

就是当气下降时,内脏要随之松弛,气上升时则应随之紧缩,动静相随,内外一致。

2.外三合:即前面已提到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和。

3.三圆:
(1)背圆。

犹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

(2)手圆。

掌心空如抓圆球,形如虎爪。

(3)足圆。

脚心空如行泥地。

4.头顶项竖:
(1)即如泰山压顶,用力上顶。

(2)项竖,即如猛虎争食。

定如钟鼎,动若发机。

5. 提肛、收腹为三体式桩法的要求。

这就是说,肛门的括约肌有意识的收缩向上提,这样臀部受到约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收敛。

形意拳经云:“古道内提,大气归脐,丹田气满,充满
身躯。


(三)三体式的优点
三体式要求严格,学者精神容易集中,进而能使心血调融,致善血压高、动脉硬化、心跳过快等症状。

站桩在调整气息时,血液循环不受任何障碍,气能直达五脏六腑及经络的末梢,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之通道,下涌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小周天、大周天,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

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塞乎天地之间。

三体式,形意拳谓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属金,所以养肺。

拳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穴)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四)三体式练法分步讲解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一身备五弓
接着说“五弓”:上有两膊为两弓,指尖到肩尖,下有两腿为两
弓,脚尖到大胯,主弓为躯干,大椎到尾椎。

此为五弓!
五弓者,一弓也!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皆合。

五弓一备,相怜相惜,牵一动百,节节贯穿,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全都是对立与互相,蓄为合,为吸,发为开,为呼,一气呵成,一触即发也!
(六)五弓合一,补解。

上一次说的有些笼统,不完善,补充一些。

从上往下说,
头弓:起于大椎止于下额。

圆与大椎中部主弓:起于大椎止于尾椎。

腿弓:起于尾椎止于脚趾。

手臂弓:起于肱骨止于指尖
这些弓把它分解叙述,是无可奈何之事,您不可也不许止于此,您要知道我们说的只是点与点之间的骨弓,这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完整是我们的这些弓都要在主弓为帅的带领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互相关系,人体离不开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肌肉筋腱的互相制约,我记得旧时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小猴翻跟头,一个木杈,在当中拼一个简陋的木头人用皮筋连起来,一动木杈小猴就翻跟头,不亦乐乎,这个原理是把我们的人体骨架用皮筋界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里而产生的同动运动轨迹,似乎与我们的机械机器运动同理,譬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动则皆动,止则皆止,这是单一的空间运动轨迹模式例子,而人体却相对复杂麻烦的无限多,他的空间运动轨迹而是无方向无制约的多向复杂的运动轨迹。

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运动,若是加上了有意识的思想支配,在拳上就是拳往哪里打,劲往哪里去的一种瞬时同动的“单一”运动轨迹的运行状态,在其它艺术里我们也是离不开这样,例如木偶大家黄奕缺,他的木偶其实就是他自己,很了不起。

华人指挥家张培豫,这都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人。

她们成功的结果之一,就是具备了这种我们现在所说的弓的结果,若是加上一种艺术的思想意识达到一心一意这个条件,合于自己艺术素质的种种诠释,这就是艺术成就的大家之形。

一切大家杰出于此,概莫能焉。

五、动桩训练精华
(一)
前面我们说了桩功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内家拳的根本:身体肌肉筋腱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也就是武学的浑圆力或是整体劲。

当然,这种认识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在也仅仅是一点点的感觉,还是假相,我说的这个假象是指您的所谓的整体劲在您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些感觉,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能也还有些意思,可是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形态就七零八落了,更不要说搭手,推手,散手了,那不沾边。

这样说破不是打击学者的情绪,确实是这样,当我慢慢再把动桩一一解开来,您可能就会知道我说的就不是假话了,武学就是这样,何止武学,人生之学都是这样,它总是像一道道神奇之门,打开一扇,充满惊奇,再打一扇,激情澎湃,再打,,,,,没有穷尽。

一件物事,随着认知与着熟,它所透露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我们先贤遗留的拳论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功夫层次的魅力。

前面我们用了折叠与转换少少做了一点引子,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动桩的练法与心法。

先把那两张图再传过来:
很显然,这两张图是互相动作的变换之状,从后到前或是从前到后身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动桩之身形变换,因为这里没有步子的移动,可见身法与步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练法,这说明就是我们练拳不可泥盘喝稀粥,一股脑儿上,这也是步要一步一步走,话要一句一句拉,不可乱了规矩,有一齐练的,不是不可,可能效果不佳,因为这里有个神经调配问题,说的玄乎些就是阴阳论中我们不知黑白,更不知怎么知白守黑的问题,我们不谈这个玄乎,那是哲学太高深,我也不懂,我们说神经调配可能好理解些,就是指在走架套路中怎样摸索那个身法规矩的问题,这太难,说的确切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神经达不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本领,主要是因为筋肉的萎缩造就的神经与筋肉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一处而是充
斥了我们的全身,它无处不在,这样,您在那么多复杂多变的调配问题上怎么用您的大脑来面面俱到的统一,归纳,来做一个劲往一处使的单一动作呢?而且走架的动作是那么的瞬间与复杂,转眼就是许多的劲往一处使啊。

这样一说是不是吓了您一跳啊?所以,没有老师亲授的拳基本就是废拳,这是不可否认的,您自以为是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您自己的一点点的感觉罢了,这感觉也许不是打拳走架跟您带来的,许是您每天坚持运动的结果,要是我说,要是您这么的坚持不懈,您只是每天的做那个老式的广播体操也会有这种精神烁烁的功效的,不信,您就找一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打过来一拳您试试,而不是把手轻轻的靠在一起在那里绕来绕去。

您说这样不行,您还不到打的时候,好,那就叫这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推您一下看您是不是能不动如初,我想这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了。

当然,这个样子,我是对于那些个已经在拳界侵染了五年多的洗练者而言的。

一推而不动,那不仅仅是一只尾巴的问题了,这个放下先不说,若是跟住我的博文勤奋的练,您一定会知道这个玄乎的不可思议的武学之迷。

拳学,一般是三年一小成,这个小成就是形意的三年打死人之说。

好,再看上图,我们一说上图,其实不仅仅是上图的样子,只看样子那无有意义,我们要把前面所说的内在的联系一齐都加在了里面这才是我说的一个真正的上图的含义,这个要知道。

这样我们看一切都已经有了内涵的上图(一),在我们的身体各节联系已经具足的情况下,看看我们怎么折叠,再怎么把这个折叠在一切联系具足的前提下无有缺陷的从后移动到前面去,就是把这个后腿坐怎样不丢不顶的变成这个前腿弓后腿蹬呢?这是个武学最最头疼的大问题,就是那个需口授。

(二)
上一篇我们说了一个大体,其实,悟性好的可能已经有些知道了,因为我已经说过我们的动作是在无有缺陷的情况下从后做到前面来的。

这个“无有缺陷”就是整体劲,浑圆力。

可是反过来说了,因为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