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级市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专题07 思想解放的潮流(含最新模拟题,含解析)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广东省各地级市高三历史好题分类解析汇编(含最新模拟题)
专题07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1.(2015·广东佛山一模·15)15.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

以下文字来源于某一著作,“美国人来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

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

”这一著作是()
A.《孔子改制考》B.张之洞《劝学篇》
C.《胡适文集》D.《孙中山全集》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张之洞《劝学篇》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与材料“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相符,故B项正确;胡适文集是胡适文章的合集,比较全面地反映胡适对社会和个人发展路径的理解,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胡适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民主和科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孙中山全集是其著作和言论等的合集,他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三民主义,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是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7)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

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A、B、C不符合维新派思想主张。

【答案】D
4.(2014·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6)“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
【解析】依据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变化,可知选择C项,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A项为鸦片战
争后的新思想、B项为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D项的为中共二大的思想。

【答案】C
5.(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20)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

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

顽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

【答案】B
6.(201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39)39.(26分)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3)试从材料二中“离异”这一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

(9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离异与回归”的认识。

(3分)
【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对文化“离异与回归”的认识
【解析】(3)该问应扣紧“离异”这一角度,阐述“离异”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结合材料“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联系1840—1919年间,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4)该问属于认识类的题目,注意问题中要求认识的对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归纳。

如从材料一二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

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以及材料二中“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信息,可以得出文化的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离异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回归也不等于全面复古等结论。

【答案】(3)概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9分,每点3分。

评分建议:应扣紧“离异”这一角度,阐述“离异”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每点3分,其中事件1分,具体内容1分,影响或意义1分)
(4)认识: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3分。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描述。

(1分)(如: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


第二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2分)(如: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的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离异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回归也不等于全面复古。


7.(2015·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38)38.(26分)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6分)
【考点】(2)维新思想
【解析】(2)题干强调“全方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应对维新思想进行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答案】(2)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6分)
8.(2015·广东江门一模·39)39.(26分)世界各国文明在相互碰撞中既有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融合,但也有冲突,甚至战争。

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

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考点】(2)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可以看出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加重中国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文明,西学东渐;从“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可以看出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民族意识觉醒。

第二小问,题目要求回答“对民主制度的欣慕”,也就是中国学习西方在制度方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革命派以及中共主张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2)因素: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醒(3分);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

(3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2分)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分)先进中国人的推动(2分)(如答“民族意识的觉醒”可得1分)
主张: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2分)
③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分)(根据答到的派别和制度给分,表述不同可酌情给分,可以不写时间。


9.(2015·广东揭阳一模·39)39.(24分)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6分)
【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2)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二,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

材料强调:“它使旧政
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在甲午战败之后,光绪帝进行百日维新,中国从洋务运动学技术,转变成戊戌变法学制度。

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革命派继之而起,宣传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学习欧美建立共和制。

由此可概括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答案】(2)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2分)康梁为首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

(2分)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2分)(要求结合史实、叙述完整,如只列史实,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各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如“预备立宪”等,也可得分)
10.(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5)25.(26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

(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

(8分)
【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制度变革
【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和遭到批判;第二小问要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考虑。

【答案】(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其它表述也可)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

(8分,每点2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5·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6)16.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表明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相当重视劳动者,即工人的价值,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陈独秀的主张不止于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故A项错误;重视工人的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道德问题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本题主旨无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广东汕尾高三调研·16)16.“盖共和帝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
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言论可能出自()
A.洋务派B.康、梁维新派
C.马克思主义者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所强调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可知题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民主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38)38.(26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

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


——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

——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

”——1926 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

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

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1960年进行十年总结时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讲话
(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4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6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的设问应从时间入手解答,由材料一列宁言论的时间可知1912年到191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世界确立,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国际背景如答案所示。

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蔡和森言论的时间1926年,看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原因: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支持,都是原因。

【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2分)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2分)(如答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也可得2分)
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2分)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2分)
4.(2015·广东惠州三模·14)39.(24分)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2)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8分)
【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恋观变革;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
【解析】(2)第一小问,据教材,民国时期开始于1912年。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新文化运动。

【答案】(2)年份:1912年(2分)
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2015·广东惠州二模·38)38.(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
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

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
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

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
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

我们学
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
作。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1862年前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什么改革?简要说明1904年后学习外语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联系。

(9分)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思潮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日本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的“古代中国”中的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鸟之音”,可以看出态度为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等来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表格“近代中国”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和“1904年,政府规定……”,可以得出态度为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原因结合近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等来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问题中的“1862年前后”可以得出当时进行的改革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
结合1904年左右的历史如民族危机加重,日俄战争,清末新政,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完全西化等主张来作答。

【答案】(1)古代态度: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2分)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2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近代态度: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2分)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

(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改革:洋务运动(3分)
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强盛;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清末新政,政府推动;邻近日本,方便留学。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5)25.(26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

(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

(8分)
【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制度变革
【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和遭到批判;第二小问要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考虑。

【答案】(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其它表述也可)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

(8分,每点2分)
7.(2015·广东汕头高三质量检测·38)38.(26分)激进主义是指对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可以成(视)为中国的“激进年代”。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
请回答:
(2)试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6分)(至少举两例)。

20世纪50年代末,“激进主义”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8分)
【考点】(2)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