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读《论语》札记一则
天津常征江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前提之一,因而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关注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这一方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表率。

在《论语》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言行,值得我们给予重视。

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研习《论语》的一见之得草撰成文,以就教于学界同好,亦求抛砖引玉,更加丰富我们对孔子的教育理念的认识。

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体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对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负有最大的责任。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察,表扬与批评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各种表扬和批评。

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多个场合都夸赞他。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是夸奖颜回能够不为物质匮乏而困扰,安贫乐道,“其心三月不违仁”,持久地体现仁德的要求。

对于颜回的好学和善于学习,孔子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当鲁哀公问到哪个学生学习最用功,孔子推许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篇》)他还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篇》)颜回能践行学来的知识,又说明他善于学习。

这样一位德行高尚、勤学不倦的学生,自然最得孔子的喜爱。

可惜他英年早逝,孔子非常痛惜(《先进篇》)。

这般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和推重,造就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对于其他学生的进步,孔子同样是赞扬有加。

他评论冉雍的才干可以从政做长官(《雍也篇》),子路则能够在法庭处置案件(《颜渊篇》)。

在一次关于贫富与道德的关系的师生讨论中,子贡用《诗经》中的诗句恰当地比喻了自己刚体会的道理,得到孔子的夸赞。

(《学而篇》)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闵子骞批评鲁国改造“长府”的行为,孔子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先进篇》)南宫适对孔子谈论他对政治统治中“尚武”和“尚德”的认识,
孔子赞许他是“尚德”的“君子”。

(《宪问篇》)对于学生在学问上和思想上的进步,孔子真心地为之高兴并不吝称赞,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当学生能够指出孔子的不足的时候,他更是诚恳地认错,并对学生给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

《阳货篇》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他在武城担任长官,用礼乐教导民众。

孔子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用礼乐来治理武城这种小地方,未必就是认为子游小题大做,更多的意味是调侃自己为之奋斗的礼乐制度得不到施行。

但是当学生子游有理有据地反驳他的时候,孔子立即承认错误,态度端正地肯定了子游的正确行为。

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和赞扬,使学生对他更加亲近,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当然,鼓励学生只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且鼓励的话语人人爱听,批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技巧。

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与过失,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也是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批评学生的记载不少,而批评的方式则因人因事而异,包括了劝勉式、委婉式、指斥式和评论式等多种形式:
1.劝勉式批评
仲由字子路,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他性情勇猛率真,多年跟从孔子求学,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子路的记载。

有一次孔子感慨时不我遇,发牢骚说道义得不到实施,我就坐个小木筏到海外去,那时还能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一个人了。

听到孔子这样的肯定,子路不禁喜形于色。

见到子路的这种表现,孔子马上拉下脸来批评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篇》)激励子路加强修养,改变易于冲动的性情。

另一个学生冉求为自己没有践行老师的教导找借口,孔子及时予以指正。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雍也篇》)冉
求把不能践行老师的教导归罪为自己力量不够,孔子则劝勉他说如果力量不够,那是走到半路走不动了,而现在你还没有开步走了。

没有尝试就说不能,这是不可取的。

2.委婉式批评
在与学生的谈论中,孔子善于通过评骘人物来教导学生,因此不少学生都希望得到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公冶长篇》)孔子认为子贡就像一种珍贵的祭祀用器具——瑚琏,这一方面是对子贡才能的称许,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子贡的批评,因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应该是博学多能的,不能只有一定的用途,即“君子不器”(《为政篇》)。

采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孔子批评子贡还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希望他能进一步完善自身。

3.指斥式批评
孔子的性情是谦和的,但是对待学生的重大错误,他却会声色俱厉地予以指斥。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法废弛,尊卑秩序紊乱,“政出私门”,这是以礼法自持的孔子所极力反对的,因此,当他的学生冉求依附鲁国的权臣季氏并助纣为虐时,孔子就对冉求大加挞伐,显示出了他维护周代礼制的坚定信念。

当季氏准备僭越礼制去祭祀泰山的时候,孔子希望冉求能够利用他作为季氏家臣的身份予以阻止,冉求却推脱了,于是孔子用讥诮的口吻说,恐怕泰山的神灵还不如鲁国一个叫林放的普通人更懂得礼仪,否则他怎么会接受季氏这种僭越的祭祀呢?(《八佾篇》)季氏富埒王侯,冉求却还在为他聚敛财富,孔子叱责他不配做自己的学生,号召其他学生一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先进篇》);季氏准备攻取邻邦小国颛臾,孔子认为这种攻伐行为是不义的,而冉求作为季氏的家臣却不能劝阻,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季氏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虽然声色俱厉地一次次指斥冉求的过错,但并不放弃对他的教育,而且充分肯定冉求的才能,他说:“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体现了一名教师的宽广胸怀。

作为教师,督促学生勤学是神圣的职责,因此,当孔子看到他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而不用功学习,顿时勃然大怒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公冶长篇》)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溢于言表。

4.评论式批评
孔子对一些学生的批评言论,有时不仅仅针对本人而发,还会适当地加以延伸评论,从而既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凸现出来,而且对其他学生也产生相应的教育作用。

在《论语》中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譬如“宰予昼寝”、“樊迟请学稼”、“宰我论社”和“宰我问丧期”等,其共同之处都是孔子对学生的作为非常不满,于是针对该学生的这些行为发出慨叹。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是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人,但是他总是自以为是,不能恪守礼制。

譬如他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的期限太久了,如果这三年守孝的时间里既不能学习礼仪,又不能演奏音乐,那么就会荒疏学业,因此为父母守孝一年时间就可以了。

宰我拿这种观点问询孔子,激起了孔子一肚子的火气。

不过孔子并没有发作,只是说君子在孝道的感召下,吃美味也不会甘美,听音乐也不会快乐,住在家里也感觉不到舒适,所以君子愿意坚持三年守孝。

如果宰我觉得一年守孝就够了,那也可以。

当宰我离开后,孔子发表评论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在这里他直接叱责宰予“不仁”,必定会对其他与闻其言的学生起到巨大的警示作用。

5.在批评中寓意深刻
孔子批评学生,经常是因为学生的做法违背了礼制的要求,因此他的言论往往寓涵深意,值得我们体味和学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篇》)子贡认为告朔礼中杀一只活羊徒具形式,没有必要,想取消它,孔子则认为保留了这样的形式,有助于礼制的维护和发扬,因此他不赞成子贡的这种做法。

在“宰我论社”事例中,鲁哀公问宰我该用什么木材做祖先的牌位,宰我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则用栗木。

用栗木的缘故是为了使人民战栗,体现统治者的权威。

孔子听到宰我这样的话,批评他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孔子之
所以批评宰我自作聪明,多嘴饶舌,是因为他的政治理念是讲求仁爱,统治者应该靠礼仪而不是威权治理国家。

所以他觉得宰我的多嘴有教唆的嫌疑,于是批评他。

同样,在“樊迟请学稼”一节中,孔子批评樊迟是目光短浅的“小人”,并不是孔子轻视耕作稼穑,而是因为樊迟背离了孔子的教诲,不关注礼仪制度而学习种田种菜,这是舍本逐末了。

总之,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褒扬或者批评,既是对自己政治主张的坚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成长。

温恭谦和的孔子是一个率真的人。

他曾经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篇》)强调自己并不隐瞒什么,所有想法都会跟学生开诚布公,这可以看作是“夫子自道”。

所以,当孔子在卫国不得不面见名声不好的国君夫人南子后,子路表示不高兴,鄙夷老师的这一行为,结果急得孔子连连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可见,即使像孔子这样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也难免不受到学生的诘问和责难。

面对学生的诘难,孔子并不是勃然作色,而是能坦诚应对,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通过对答起到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摆脱偏激和困惑,取得进步。

在这一方面,子路的事例最为典型。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篇》)当孔子宣传、践行礼制的事业遭到挫折的时候,子路也不免有所动摇,于是向孔子发牢骚。

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并非不会碰到困窘的局面,而是面对困境时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与信念,以此教导子路坚定信念,不畏艰难。

还有一次,孔子对颜回说,只要我们两个人才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夸赞颜回能够坚持信念,安贫乐道。

听到这些话,子路不乐意了,他马上反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在子路看来,自己勇猛绝伦,假使孔子率领军队作战,自己一定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助手,老师怎么可以只夸赞颜回而轻视自己的才能呢?孔子马上回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就是说,徒手搏虎、徒步渡河而至死不后悔的人,看似勇猛,其实却是没有头脑,我孔子才不会用这样的人跟随我呢。

那么,孔子需要什么样的帮手呢?“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篇》)战争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不能逞一时之勇,而是要慎重决断,谋定而后动,因此像子路所自夸的勇猛,是不足凭恃的。

类似的师生对话,表明孔子以培养学生“成人”、成为“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并将这个目的贯彻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营造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上的成功,可以从学生们对他的仰慕赞美中反映出来。

颜回夸赞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听到别人说他比老师还强,分辩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子张篇》)拿房屋的围墙做比喻,子贡家的围墙只到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看到里面的美好,而孔子的围墙却几丈高,如果不能找到进去的门户,那里面的美好就不得而知。

偏偏有能力找到门径的人又很少,所以人们才感觉不到孔子的高明。

子贡特别强调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子张篇》)来自学生的诚挚夸赞,自然与孔子能够恰当地处理师生关系是颇有关联的。

孔子生前,就深得学生的爱戴,众多学生随着他游学列国;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们则执礼致哀,“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史记·孔子世家》)学生的爱戴与尊敬,正说明孔子不仅“诲人不倦”,而且很好地处理了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通过研习和借鉴《论语》中孔子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言行,对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工作的进步,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