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_造乡运动_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_以山西省为例_王兴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 o l .37
2011年第1期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S p o r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o .1.2011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太原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者简介:王兴一(1977—),男,汉族,山东临朐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20
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
———以山西省为例
王兴一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日本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广泛开展了以弘扬乡土文化和公共艺术为特征的“造乡运动”。
借鉴其理论和应用,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山西为例提出“造乡”策略,传承与开发该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开展。
关键词:日本造乡运动;民俗体育;传承;开发
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1)01-0006-05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 J a p a n e s e "V i l l a g e -Ma k i n g C a m p a i g n "o n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F o l kS p o r t s
———T a k i n g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s a n E x a m p l e
W a n g X i n g -y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 030024)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m i d d l e 20t h
c e n t u r y ,J a p a n e s e h a s b e e n c a r r y i n g o u t t h e "v i l l a g e -m a k i n g c a m p a i g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 t h e l o c a l c u l t u r e a n d p u b l i c a r t a m i d t h e q u i c k e n i n
g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i r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v i l l a g e s .W i t h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t a k e n a s a n e x a m p l e ,t h i s p a p e r e m p l o y s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a n d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t o p r o p o s e t h e "v i l l a g e -m a k i n g "s t r a t e g y t o i n h e r i t a n dd e v e l o p S h a a n x i f o l k s p o r t s e -v e n t s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e wc o u n t r y s i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n a t i o n a l f i t n e s s c a m p a i g n . K e y w o r d s :J a p a n e s e v i l l a g e -m a k i n g c a m p a i g n ,f o l k s p o r t s ,i n h e r i t a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L
C n u m b e r :G 80-05
D o c u m e n t c o d e :A A r t i c l e I D :1001-9154(2011)01-0006-05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文
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中国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正退去、消失。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近邻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在日本广泛、持续开展了以一系列地方民俗文
化、传统工艺、乡土景观等为资源依托的“造乡运动”,其中的不少做法和经验对我们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 何谓日本“造乡运动”
1.1 “造乡运动”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改革图强,迅速在战后废墟上建设起了现代工业,创造了日本式的“经济奇迹”,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迅速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迅猛增长使日本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加快,在1955年-1971年的16年间,工业和其他非农业的就业人口增加了1830多万人,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
第1期王兴一: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2011年
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1]。
由于大量乡镇人口涌入城市,城乡人口比例和城乡分布严重失衡,城乡发展失调,乡土文化和民间文化日趋走向没落。
为了拯救、发展民间文化,20世纪60-90年代,日本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不景气的地区,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造乡运动”。
通过挖掘、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美化城镇、乡村景观,提升乡镇居民生活品质。
“造乡运动”注重维护、保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民间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使日本的乡土艺术在后工业时代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发展,缓释、克服了城市化给乡镇社会带来的必然冲击,保留了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温润、感性、舒爽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2]。
1.2 日本“造乡运动”的主要形式
在日本的“造乡运动”中,由平松守彦于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很有影响力。
所谓“一村一品”,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拳头产品。
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3]。
如“造乡运动”领军人物千叶大学宫崎清教授在大沼郡三岛町农家发动的“生活工艺运动”。
三岛町的居民有一个传统,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手工的技艺和特殊偏好。
在宫崎清教授倡导下,乡民积极恢复手工技艺,进行陶艺、编织、木工等技能的演示、制作,并在三岛町设立生活工艺馆,吸引游人参观游玩,游人只要缴纳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工艺制作带来的乐趣,购买工艺纪念品,使当地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我国也首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引入了“一村一品”理念,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收效较好,进而一些乡土手工艺、民俗活动也自主开发“一村一品”。
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农博会上推出“一村一品”农副产品同时,也推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民俗活动和产品。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深入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也得到了挖掘和保护,文化“造乡”的趋势正逐步形成。
2 山西民俗体育的现状
山西自古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冲突之地,有着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乡野风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
山西省体育、文化、旅游部门可以通过有本地特色的“造乡运动”,来保护和开发本土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使民俗体育文化重焕光彩,还可以旅游创收,并带动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促进本地区新农村建设。
2.1 民俗体育的概念
界定民俗体育之前,先引入民俗的概念。
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给出如下定义: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有较相对稳定形式的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动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4]。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5]。
余万予认为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6]。
由此可见,民俗体育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在其居住地慢慢形成,共同创造、延续下来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体育文化形态,其项目涵盖了以身体活动为形式的健身、娱乐、竞技、表演等体育活动和文化形态。
2.2 山西民俗体育的现状分析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活动。
三晋大地各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很多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影响力,被列为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表1,列出三晋地区与民俗体育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表1 三晋地区进入“非遗”名录的相关民俗体育项目
申报地区项目类型
与体育活动
相关的民俗项目
晋南临汾市民间音乐晋南威风锣鼓运城市新绛县民间鼓乐绛州鼓乐
临汾市襄汾县民间舞蹈天塔狮舞
临汾市冀城县民间舞蹈冀城花鼓
运城市稷山县民间舞蹈稷山高台花鼓
运城市万荣县民间舞蹈背铁棍
运城市芮城县民俗背冰
临汾市襄汾县民俗尉城跑鼓车
运城市稷山县民间舞蹈走兽高跷
晋中太原市杏花岭区传统舞蹈西华门舞狮
太原市清徐县民俗表演二鬼摔跤
第37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
续表1
太原市尖草坪区传统体育竞技拔花花
太原市民间表演风火流星
晋中市榆社县民间舞蹈榆社霸王鞭
晋中市祁县民间舞蹈祁太秧歌
晋中市杂技与竞技心(形)意拳
孝义市民间舞蹈孝义秧歌
太原市民间舞蹈太原秧歌
晋北忻州市原平县民间舞蹈原平风秧歌
忻州市杂技与竞技挠羊赛
朔州市民间舞蹈踢鼓秧歌
大同市广灵县民间舞蹈广灵秧歌
朔州市民间表演抬阁
朔州市朔城区民间表演扑蝶挠阁
忻州市代县民间表演中庄舞
大同市阳城县民间舞蹈峨口秧歌
从表1中可看出,三晋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各有主题,晋南地区以鼓文化为主题,晋中地区以社火表演和形意拳为主题,晋北地区以民间表演和挠羊赛为主题。
其中秧歌、锣鼓、拳术等项目健身价值较高,也有一定群众基础,利于在农村中开展,有益于新农村建设。
目前,仍有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在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民俗体育的种类和项目都在不断丰富完善中。
山西地处太行、吕梁山脉之间,地势险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在一些偏远地区,文化交流受阻,民俗活动的原生态保留相对较好。
但山西人口较少,山峦阻隔,村庄分布依山而落,所以民俗体育项目分布零散,距离较远,尚未很好开发利用。
大部分民俗体育项目没有市场需求,大众对其失去兴趣而不愿积极参与,更是无人主动传承。
而这里的村民为生活所迫,外出弃农务工,淡漠了对民俗工艺和民俗活动的关注,一些民间老艺人年老体衰或去世,许多独门绝技因无继承人而销声匿迹。
总体来看,山西民俗体育的资源丰富,却保护和开发不力,面临困境。
3 山西民俗体育传承和开发的构想
日本现代“造乡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振兴当地文化和经济,但本质上是在保护民俗文化和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日本现代“造乡运动”的思想理念,以及宫崎清教授发动的“生活工艺运动”的经验来保护山西民俗体育,使民俗体育得到传承,在新时代找到持续发展的方向,并为山西省农村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帮助。
3.1 山西民俗体育的“造乡战略”
3.1.1 民俗体育“造乡”服务于区域文化发展规划
民俗体育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表现,既是该地百姓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该地精神风貌、生活习性的写照,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可以管窥该地的文化风韵。
因此民俗体育发展战略应服务于本区域文化发展的规划,服务于区域整体风格,服务于大局。
只有符合规划,才能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才能获得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也才能在区域文化版图中谋求稳定席位。
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可开发文化资源,从2000年起已结合旅游、文艺、新闻出版等产业,推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打出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等三大品牌,2010年又出台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2015年)》[7],计划打造山西省八大文化品牌。
因此,民俗体育“造乡”时要参考规划的主题,有目的,有方向的“造乡”,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人文内涵、服装道具等都有所甄选。
从以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和规划纲要来看,民俗体育可以在“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五个文化品牌的打造中做出精彩文章。
晋南威风锣鼓、尉城跑鼓车、走兽高跷、绛州鼓乐是山西黄河高地的民俗活动,形式粗犷豪放,带有一定竞技性,可列入“黄河之魂”品牌;挠羊赛、原平风秧歌是忻州五台山附近的民俗竞技与表演活动,常在庙会、佛事活动中展示,可列入“佛教圣地”品牌;拔花花、风火流星、榆社霸王鞭、祁太秧歌、心(形)意拳、太原秧歌是晋中地区各乡村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社火项目,受到晋商巨贾的影响,可列入“晋商家园”品牌;广灵秧歌、峨口秧歌是大同、朔州等晋北地区独具边塞特色的娱乐形式,可列入“边塞风情”品牌;稷山高台花鼓、背铁棍、背冰彰显晋南地区民风彪悍、勇武的气魄,可列入“关公故里”品牌。
背靠大树好乘凉,民俗体育发展要把握方向,做出战略规划,力争将自己纳入文化发展规划中。
3.1.2 民俗体育“造乡”不可囿于乡镇
民俗体育“造乡”虽然要保护民俗活动的发生地,保留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形式等要素,但“造乡”也不能把优秀的民俗文化捆绑在个别乡村,局限于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造成“独脉”相承,树立壁垒,而不让其他地区接触或传习。
优秀民俗文化是民族才智的成果,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为了保护文化遗
第1期王兴一: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2011年
产,国家制订了相关保护政策,指定民俗传承人,设定了民俗示范村,但并不是说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了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是不可外传或不可侵犯的秘密。
民俗体育“造乡”的战略要立足本乡,放眼区县。
“造乡”在个别民俗示范村落传承不息的同时,绝不可囿于一村一户,不能局限于乡镇。
要走出去,与其他文化形式、项目联合起来,拓展鲜活的生存空间,不可成为“博物馆中的死物”,只是被动的接受观瞻。
3.2 山西民俗体育的“造乡途径”
民俗体育“造乡”可采用挖掘整理、保护、创新的途径。
“造乡”尽量还原和保持某地区、历史背景下民众技艺的形式、内容与文化,并进行创新,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服务。
3.2.1 挖掘整理
要保护开发山西民俗体育资源,首先要对山西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
做好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对全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寻访。
以山西农村地区为重点,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民俗体育项目,指定传承人,采取措施设立民俗体育文化村。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现存民俗活动和历史文献记载资料搜集,并分类整理,投入人力、物力策划出版相关文化制品。
一种民俗文化一旦得到挖掘、发现,建立相关的档案,确定传承人,确立示范地区,该项目就得到了基本的认定。
3.2.2 保护
民俗文化具有动态特征,蕴含在人的行为和事件的过程之中。
因此,保存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简单地收藏民俗文物,记录民俗活动内容、场景、人员和形式,还要制定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项目传承人,要保障有传人。
政府应给予民俗体育传承人一定合法地位,出薪供养传承人,鼓励长期开办类似“传习馆”一样的培训班,招收学徒,鼓励青少年主动继承。
3.2.3 创新
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挖掘、传承,同时要开发创新。
保护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它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但保护只是“输血”,靠政府的资金和扶助,只能维持民俗体育活动的存在和部分恢复。
要想长久发展,民俗体育要能“造血”,要开发创收,适度创新。
民俗体育文化在“造乡”的同时,可以利用所保护的民俗体育项目和人文生态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在旅游中受益,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这就能很好地解决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民俗体育通过保护、创新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回归体育本质,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全民健身。
正如杭间在《手艺的思想》一书中所说的,民间艺术首先是生活的。
3.3 山西民俗体育的“造乡策略”
晋中地区的太原、祁县、晋中、平遥、太谷几地是晋商的发家之地,至今留有全国知名的晋商大院、晋祠、古城等文物,该地区是山西旅游创收最高的地区,属于山西省八大文化品牌之“晋商家园”。
笔者以该地区为案例,分析其民俗体育的“造乡”策略,提出晋商主题的造乡方案。
3.3.1 选择项目,整合资源
晋中地区的民俗活动如形意拳、拔花花、风火流星、傅山保健养生文化、霸王鞭等民俗体育项目都与晋商文化有关联,在这些项目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晋商文化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该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造乡”可在“晋商家园”品牌上做文章。
该地区“造乡”策略可选择与晋商文化有渊源的民俗体育项目为开发重点,挖掘其与晋商之间的文化内涵,将民俗体育项目与现有旅游资源和文物遗迹进行整合,凝练统一的主题,提升民俗体育发展的竞争力。
如可在晋商家园的代表性建筑附近,为民俗体育开辟一番领地,在为国人所熟知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等晋商大院内,设置民俗展示表演区。
通过民俗体育的展示,来解读晋商“重义、诚信、重商不唯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克勤克俭,互利多赢”等精神内涵[7],整合晋商的建筑、精神、风俗、风貌等元素,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2 品牌塑造,集群效应
品牌是多层次、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是产品的价值、文化和个性的深度层次的实质体现[8]。
晋商文化品牌的内涵和个性形象,已渗入大众心智之中,民俗体育可借势晋商文化,依靠其优良形象和有渗透力的传播,可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起知名度。
民俗体育活动可作为晋商品牌的附属子品牌,可根据地域远近和文化渊源,与这些成熟品牌整合,建立联系,提出民俗体育“造乡”的集群策略(见表2)。
太原的晋祠、刘家大院品牌与拔花花、风火流星等项目集群整合,榆次的常家庄园品牌与形意拳、霸王鞭项目集群整合,祁县乔家大院品牌与祁太秧歌项目集群整合。
民俗体育项目与成熟品牌形成集群,发挥规模效应,优势互补,规避劣势,进而民俗体育可获得普遍认知和认可,在满足大众旅游文化不同类型需求的同时,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
第37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表2 晋中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品牌集群策略
品牌地区民俗体育项目
晋祠、刘家大院太原
拔花花、太原秧歌、风火流星、
二鬼摔跤、西华门舞狮
常家庄园榆次霸王鞭、形意拳
乔家大院祁县祁太秧歌
3.3.3 文化造乡,宣传造势
民俗体育“造乡”要进行文化“造乡”,可挖掘民俗体育与晋中地区晋商文化的内在联系,集中体现清中、晚期晋商鼎盛时期民俗体育的历史风貌,展现民俗体育的魅力。
对民俗体育“造乡”的宣传,要在宣传口号、宣传方式、宣传主题等方面进行谋划,借助每年举办的各类晋商文化节,在视觉、听觉、味觉、体验、意识方面进行包装和营销推广。
民俗体育“造乡”策略配合晋商文化品牌中的理念文化、典故文化、节假文化、服装文化、影视文化等营销方式,进行宣传造势,为促进旅游业和地域经济发展及文化和谐,提供平台和帮助。
3.3.4 立足新农村,促全民健身
民俗体育发展离不开哺育它的乡村、乡民、乡风,也不能失去其健身健心的基本功能,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民俗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发挥促进生产、富裕生活、健身强体、文化塑造、村容规划等作用。
在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过程中,晋中地区可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能做好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倡导本地优秀精神和文化;能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生态、人文绿色旅游,实现区域经济富裕;能改善基础设施,普及体育项目,推动晋中地区全民健身。
晋中地区民俗体育的新时代发展应适应新的要求,在传承与开发中要移风易俗,摒弃其不健康的封建思想和形式,如晋商文化中的门第、族系等观念,如民俗体育项目—社火、飞火流星、拔花花等的危险性和身体破坏;民俗表演中的低俗语言和动作等。
4 结语
“造乡运动”作为民俗保护开发的形式,值得我国借鉴。
“造乡”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民俗体育文化,还可以使当地居民在文化、旅游开发、农村建设和全面健身中受益。
山西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
以日本“造乡运动”中的理念来传承和发展山西民俗体育项目,可将民俗体育与文化品牌规划相结合,发挥集群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民俗体育品牌。
山西民俗体育不仅“造乡”,也要造品牌,造宣传,造财富,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整体规划,服务于区域的文化、旅游、城乡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不可各自为战,不可局限于乡镇。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立足本土,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努力保护、发展我国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
参 考 文 献
[1]金善明.现代日本经济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549.
[2][日]福武直.日本社会结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3][日]平松守彦.一村一品运动(中译本)[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11.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3:6.
[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8.
[6]余万予,付秋根.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42.
[7]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E B/O L].太原:山西人民政府网,2009.
[8]菲·科特勒.(美)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