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含答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仍策书嘉叹,勉以黄霸
①之美,加讨寇将军。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日:“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注释)①黄霸:西汉颍州州太守,贤官。

②伊周:商朝的伊尹与周朝的周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项是()
A.数.被侵掠/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B.加.讨寇将军/既加.冠,益巷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C.志不苟.免/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D.芝坐.爽下狱/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文虑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宣帝嘉之.
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唯不辱使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富贵不能涅》)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4.“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芝的认识?
【答案】
1.C
2.D
219.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
统领人)。

4.原因: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形象:①治理有方。

鲁芝任天水太守期间,天水郡常被蜀军侵犯掠夺,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②审时度势。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

③清廉正直。

向来不置办田宅,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

【解析】
1.A、数:多次/计算;B、加:加封/带上;C、都是“苟且”;D、坐:连累、牵连/坐着。

2.D 例句都是代词,他。

A、音节助词。

B、助词,的;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见黜:被罢免。

虽:即使。

4.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有执政才干,治理有方,清除盗贼,建造城市,收复土地。

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鲁芝审时度势,进宫劝谏。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遭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老幼都到朝廷去请求留下鲁芝,间接说明鲁芝有执政才干,获得民心。

【点睛】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

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

鲁芝从小流离失所。

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

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

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

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下诏嘉奖,以黄霸之美勉励他,加封他为讨寇将军。

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

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

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

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

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

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

②府治:府衙。

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

④砾:小石,碎石。

⑤亟:急速,赶快。

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悉:
(2)喝使归舍.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1)全,都(2)房舍,住宅
2.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3.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
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

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

这正是“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

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

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

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

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3.(四)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
1.C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查;(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1.A.①句意为: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卷:书,名词;
②句意为:(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

卷:写,动词.故两句话中的“卷”意思不同;B.①句意为: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

若:如果;
②句意为:衣着神态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若:像。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不同;C.①句意为: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止:停止;
②句意为:担心他不停止(挖山)。

止:停止。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相同;
D.①句意为: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据:根据;
②句意为:孙权占据江东。

据:占据.故两句话中的“据”意思不同;
故选C。

2.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据此划分为: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等情节,可以看出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是:勤奋、严谨、专注。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

有时候到了边塞岗亭,就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
,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①,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②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③,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④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
必拔。

”公仲曰:“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

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⑤,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注释)①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

②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③公仲:姓公仲,名侈。

④昭应:楚国将领。

⑤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氏罢.于兵罢: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
C.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益:增加
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代对周君承诺:不仅能避免韩国在周的征兵征粮,而且还能帮周君得到高都。

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一开始未被楚王采纳,是因为楚国处境困窘。

C.苏代认为如果楚国知道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楚国定会下定决心攻克雍氏。

D.公仲觉得把高都给西周,西周与韩修好,使秦与西周断交,这确实对韩国有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答案】
1.D
2.C
3.B
4.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困)的高都,换得(或得到)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
【解析】
1.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最终。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
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错误,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

42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是”:这样。

“以”:用。

“弊”:贫困。

“得”:得到。

【点睛】
参考翻译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烦恼,跟苏代商量。

苏代说:“王不必烦恼,臣不但能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

”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的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现在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

现在相国竟然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瘫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好。

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愤怒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屈从于韩国,并有往来(再次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新绝使臣的来往。

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圈)的高都,换得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公仲侈说:“好吧。

”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

楚军最终没能攻下雍氏,只好离去。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
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故而生“悲”。

26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分析。

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主旨。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二)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日:“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绝沿:顺着。

C.不以疾.也疾:快。

D.属引
..凄异属引:接连不断。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