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亦称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3、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功能区分为说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4、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是性、数、格。

5、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长、音强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叫做非音质音位。

6、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语言的词汇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是有一个核心,就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

7、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8、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叫做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二.名词解释,并举例说明。

(10分,每个2分)
1.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例如北京话的音位/a/。

2.音位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

例如北京话的/p/ /p h/ /t/ /k/ /m/: /p/以不送气与/p h/相区别,
以双唇与/t/ /k/相区别,以口音与/m/相区别。

3.形态
在有些词语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

同一个词语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

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

例如:The report was good.(这个报告是好的)
The reports were good.(这些报告是好的)
前一句的report指的是一个报告,后一句reports指的是一些报告。

在英语里,像“report”这样的可数名词进入句子,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像“be”这样的动词,进入句子时必须表明时态,在人称和数上也要与主语一致。

这些都要求词尾相应地起变化,以满足组合的要求。

4.自源文字他源文字(任考一个)
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渐完善的文字叫自源文字。

例如汉字、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文字的特点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例如日文,朝鲜文。

5.语义场
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做语义场。

例如:在英语中,表示同胞亲属的义场有“brother”和“sister”两个词的意义,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不同的语义特征是性别的不同,表现为:
brother +同胞 +男性
sister +同胞 -男性
6.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7.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例如:形容词“酷”借助英语cool一词,“扑克”借助英语poker一词等。

三.辨析题,说明理由(10分,每题2分,共5题)
1.体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正确。

因为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个状态,所以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2.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有必然与本质的联系。

错误,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音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是社会约定的关系。

四.多项选择(多选少选不得分)
1.焦点有哪些标示手段?○1通过语调重音标示○2句法形式表现出来○3用句法虚化成分来标

参考内容:
第一,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例如,“小明吃了苹果”,如果语调重音在“小明”上,那么“小明”就是焦点回答的是“谁吃了这个苹果”的问题。

第二,焦点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汉语中的“是……的”的句式中,“是”后面的成分就是信息的焦点。

在“我是昨天来的”中“昨天”是焦点。

第三,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

如索马里语中,像“Amina baa wargeyskii keentay.”中用表示焦点的虚词baa放在名词的后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是句子传递的信息的。

2.归纳音位原则○1对立原则○2互不原则○3近似原则
参考内容:
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而能区别词的发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必定分属几个不同的音位。

例如,汉语的“标”[pia?],如果分别用[p'][t][t']替换[p]就得出[p'ia?](飘)、[tia?]
(刁)、[t'ia?](挑)等,这种替换说明“标、飘、刁、挑”等词的语音形式依靠[p][p'][t][t']来区别,因此这四个音素是四个音位,若替换后不存在语音差异,则说明这四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
互补原则: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

例如,没有区别什么汉语中的[ε]、[A]、[a]、[ɑ]虽然处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但是不存在明显的语音差异,意义的作用,所把这四个音素归为一个音位;
近似原则:音位的条件变体不能只凭互补关系来确定,它们还需要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够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

如,普通话中的[m]只出现在音节开头,作声母;[?]只出现在音节末尾,作韵尾。

这两个音素处于互补分布状态,但它们在北京人的音感中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仍应归纳为/m/:/?/两个音位。

3.词义的概括性三种表现:○1一般性○2模糊性○3全民性
参考内容:
第一,在词义的概括中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叫词义的一般性。

比方“谢幕”这个词概括了剧场里一种常见的热烈场面,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而确切表达出来。

第二,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比如“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词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明确界限。

第三,词义的全民性是指语言团体中的人有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社会身份的差异,但只要他们使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比方说“苹果”,对A和B来说,都明确苹果的指称,但A和B对“苹果”的概念认识可能会不同,可能A掌握“苹果”的概念就是不同于其他水果的一种说水果,而B掌握的“苹果”概念,还包括对苹果的生产地域、生长期所含营养等方面的认识。

但“苹果”的一般性的概念意义。

对A和B是一致的。

五.分析题
1.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是否有歧义
参考内容:P111-112
(1)关心的是他母亲。

(2)虚构故事吓坏人(3)三个学校的老师(4)非洲语言研究
—被关心的人是他母亲—虚构故事把人吓坏了—三位学校的老师—非洲的语言究
—关心人的是他母亲—虚构的故事用来吓唬坏人—三所学校的老师—非洲语言的研究
(5)鸡不吃了(6)非常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英雄
—鸡不吃食物了—英雄非常热爱祖国和人民
—我们不吃鸡了—非常热爱祖国,非常热爱那些人民的英雄
(7)反对他的意见(8)我们要学习文件(9)咬死猎人的狗
—这个意见是反对他的—我们要的是用来学习的文件—狗咬死了猎人
—反对的是他提出的意见—我们打算学习学习文件—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10)我在火车上写字(11)他来班里才几天,好些同学还不认识
—我把字写在火车上—他来班里才几天,好些同学还不认识他
—我在火车上,在火车上写的字—他来班里才几天,有好些同学他还都不认识
—我在火车上,在写的字,字在火车上
鸡不吃了。

有歧义。

S1:鸡不吃食物了。

变换式S(1)揭示“鸡”是施事,“食物”是受事。

S2:我们不吃鸡了。

变换式S(2)揭示“鸡”是受事,“我们”是施事。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要求从大到小,并标出所有的结构关系。

参考内容:P96(具体方法请参照《现代汉语下册》)
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议案。

(老师讲重点时,所举例题)
3.用二分标记的语义特征分析下列词语。

参考内容:P138-139
词语:哥哥弟弟姐姐
二分标记法:
哥哥 +同胞 +男性 +年长
弟弟 +同胞 +男性 -年长
姐姐 +同胞 -男性 +年长
妹妹 +同胞 -男性 -年长
4.用音位理论分析[n]、[l]在南京话和北京话中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方言的音位。

例如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可以有一些共同的音素,但不一定都用作音位。

普通话中“南”[nan35]、“兰”[lan35]声母不一样,意义不同,是靠n、l这两个不同的辅音音素来区别的。

而在南京话中,“河南”说成“荷兰”并不会造成误解。

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域方言,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语音系统,如汉语北京话有[n][l]两个音位。

5.用语言社会功能分析下列句子。

参考内容:P7-10
○1语言社会功能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2其次语言还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例如:在电梯里,可能有这样的对话:甲:出去呀?乙:出去。

很难说他们之间传递着什么实质的信息,因为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语言主要起到人际互动的作用。

6.写出下列句子作为语言行为的三个环节。

参考内容:P157-160
言语行为可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所谓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之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请大家把书翻到地8页。

”这里教师运用语言单位和规则,说出有意义的句子,这是言内行为。

教师说出这句话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和命令,要听话者做这件事情,这
是言外行为,学生听到教师的话,作出相应的行为,这是言后行为。

六.解答题(前10题重点)
1.语音音质是有什么决定的?P 46-47
决定音质的因素大体有三个:一是发音体,同样一把胡琴,拴上丝弦和金属弦,声音就不一样。

二是发音方法,同一把胡琴的同一根弦,用弓啦和用手指弹,声音就不一样。

三是共鸣器的形状。

把同样的弦绷在二胡上和京胡上,再用同样的弓去拉,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二胡和京胡的琴筒(共鸣器)的大小,形状不同。

2.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什么?P54-55
答:首先看发音时是否有阻碍,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与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辅音则与之相反;
其次看发音时是否保持均衡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紧张,而发辅音时,声道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特别紧张;
最后看气流强弱,发元音时气流弱,而发辅音时气流强。

3.汉字为什么不需要拼音化?P183-184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

(2)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方言的功能。

目前普通话还不普及,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的重要作用。

(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它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其次,从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和拼音也各有长短。

再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

4.简述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有哪些?P161-162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是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使人类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
和经验得以累积,使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状态。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有了文字古今中外的人类实践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大脑在异时异地、多次反复地、立体化加工的原材料。

这对大脑的思维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再训练,有利于不断杜提高脑力的素质和潜力。

5举例说明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的区别。

P90
答:第一,派生词缀粘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

如英语的work是个动词。

表“工作”义,加上派生词缀-er后的worker增加了表“……的”词义,词性也从动词变为名词;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

如英语的book 加上-s后变成books,其词义仍然是“书”,只不过“书”的数量改变,即由单数变为复数。

第二,派生词缀可以与哪些词根搭配,无法用语法条件来说明,只能用收录词典的方式一一例举。

比如“鸡”和“鸭”都是名词性词根,但后者可以加后缀“-子”,前者却不可以。

屈折词缀可以跟哪些词根搭配,基本可以用语法条件来说明,比如英语中可以与-ing、-ed 搭配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或形容词,因此哪些词根可以加上屈折词缀无须一一例举,一般用词法规则或词形变化来说明。

第三,如果一个词既有派生词缀又有曲折词缀,屈折词缀一定出现在派生词缀之后。

如workers,work后先出现派生词缀-er,后出现表复数屈折词缀-s。

6.举例说明词汇演变的内容和词义演变结果。

P262-272
词汇演变:(1)新词的产生。

例如“导弹”,“博客”、“克隆”、“污染”等。

(2)旧词的消亡。

例如汉语中“马褂”、“黄包车”、“顶戴”等。

(3)词语替换。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汉语中好多词语被认为是反映了旧社会的等级观念而改变了说法,例如:司令-司令员,百姓-人民,厨子-炊事员,车夫-司机等。

词义演变:(1)词义的矿大。

例如汉语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2)词义的缩小。

例如丈人原来是年长人的通称,现在指“岳父”。

(3)词义的转移。

例如汉
语中“听”原指用耳闻声,现在有些方言是指用鼻闻味儿。

7.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P 30-32
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有选择的,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的,而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这里的组合规则就体现了组合的关系,如“饭”“我们”“吃”这三个单位,可以组成“我们吃饭”这个句子,但不能组成“饭吃我们”这样的句子。

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如“我们吃饭”这个句子的三个单位,分别可用“他们”“做”“菜”来代替,代替后组合关系不变。

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的两种根本关系,正是由于存在这两种关系,才使语言这架机器能以灵活运转,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8.怎样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P10-11
语言和思维的联系:1.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语言是形成思想的
工具:没有语言的巩固,思维无法定形,思想通过语言现实化,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B。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水平越高。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1.概念不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2.职能不同:思维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沟通思想、传递信息;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立;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9.说说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及其作用?P29
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符号的组合靠层级装置。

语言的层级装置分两层三级。

底层是音位层,是一套音位得聚合类,有音而无义。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层,包括语素、语素组合成的词、词组合成的句子三级。

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的聚合类。

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合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

各种语言的底层单位虽然数量不同,但最多不过几十个。

音位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词组合构成无数个句子。

如下图:
音位——语素——词——句子(语言的层级装置)
几十——成千——成万——无穷(层级装置提供的效能)
在语言的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这样的特点: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级较多的单位,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

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逐级翻倍,直到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一个词又可以有多个意义)
在语言的层级装置中,从音位的语素是关键的,因为音位只能够成符号的形式,语素才是形势和意义结合的符号。

从音位到语素,从语素到词再从此到句子,每次所能用到的组合的可能性很大,但语言只用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可能性。

10.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他们有什么语法意义?P89-98
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

如:张老师/来了,这幅画/真美
述宾结构: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动作(宾语)的关系。

如:切/西瓜,洗/衣服
述补结构:反映述语及其程度、结果、趋向的关系。

如:急/哭了,搬/出去
偏正结构:反映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如:人民的/力量,加倍/努力
联合结构:反映并列或选择的关系。

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

11.请解释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和不平衡性特点P193-196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同时要注意认识为什么语言的发展变化会有这样的特点。

(1)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是工具、桥梁、纽带,社会一刻也不能离开,关系密切,不能突变。

(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1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P191-192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主要表现在: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2)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13.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P120-122
(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最基本概念(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这不容易发生变化。

(3)有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很容易成为构成新词的基干。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

(基本词的这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它的普遍性、全民性,又必然要求稳定性;具备了全民性与稳定性特点,人们在构造新词时自然又把它作为首选材料,因而又使得基本词具有了能产性特点,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基本词的能产性又进一步强化了全民性、稳定性特点。

这样,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使得基本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1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P26-27
任意性——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不具逻辑关系的,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相同的语义内容可以跟不同的语音形式结合,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有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一旦确定,就对使用它的人具有强制性。

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中,只可一个接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可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15.谈谈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P184-187
口语和书面语相互依存,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发展。

第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是活的语言,
是书面语产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

没有口语的存在,就没有书面语的产生和发展,书面语是不能离开口语而独立存在的。

第二,书面语又不是被动地记录语言,它对口语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形式,选词用句十分规范,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很有指导意义,使得口语也向规范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对语言的分化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汉语,方言众多,差别很大,统一的汉语书面语对限制方言分化、沟通各地人民之间的交际无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