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2.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①租调徭役繁重
①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A. 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4.439年北魏结束北方长期战乱的情况,实现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下列对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B.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D.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7.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8.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9.北魏孝文帝认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孝文帝()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
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
10.(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①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①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①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1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12.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13.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14.在推行均田制时,孝文帝规定奴婢也是授田对象,授田的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通过实施该办法()
A.北魏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
B.北魏政权有效地拉拢了汉族地主
C.鲜卑族的生产方式最终汉化
D.豪强地主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15.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1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8.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重农抑商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2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①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①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①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①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
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2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25.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a 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拓跋贵族在战争时,让汉人为肉墙,说明采用民族压迫、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

“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①①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

该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①。

故选A。

3.【答案】B
【解析】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

北魏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的进步,表现在: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的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日趋一致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而不是北魏统一北方后。

所以,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的原因”。

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

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各民族的影响。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的重要影响。

其中A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技术的影响,B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C项体现改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D项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而B项提到的生产方式转化,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所以选B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 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项是前提,C项是其作用,D项是其内容之一,但并非根本。

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并在交往中逐步消除隔阂,融为一体。

所以选B项。

9.【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

10.【答案】A
【解析】为了保证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推行均田制,①正确;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①正确;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①①正确。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

12.【答案】C
【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即确立封建制生产关系,关键在于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14.【答案】B
【解析】奴婢依附于豪强地主,给奴婢授田,使豪强地主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汉族地主的支持。

15.【答案】A
【解析】“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制度。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7.【答案】A
【解析】所谓“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指的是建立封建的经济基础,与此意相符只有A项。

18.【答案】C
【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地方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为改变这一现象,孝文帝改革时,推行三长制,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故应选C。

19.【答案】A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20.【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1.【答案】(1) 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

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中内容和影响的异同。

根据两者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以综合归纳出①①①①都是相同点,所以选D。

23.【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1)题难度不大,材料的阅读理解障碍较小。

第(2)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第(3)题结合两次改革的成功原因,从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改革者、最高统治者等方面综合回答即可。

24.【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
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25.【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2)没有。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

(3)盖世英雄。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鞅变法的比较。

(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

(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

(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进行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