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挠羊赛”文化表现形态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挠羊赛”文化表现形态探析
高锦锋;田文波
【摘要】受地域文化、民俗民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摔跤文化.忻州“挠羊赛”作为一种山西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文章从文化形态学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民俗文化、赛事文化、传承教育文化、表演文化、精神文化五个维度对忻州“挠羊赛”的文化表现形态进行解构,以期为忻州“挠羊赛”的传承与发扬提供裨益.
【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19(034)003
【总页数】2页(P72-73)
【关键词】“挠羊赛”;文化;表现形态;发展
【作者】高锦锋;田文波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4
1 前言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
[1]文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既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存在,更有其外在文化表
现形态的客观存在。
文化表现形态常随时间而沉淀,是物质与精神文化表现范式的高度凝结。
“挠羊赛”是山西忻州地区盛行的一种以羊为奖品,伴随古庙会盛行形成的独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摔跤文化活动。
“挠羊赛”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态是一种军事形态演变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多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表现。
从文化学视角看,挠羊赛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态其民俗文化、赛事文化、传承教育文化、表演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表现形态基本涵盖了“挠羊赛”的社会表现样态。
本文从上述五个维度对“挠羊赛”的文化表现形态进行解构,旨在为忻州“挠羊赛”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2 “挠羊赛”的民俗文化表现形态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民间社会所接受的集体文化事项[2]。
“挠羊赛”起源于战争,兴盛于庙会,是在庙会中逐
渐形成民间体育文化活动。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挠羊赛”代表性传承人——崔富海讲述,“挠羊赛”流行于乡镇的各个角落,每次有庙会唱戏就会举办“挠羊赛”。
《山西通志·体育志》记载,忻州“挠羊赛”可上溯到北宋年间宋太
宗委派杨业据守代州时期[3]。
《忻州地区志》曰:“双堡村,王增寿,好外力,
善角抵,人莫能敌。
”[4]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有许多有名的挠羊汉活跃在“挠羊赛”赛场上,有戏台的地方,必定有“挠羊赛”。
“赶会不摔跤,瞧的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乡都来瞧。
”庙会的盛行托举了挠羊赛的发展。
庙会为喜迎丰收、欢度佳节、求雨祈福而举办,“挠羊赛”也因此成为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表现形态,展现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成为独具地方气息的民俗文化表现形态。
3 “挠羊赛”的赛事文化表现形态
“挠羊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赛事文化形态。
专门出资举办“挠羊赛”的单位或个人,当地人称之为“社家”。
“社家”准备“挠羊赛”的奖品,
有了奖品才招引来参与者,包括组织者、竞赛者、观众。
传统“挠羊赛”对于赛制有明确的规定,为保证赛场正常有序进行,危险动作和不必要的比赛动作是被禁止的,例如:不得抠挠对手,不得拉拽头发等。
参赛次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到有参赛者连赢6场,最终的胜者——“挠羊汉”才得以诞生。
传统“挠羊赛”大
多是庙会将要结束时举办,有时到次日凌晨也未决出胜负,常常引得观众举火把围观。
若社家提供的奖品丰厚,周边十里八乡的人群都会结伴而来,自成团体争夺奖品。
1984年,忻县体委举办的“跤王杯”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办的首届“挠羊赛”,在场地、设施、奖品、文化推广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保、消防、医疗、媒体等部门也参与其中,为“挠羊赛”安全有序进行和后续文化宣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为促使“挠羊赛”多元化发展,不少商业组织也开始在政府引导下组织赛事,为“挠羊赛”的发展加油助力。
“挠羊赛”的赛事文化表现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挠羊赛”列为全国摔跤比赛项目。
[5]专业的比赛场地,专业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后勤保障人员等,为新时代下“挠羊赛”的赛事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挠羊赛”的传承文化表现形态
教育是传承与发扬“挠羊赛”技术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文化得以繁衍的根本所在。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挠羊赛”的传承仍保留着相对固定的范畴,其中典型代表是忻州的“摔跤四大世家”:忻府区南高村崔家、定襄县朱家、原平刘家、忻州赵家。
其中崔家被忻州市政府授予“摔跤世家”。
崔家6代人中共涌现出20
余位挠羊高手。
崔家传承的“挠羊赛”技术主要以抱腿为主,其代表性传承人崔富海对“挠羊赛”的技术传承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说:“抱腿并不一定是一股脑的死板教条,要活学活用,学会借力,借助对手的比赛意图和对抗过程中的所有反应,做出自己有效的处理手段。
”此外,近年来学校也成为“挠羊赛”的传播与发展的新亮点,忻州市体校、忻州市各摔跤俱乐部已成为传承“挠羊赛”技术的重要场所。
总体来看,“挠羊赛”的家族传承仍是主流,这种文化教育形态为“挠羊赛”的传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而学校教育能使更多人了解挠羊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承形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挠羊赛”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同样使“挠羊赛”教育传承过程中体现出多元性、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特点。
5 “挠羊赛”的表演文化表现形态
表演形式是有艺术家完成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种类,泛指必须通过表演完成的艺术形式。
“挠羊赛”流传至今,因其具有的特殊艺术文化气息而被当地人所传颂。
“挠羊赛”的艺术表演性首先来源于忻州地域文化特点,即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变与古庙会的形成。
其次是独具特色的挠羊技术,古庙会和多民族交流活动汇聚了大量挠羊汉。
其技术展示又吸引了观众去观看。
现下“挠羊赛”备受政府重视,其表演也迈向正式的舞台。
由于有专业运动员的参加,其表演性显得更为专业,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这一切与挠羊技术的专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无论是专业的“挠羊赛”,还是传统的“挠羊赛”皆是以比赛形式出现,具有观赏性和表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挠羊技术的不断锤炼,“挠羊赛”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6 “挠羊赛”的精神文化表现形态
“挠羊赛”作为一种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场上的拼搏既体现了参赛者的智慧,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
根据“挠羊赛”传承人崔富海讲述,传统“挠羊赛”的参赛者常以“村”“河”“地界”为区分,组成团体参赛,以个体为单位出现在赛场上的较为少见。
近年来,政府或企业举办的专业性“挠羊赛”赛事同样也有专业的团队划分。
由此可见,“挠羊赛”自古都是一种团队竞争活动。
故此,“挠羊赛”体现的是一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奉献小我、成就团队的合作精神。
此外,“挠羊赛”常以摔跤为基本手段,连摔6人才能取得奖品。
若双方
久未分出胜负还可以通过“顶牛”“跌锛子”的方式比赛。
可见,“挠羊赛”对彰
显忻州人民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挠羊精神既是竞技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优秀精神文明传统传扬的体现。
“挠羊赛”场是斗勇的赛场,也是斗智的舞台,智慧的运用也是竞技取胜的关键所在,赛场上不断摸索对手的意图,攻防兼具,赛后思索探讨成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也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由此,“挠羊赛”也体现出当地民众不断学习、开拓求新、进取务实的精神表达。
“挠羊赛”精神文化的体现不仅表现在赛场上,同时也植根于忻州人民对“挠羊赛”的热衷与追求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彰显着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黎德扬.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文化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纲要[J].汉江论坛,2013(4).
[2] 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79.
[3] 忻州地区编撰委员会.忻州地区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 山西地方志研究院.山西通志·体育志:第四十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 李玮,毛明春.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建构功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