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中学2023-2024学年下期学月教学质量评估八年级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时间:120分钟
A卷(共100分)
第Ⅰ卷(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辈(háng)亢奋(kàng)蛮横(héng)戛然而止(jiá)
B. 撺掇(cuān)幽悄(qiǎo)眼眶(kuāng)斡旋(wò)
C. 归省(xǐng)凫水(fú)糜子(méi)蓦然(mò)
D. 晦暗(huì)羁绊(jī)欺侮(wǔ)闭塞(sā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怠慢皎洁不知所措挑拔离间
B. 磅礴辐射褪色叹为观止
C. 严峻静穆大彻大悟人情事故
D. 脑畔缈远马前卒袖手旁观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将军俑、铠甲武士、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

我原以为,这些兵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

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活色生香,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

A. 聚精会神
B. 秩序井然
C. 千篇一律
D. 活色生香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项是()

A. 据统计,瘦西湖景区昨日半天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左右。

B.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道,如果美方公布新增1000亿征税产品清单,中方将毫不犹豫、立刻进行加大反击。

5.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B. “学习就怕‘认真’二字。

”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C.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勇敢拼搏的勇士?
D.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 ③①⑤②④
B. ③⑤①②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①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屋舍俨然
B. 不可久居佛印居右
C. 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D. 村中闻有此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B. 全石以为底中轩敞者为舱
C. 鸡犬相闻其两膝相比者
D. 潭西南而望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 选文中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1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

(《诗经·周南·关雎》)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5)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

(《式微》)
(6)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子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跩”两千年
①许多本地人自小看着“芦山花灯”长大。

那时,并不觉得芦山花灯的神奇之处,偶尔也跟着哼几句:“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绣花花……”后来才知道芦山花灯有一个很大的名头,说是“中国戏曲活化石”。

②芦山花灯源于何时,早已无从得知。

芦山庆坛是一个祈福纳吉、酬神还愿的傩戏剧种,相传庆坛为祭祀三国时蜀将姜维而起,从宋代起开始盛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庆坛是一种坛法事与演剧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后与芦山花灯混合表演,俗称“一则灯一则坛”。

③看芦山花灯表演,观众无不被“花鼻子”(丑角)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惊。

他不但反穿皮袄,而且还斜挎半边膀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的是藏族同胞的穿着。

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竟然有三种民族风情,这就不得不引起人的遐思,融合了如此多民族元素的芦山花灯,是否有着更久远的渊源与传承?
④芦山花灯自然属里山多坡多,交通极为不便,打着灯笼、火把走很远的山路赶来看“跩”花灯。

于是,台上台下“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⑤芦山花灯一“跩”就是2000年。

时至今日,芦山花灯在保留了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

令人高兴的是,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打破了传统花灯演员只能是男性的限制,让“幺妹子”变
成了真正的幺妹子,男女老少皆宜;从芦山花灯的基本舞步中提炼而成“集体跩花灯”,更是把古老的艺术变成了大众艺术。

“集体跩花灯”看上去步履轻盈、姿态优美,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曲调,群众的可参与性相当强,类似于藏家锅庄,既是文化活动,也是健身活动,易于向大众推广普及。

(摘自《天府广记》,有删改)乙
强化制度保障发展戏曲文化
①中国人对戏曲的认知,往往是从幼年开始,大多与受上代人的影响有关。

传统生活中的广场、庙会、节庆,现代生活中的剧场、电视、娱乐,都成为戏曲驻足心灵的起点,犹如一粒种子的开枝散叶、生花结果,伴随着人的成长与老去,最终戏曲成了生活不能缺少的内容,成了中国人的生活趣味、审美形式,也成了中国人的生命礼仪、集体记忆。

②然而,文艺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流失。

在当代新观念、新审美、新娱乐的映照下,传统戏曲面临着生存困境与文化误解。

③不可否认的是,新一代青年人对传统戏曲缺乏足够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文化教育中戏曲文化教育的缺失,来自他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

这种基于生活转型而出现的艺术认知落差,让偏见与误解相沿已久,直接造成了文化传承中对戏曲的不自信。

戏曲职业队伍的不稳定,特别是戏曲人才难以为继;戏曲受众群体的边缘化,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渐行渐远,都成为戏曲发展不断趋于颓势的形象说明。

④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我国戏曲传承发展逐渐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戏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对戏曲文化各领域的扶持与提升,共同推进戏曲文化空间的整体营造,显示出当代中国社会对于建设新型戏曲文化生态的积极努力。

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修复与重建,既回应了变化中的时代审美对于戏曲艺术的新诉求,也回应了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新要求。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2. 甲文侧重说明,乙文侧重议论,两篇文章的首段和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3. 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代人新观念、新审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应该如何解决?请结合两文内容,提出你的建议。

14. 如果要将两篇文章放入同一个图书栏目中,它们适合被放入下面哪一个栏目?请你做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非遗历史
B.非遗传承
五、作文(60分)
15.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的生活: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反省自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6. 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暗寓时间的推移,后六句写访求伊人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7. 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蒜叟①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叟:年老的男人。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叟能如是乎
(这样)B. 老人自缚于树
(从)C.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的)D.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 (特意)
19.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20. 文中塑造了卖蒜叟形象,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21. 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 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

朱自清也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C. 朱自清传统文化研究,不止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D. 《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学术散文集。

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22.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的的的
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

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节选自《“四书”第七》)(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
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2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是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B. 第⑨段中描写母亲“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母蟹的决定非常艰难;描写母亲“闭起双眼”,是因为母亲不忍捉走母蟹,但为了孩子不得不硬着心肠这样做。

C.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以“母亲”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之让人动容。

D. 对第⑨段中“放下母蟹的那一刻,她潸然泪下!”的理解是:母亲放走母蟹,不能满足“我”想吃螃蟹的迫切愿望,母亲觉得对不住“我”,心里不好受;但母亲又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有心成全那只母蟹对小蟹的呵护,心里又很坦然。

24. 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母亲翻找螃蟹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______
25. 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26.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7. 成都将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

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将在东安湖体育中心举行。

请根据下图内容归纳其相应设计特点。

(每点不超过6个字)
(2)下面是对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的介绍,请根据短文补写空缺处内容,注意语意连贯。

《哪吒蓉宝奇遇记》呈现的是怎样一场“奇遇”呢?初次相遇,蓉宝就以武会友,与哪吒展开较量。

双方你追我赶时,_______,尽显运动之美;腾挪转移间,皆为蜀地“草树云山如锦绣”之景,大展自然之美;敲锣打鼓中,川剧变脸、三大炮两大“非遗”轮番登场,_________哪吒与蓉宝正如赛场上的双方,________,又是共同追求卓越、最终共同成长的朋友。

该片借用两个喜闻乐见的IP,用温暖的故事,诠释了人类__________的主题。

(3)今年3月5日,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正式开启“伙伴计划”接力行动。

请你为之拟写一段招募大运会
志愿者的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6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