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四次质量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一指示A.为解放全国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 长期“左”倾冒进
B. 缺乏连续性
C.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 具有时代性
3.1949年指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某某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一边倒”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1953年,以为主席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

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某某国第一部宪
A.某某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5.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
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
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

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

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6.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7.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
C.首选根正苗红的革命军人D.嫁人要嫁万元户
8.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9.1953年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
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0.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11.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X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12.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1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4.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斯大林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15.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

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A.某某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16.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对市场调节作用看法一致D.都始终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7.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18.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20.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21.马立诚在《交锋三十年》中认为:改革开放正是一次又一次突破了陈旧思维及习惯势力的阻碍,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一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其中,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基本解决是在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22.右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
中苏关系的作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
国领导人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

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23.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新加坡APEC峰会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24.“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

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

”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25.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26.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某某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某某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某某等4个经济特区
27.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9年8月12日报道,在就保护美国图书、音乐以及电影的对华出口问题上,WTO裁定中国败北。

12日,世贸组织裁决称,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规定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

由此可见,世贸组织
A.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其做法严重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
C.使美国攫取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在规X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8.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29.《华尔街日报》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有25万人要等待18个星期以上才能得到治疗,而过去十年全国医疗系统的支出翻了一倍;截至2011年6月,欧元区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下列评论,与材料意思一致的是
A.人民的生老病死都交给政府
B.欧洲非常富有,可以让公民用不着工作
C.必须改革老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
D.向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
30.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B.C.D.
31.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

对此战略理解正确的是
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②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③有利于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的组织和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2.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2分:(33题11分,34题19分,35题12分,36题10分。


33.(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
特征


20世纪20年代1929-1933年1933-1939年



征(狂妄—理性的丧
失)(绝望—末日的到来)(期望—新生的曙
光)


①(2分)②(1分)③(2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空格。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

(6分)
3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

……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
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以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例,说明“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

”(8分)
(3)据材料三说明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5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

……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某某银行告急。

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编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材料三()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

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的异同点。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6分)
3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康有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常被人批为软弱,但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冥顽不化的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在这样保守的社会环境下,为改革披上一件孔子的外衣,是使改革易于被人接受的捷径。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的学术观点是否完全成立,可以讨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敢于向人们普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挑战,蔑视传统,惊世骇俗,有利于把人们从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积极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学者是用怎样的原则评价康有为的?(2分)
(2)按照材料一的原则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8分)
某某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CDABA DBBAC ADADB ACBCB
CDDCA DDBCD AA
33.(11分)【答案】
(1)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2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1分)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恢复,民生改善。

(2分)
(2)改革的推动、教育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任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4. (19分)【答案】
(1)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为即将展开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4分)
理解:外交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2分)
(2)内涵:欧洲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西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苏联。

(2分)观点:20世纪70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使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史例: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加强政治合作,外交上“同一个声音说话”,西欧实力增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4分) (3)总体评价: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1分)既强调了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紧X;又看到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冷战下美苏为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4分)
35.(12分)【答案】
(1)特点:物价上涨迅速(物价涨幅大),上涨时间长。

(2分)
(2)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1分)
不同点:西欧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大量流入增加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市场初步放开;民众恐慌心理。

(3分)(3)影响:西欧: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或者(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导致地主阶级实力衰弱,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分)
中国: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推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分)
36.(10分)【答案】
(1)原则:从当时具体的历史出发,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评价)(2分)
(2)观点: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分)
总评价:该观点没有从当时苏联的实际出发,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

(1分)
史实论证:1、该观点忽视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的背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

(2分)2、忽视了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渡过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找到符合苏联国情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2分)3、改观点没有看到新经济政策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的
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