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
作者:盘金生
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7年第18期
摘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党和国家给予政策的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办好寄宿制学校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创造舒适环境;二是凸显民族特色,重视养成教育;三是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温馨家园。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数属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办学经费、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有限,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发家致富,还能有效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对提高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关政府部门应认真、积极贯彻国家普及义务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教育方针。

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批硬件设施良好、环境舒适的寄宿制学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温馨家园添砖加瓦。

一、强化硬件建设。

创造舒适环境
广东是少数民族散居省,有连南、连山、乳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三个县也是全省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方,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地区。

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北部,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还是广东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

历史上,连南长期处于主流文化的外圍,历史文化积淀十分薄弱,受教育状况远远落后于汉族,在发展落后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给予特殊帮扶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在教育事业的建设中,除了要重视师资水平、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等问题外,还需要重视硬件建设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连南经济开始步入快车道,对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加大,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过去那种单一加大资金投入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的教育问题,如何才能在连南县搞好教育工作,是摆在连南县行政主管部门和全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化校园硬件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为建设一所优秀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组织学生民主讨论,让学生结合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实际,自行制定各职能机构的规章制度,如《总值日生守则》《文明监督岗职责》《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

由于各项规章制度是学生自己参与讨论制定的,因此职责更明确,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管理,杜绝了工作无目标、责任不清的现象,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

其次,执行精细化管理模式。

良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会发挥它的效应,因此,让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真正执行是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键。

连南县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学生中成立了学生会、在教师中成立了值周组;注重抓好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团委、学生会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让有能力、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学生充分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中,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能让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最后,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寄宿制学校,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

上级政府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住宿条件,添加各种设备设施,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2012年连南县通过教育强县验收评估,并在2016年率先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二、凸显民族特色。

重视养成教育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非有高楼,乃有大师也。

”由此可见,一所学校的教育不仅需要一定的硬件作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和恰当的培养模式。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师资建设和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性,连南县民族寄宿制学校都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力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

作为瑶族自治县,重视瑶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艺术,始终是自治县教育工作的重点。

按照连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连南,特色崛起”“打造民族文化圣地”的指导方针,连南县寄宿制学校在工作中高度重视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

如2008年连南县民族小学被连南县教育局选定为连南县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试点学校,并于2009年在全县铺开,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趁着这股东风,连南县各校先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瑶歌》《瑶族刺绣》《瑶族长鼓舞》《瑶族传统体育》等充分体现民族学校的地域特色、具有浓郁瑶族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校本课程。

经过多年的培养,这里的学生能歌善舞,经常受邀到珠三角、香港、澳门演出交流,有些校友还上过中央电视台,连南县组队参加省市各类文艺比赛都获得了优异成绩。

在凸显民族特色的同时,连南县各学校还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促成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他们适应长期的寄宿制生活塑造良好的心理。

当起始年级的学生进入学校时,学校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结合校本课程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石灰岩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瑶区小学普遍存在校舍不足、师资缺乏、办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加上经济落后,很
多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为了生活,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就使得自治县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连南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采取集中办学、以点带面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县城复办了一所以全县瑶族乡镇瑶家子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全寄宿制学校一一连南民族小学,并于2005年进一步扩大连南民族小学的办学规模,每年从全县七个乡镇招收400多个三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到民族小学进行全寄宿学习,六年级后全部升入连南民族初级中学。

学校遵循“传承瑶族传统文化,创建全国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之初,就把“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作为培养目标,以探索发展民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加快培养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为宗旨,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等100多项集体荣誉。

此外,连南县民族小学还通过建立教师的师德考核办法,保证教师的风范作用和德育工作全员参与的实效性,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按照“德育为首,生活为基础,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针对学生在校寄宿的實际,着力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实行教师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教师们既当老师,又做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同时,在一切学习与活动过程中,还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和自我教育作用,也重视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

三、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对于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也为了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连南县各寄宿制学校成立了各种领导小组,设置消防、食品、校舍、活动、交通等五大安全工作组,由学校中层领导任组长,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努力促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制度的完善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学校的优势,按照在管理中强化责任意识、在用人制度中强化竞争意识、在部门协作中强化合作意识、在工作考核中强化质量意识、在教学工作中强化育人意识、在岗位履职中强化服务意识的思路,大胆创新,逐步完善,形成少数民族学校特色。

学校在管理机构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建立起年轻、精干的校级领导班子,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强化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大班际之间的竞争,每月对班级进行评比,并与班主任的业绩挂钩。

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校风、班风优良,深得社会好评。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逐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成为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的催化剂。

学校在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把教师个人的追求与学校的发展前途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工作目标的不断实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使教师个人价值也在学校的发展中得以体现。

如特级教师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是在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

为把学校建设成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寄宿制学校,还须下大力气,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智慧校园,筹办文化长廊,凝练校园文化,加大与省内外及国际名校的交
流,还要征购土地、扩大校园,以满足城镇化需要;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创新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仅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仅仅靠这几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学校特别是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