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分析孟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孟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
2.学习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孟子关于“义”和“利”的论述。
2.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名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孟子》。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分析孟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课堂讨论
1.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提问:孟子是如何论证“义”和“利”的关系的?
二、课堂讲解
1.讲解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设喻、类比等。
三、课堂讨论
1.让学生结合文本,探讨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
2.强调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提问:孟子是如何看待“生”和“义”的关系的?
二、课堂讲解
1.讲解孟子关于“生”和“义”的论述,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观点。
2.分析孟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三、课堂讨论
1.让学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对孟子“生义观”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2.课外阅读《孟子》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孟子的其他观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孟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以及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旨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二、课堂讲解
1.孟子语言特色讲解:
教师展示:“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
学生思考:大家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手法。
2.孟子论证方法讲解:
教师展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学生讨论:孟子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
学生回答:他用了类比,把鱼和熊掌做比较。
三、课堂讨论
1.学生讨论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
学生A:我觉得孟子用的类比方法很有趣,把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例子讲清楚了。
学生B:对,而且他的排比句读起来很顺口,感觉很有力量。
四、课后作业讨论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课后写关于孟子“义利观”的短文,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C:要注意用孟子文章里的论证方法,比如类比和排比。
教师提示:很好,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义’和‘利’的。
第三课时
二、课堂讲解
1.孟子关于“生”和“义”的论述:
教师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学生提问: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教师解答:这里孟子认为生命和义都是人所追求的,但有时候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这时候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三、课堂讨论
1.学生讨论孟子“生义观”:
学生D:我觉得孟子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很伟大。
学生E:对,他让我们知道有时候为了维护正义,我们可能需要做出很大的牺牲。
这样的教学过程和重点难点的设计,通过对话和讨论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讲解深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在讲解文言文时,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以免学生感到困惑。
3.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向或不太自信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4.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6.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以保持学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7.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