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 王建昕 帅石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汽车发动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对于理解汽车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本文将通过一系列习题来探讨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习题一:什么是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列举常见的工作循环类型。

答案: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是指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活塞在气缸内完成的一系列往复运动。

常见的工作循环类型包括四冲程循环(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循环(两冲程发动机)。

习题二: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简要描述每个冲程的作用。

答案: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爆燃冲程和排气冲程。

进气冲程是活塞从上死点向下运动,气门打开,进气门打开,汽油和空气混合物进入气缸;压缩冲程是活塞向上运动,气门关闭,混合物被压缩;爆燃冲程是混合物被点火燃烧,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是活塞向上运动,气门打开,废气排出气缸。

习题三:请简要说明汽车发动机的点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答案:汽车发动机的点火系统通过产生高压电流来点燃混合物。

点火系统包括点火线圈、点火开关、分电器和火花塞。

当点火开关打开时,点火线圈产生高压电流,经过分电器分配到各个火花塞。

当活塞达到爆燃冲程时,点火线圈产生高压电流,通过火花塞的电极产生火花,点燃混合物。

习题四:什么是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是指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发动机的系统。

它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废气,保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消声器和尾气净化器。

废气经过排气管排出,消声器起到减少噪音的作用,尾气净化器则对废气进行净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习题五:请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答案:汽车发动机的润滑系统通过提供润滑油来减少发动机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机油通道。

机油泵将机油从油底壳抽吸起来,通过机油滤清器过滤后,沿着机油通道进入发动机各个零部件,形成润滑膜,减少零部件之间的摩擦。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以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循环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经济性和循环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各种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简化:l)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常数相同。

2)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定压向工质加热。

工质放热为定容放热。

2. 在p-V图上表示出三种理论循环,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答:图中,a-c为绝热压缩,c-z为等容或等压加热,z-b为绝热膨胀,b-a为等容放热。

习惯上的处理方式为,汽油机混合气燃烧迅速,近似为定容加热循环;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由于受燃烧最高压力的限制,大部分燃料在上止点以后燃烧,燃烧时气缸压力变化不显著,所以近似为定压加热循环;高速柴油机介于两者之间,其燃烧过程视为定容、定压加热的组合,近似为混合加热循环。

3. 试分析影响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的主要因素。

答:循环热效率:1. 压缩比εc 、2. 等熵指数k3、压力升高比λp4、初始膨胀比ρ0。

循环平均压力:pt随进气终点压力pde、压缩比εc、压力升高比λp、初始膨胀比ρ0、等熵指数k和循环热效率的增加而增加;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如果循环加热量Q1不变,增加ρ0即减少λp,定压加热部分增加,而定容加热部分 下降,因而pt也降低。

减少,t4. 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并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

答: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2章 课后习题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2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叙述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答:四行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410°~480°曲轴转角。

一般将换气过程分作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叠开四个阶段。

2. 为何进、排气门要提前打开和迟闭,对换气过程有何影响?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是活塞在下至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

3. 什么是气门叠开现象?气门叠开角的大小对换气过程有何影响?答:由于排气门的迟后关闭和进气门的提前开启,存在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此时,进气管、气缸、排气管互相连通,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进、排气管压力波,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量,降低高温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

在增压发动机中,因其进气压力高,可以有较大的气门叠开角。

在非增压发动机中,叠开角一般为20°~80°曲轴转角,增压柴油机可达80°~160°曲轴转角。

4. 什么是充气效率?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有哪些?答:充气效率(亦称充量系数)是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量的比值。

提高措施: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气缸内进气终了压力;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减小缸内残余废气系数;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系统中对新鲜充量的加热,降低进气终了温度;4)合理选择配气相位;5)充分利用进气管内的动力效应。

5. 充气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发动机哪些方面性能的好坏?并解释为什么。

答:充气效率值高,代表每循环进入一定气缸容积的新鲜工质量多,则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可增加,动力性能好。

6. 如何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有效提高发动机高转速时的充量系数?答:发动机换气过程中,进气气流在一定长度的管道内流动时,具有相当的惯性和可压缩性,且进气过程是间断性和周期性进行的,根据流体力学的规律,气流在进气管内势必会引起一定的动力现象,这种动力现象称为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解析王建昕帅石金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解析王建昕帅石金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1 图1-2示出了自然吸气与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请问:(1)各自的动力过程功、泵气过程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2)各自的理论泵气功、实际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3)各自的净指示功和总指示功又是由图中哪些面积组成?功的正负如何?(4)造成自然吸气与增压发动机示功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由图1-2,(1)自然吸气: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W3,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 W2+W3,负功增压: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brab W t=W2,正功(2)自然吸气:理论泵气功=0实际泵气功=W2+W3,负功泵气损失功W2+W3负功增压:理论泵气功=p k和p b间的矩形面积,正功实际泵气功=W2,正功泵气损失功=阴影面积,负功(3)自然吸气:总指示功=W1+W3,正功净指示功=(W1+W3)-(W2+W3)=W1-W2,正功增压:总指示功=W1+(p b-p k)*Vs ,正功净指示功=W1+W2,正功(4)差异的原因:增压发动机的进气压力高于排气压力,因此泵气过程功为正。

1-2 增压四冲程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运转时,有可能出现压气机后进气压力p b小于涡轮前排气压力pk的情况,请画出此时发动机一个循环的p-V图,标出上下止点、进排气门开关和着火时刻的位置,以及理论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面积,并判断功的正负。

解:p-V图如下图所示:理论泵气功:绿线包围的矩形面积,负功实际泵气功:进排气线包围的面积,负功泵气损失功:两块面积之差,负功1-3假设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动力过程功W t和压气机后压力p b均相同,请问两者的示功图有何异同?二者的泵气过程功有何差异?为什么?解:涡轮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 k,机械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0;且涡轮增压的实际排气线位于机械增压实际排气线的上方。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

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

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

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

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

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

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

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

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

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

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1 图1-2示出了自然吸气与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请问:(1)各自的动力过程功、泵气过程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2)各自的理论泵气功、实际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3)各自的净指示功和总指示功又是由图中哪些面积组成?功的正负如何?(4)造成自然吸气与增压发动机示功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由图1-2,(1)自然吸气: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W3,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W2+W3,负功增压: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brab W t=W2,正功(2)自然吸气:理论泵气功=0实际泵气功=W2+W3,负功泵气损失功W2+W3负功增压:理论泵气功=p k和p b间的矩形面积,正功实际泵气功=W2,正功泵气损失功=阴影面积,负功(3)自然吸气:总指示功=W1+W3,正功净指示功=(W1+W3)-(W2+W3)=W1-W2,正功增压:总指示功=W1+(p b-p k)*Vs ,正功净指示功=W1+W2,正功(4)差异的原因:增压发动机的进气压力高于排气压力,因此泵气过程功为正。

1-2 增压四冲程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运转时,有可能出现压气机后进气压力p b小于涡轮前排气压力pk的情况,请画出此时发动机一个循环的p-V图,标出上下止点、进排气门开关和着火时刻的位置,以及理论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面积,并判断功的正负。

解:p-V图如下图所示:理论泵气功:绿线包围的矩形面积,负功实际泵气功:进排气线包围的面积,负功泵气损失功:两块面积之差,负功1-3假设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动力过程功W t和压气机后压力p b均相同,请问两者的示功图有何异同?二者的泵气过程功有何差异?为什么?解:涡轮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 k,机械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0;且涡轮增压的实际排气线位于机械增压实际排气线的上方。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王建昕帅石金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王建昕帅石金清华大学出版社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王建昕帅石金清华大学出版社《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1图1-2示出了自然吸气与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请问:(1)各自的动力过程功、泵气过程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2)各自的理论泵气功、实际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3)各自的净指示功和总指示功又是由图中哪些面积组成?功的正负如何?(4)造成自然吸气与增压发动机示功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由图1-2,(1)自然吸气: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t=W1+W3,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W2+W3,负功增压: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t=W1,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brabWt=W2,正功(2)自然吸气:理论泵气功=0实际泵气功=W2+W3,负功泵气损失功W2+W3负功增压:理论泵气功=pk和pb间的矩形面积,正功实际泵气功=W2,正功泵气损失功=阴影面积,负功(3)自然吸气:总指示功=W1+W3,正功净指示功=(W1+W3)-(W2+W3)=W1-W2,正功增压:总指示功=W1+(pb-pk)某V,正功净指示功=W1+W2,正功(4)差异的原因:增压发动机的进气压力高于排气压力,因此泵气过程功为正。

1-2增压四冲程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运转时,有可能出现压气机后进气压力pb小于涡轮前排气压力pk的情况,请画出此时发动机一个循环的p-V图,标出上下止点、进排气门开关和着火时刻的位置,以及理论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面积,并判断功的正负。

解:p-V图如下图所示:理论泵气功:绿线包围的矩形面积,负功实际泵气功:进排气线包围的面积,负功泵气损失功:两块面积之差,负功1-3假设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动力过程功Wt和压气机后压力pb均相同,请问两者的示功图有何异同?二者的泵气过程功有何差异?为什么?解:涡轮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k,机械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0;且涡轮增压的实际排气线位于机械增压实际排气线的上方。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
压电。
控制点火时间,确保火花塞在 最佳时刻点火。
防止点火线圈过热。
点火线圈和火花塞
类型
干式和湿式两种。
作用
将12V的电压变为20,000V以上的电 压,为火花塞提供点火能量。
点火线圈和火花塞
01
02
03
类型
根据热值可分为冷型和热 型。
作用
在高压电的作用下产生电 火花,点燃混合气。
选择
根据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点 火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 火花塞。
启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池
提供启动所需的电能。
启动马达
在蓄电池的电能作用下,带动发动机曲轴转动,使发动机启动。
启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启动继电器:控制启动马达的工作。
在启动时,通过启动马达带动发动机曲轴转动,使发动 机从静止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启动系统的功能
在发动机启动后,自动脱离启动系统,防止蓄电池过度 放电。
缺点
由于需要消耗发动机的动力,机械增压技术会增加油耗 和发动机负担。
涡轮增压技术
优点
涡轮增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发动 机的功率和扭矩,提高发动机性 能。
缺点
涡轮增压技术的响应速度较慢, 且涡轮容易产生迟滞现象。
进气歧管增压技术
优点
进气歧管增压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 ,对发动机动力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缺点
冷却水和机油滤清器
要点一
冷却水滤清器
用于过滤冷却水中的杂质和污垢,保持冷却系统的清洁, 防止堵塞和腐蚀。
要点二
机油滤清器
用于过滤机油中的杂质和颗粒物,保持机油的清洁度,延 长发动机使用寿命。
07
进排气系统和排放控制系统

汽车发动机原理 王建昕、帅石金 第7章 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2

汽车发动机原理 王建昕、帅石金 第7章  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2

2、 深坑形燃烧室
大众捷达柴油机 船用柴油 机活塞
2、 深坑形燃烧室
形状影响(续):
➢ 作为极端例子:泼金斯的挤流口式燃烧室, 初期放热速率明显低于一般直喷式燃烧室。
2、 深坑形燃烧室
四角形燃烧室 (非回转体燃烧室)
➢ 大尺度涡流+局部微 涡流和湍流;
➢ 解决低速涡流太弱而 高速过强的问题
➢ 局部微涡流,可加速
分类: 空间雾化混合、 壁面油膜蒸发混合
1、空间雾化混合
静止或弱旋流场+多孔高压喷油:
“油找气”,如开式燃烧室
强旋流场 + 3~5孔高压喷射:
油气相互运动,如ω燃烧室
小结: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
热混合作用:在涡流作用下, 密度较大的燃油颗粒及空气向外 运动,密度较小的废气向内运动 ,有利于油气混合。
第7章 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
发动机(内燃机)燃烧所追求的目标: 高ηe(ηi) 、高Pme(Pmi)、低污染、低噪声振动
内燃机燃烧的特点:
高速(混合+着火+燃烧=2~10ms) 高温(2000℃ 左右) 高压(柴油机高达100bar 以上) 复杂过程:流动、喷雾、传热、多相流、燃烧化学
7.2 柴油机的燃烧室及其特性
➢ 性能:
空气利用率较高,最小φa =1.3;
随n提高而涡流强度提高,适于高速;
dp/dφ较浅盆形低,燃烧较柔和。
➢ 应用范围:
小缸径( ≤ φ120mm) 高转速柴油机 (中、轻、轿车)
2、 深坑形燃烧室
➢燃室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通过改变dk/D 、 dk/h 、 Vk/Vc 、 S0 、 e1 、 e2 、燃室形状、喷雾贯穿 距离、涡流比等,可改变燃烧特性
➢ 应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3(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3(王建昕)

8.6.3 缸内直喷稀燃
早喷均质模式
混合气控制策略
晚喷分层模式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6.3 缸内直喷稀燃
GDI发动机热效率高的原因
1、近似空气循环,K值大(由1.3变为1.4), η i增大; 2、基本取消了进气节流,泵气损失降低15%; 3、燃油汽化使压缩终点温度降低,爆燃可能性 减小,压缩比可提高(由10→12),be可改善 5%; 4、燃烧放热速率提高,be可改善2-3%,怠速改 善10%; 5、中小负荷时燃烧室周边基本是空气,散热损 失小。
稀燃GDI Φa=0.8~4.0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6.2 非直喷稀燃汽油机 1、均质稀燃
通过提高湍流强度、采用高能 点火、优化燃烧室设计方法,
PFI(化油器)汽油机可以稀燃, 使油耗降低;
稀燃程度有限,在φ a≤1.4稳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6.3 缸内直喷稀燃
1996年: 三菱公司推出世 界上第一款商品GDI发动机, 稀燃界限超过A/F=40,节油 20%~30%。 同年丰田公司、次年日产 公司,也推出了商品化GDI发 动机。 由此,经过几十年的开发, GDI汽油机开始了商品化的 里程。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6.5 稀燃与GDI总结
节能与排放控制的双重要求,导致了汽油机技术的螺旋式 进步。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2(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8章2(王建昕)

8.4 PFI汽油机的燃烧室
(a)浴盆形(Bathtub type)燃烧室
形状像椭圆形浴盆,在双侧或单侧(右图)设置挤气面;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4 PFI汽油机的燃烧室
汽油机的燃烧室设计直接影响充气系数、燃烧放热速率、散热损 失、循环波动以及爆燃等,从而影响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
8.3.4 PFI汽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
混合气形成过程包含喷雾、液 滴的破碎-蒸发、油束碰壁、油膜的 蒸发-剥离-流动,以及混合气的湍 流运动。
以最具代表性的进气门关闭喷射(闭 阀喷射)为例,其混合气形成过程可分为 两个阶段:
进气道中的喷油雾化蒸发
缸内蒸发混合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微观油气混合更均匀 形成足够的湍流强度以加快火焰传播速度 减小壁面淬熄层厚度以降低HC排放 扫除火花塞处的废气 注意:气流运动过强无必要,反而增加流动和散热损失,使着火困难。
(5) 足够的进排气门流通截面
以使提高ηv (提高功率),降低进气阻力(降低油耗)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第8章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
主要内容: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其特点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
汽油机燃烧室及其特性
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与控制技术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式汽油机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汽车发动机原理章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章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简介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发动机则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

发动机将燃油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让汽车可以进行行驶。

本文将向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及其工作原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知识。

发动机的原理汽车发动机是利用燃油在高温高压下的燃烧来产生能量,以驱动车辆运动的一种动力装置。

根据原理的不同,发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燃机和外燃机。

内燃机内燃机是利用火花点燃混合着空气和燃料的气体,在气体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来完成汽车发动机和工作的一种发动机。

内燃机又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类型。

汽油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为,经由进气管将混合了空气和燃油的气体注入到汽缸中,当燃料被压缩后由火花塞点火,使燃料在喷油器的喷射下着火。

燃烧后的气体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活塞推动,以此完成发动机的工作。

柴油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为,同样也是经由进气管将混合着空气和燃油的气体注入到汽缸中,但不同于汽油机的是,柴油机没有点火塞,而是仅在气体被压缩至极限时通过喷油器喷射能使气体自燃的柴油。

气体燃烧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活塞推动,以此完成发动机的工作。

外燃机外燃机是不利用气体燃烧,而是利用外部产生的蒸汽、气体等介质所释放的能量来做为汽车发动机的一种动力装置。

外燃机的转化原理与蒸汽机相同。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进气进气是发动机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空气和燃料混合并注入到汽缸中。

当引擎活塞下降时,气门打开,使空气和燃料混合进入汽缸中。

在这个过程中,燃料被喷入到进气管中的混合气中。

压缩压缩是发动机的第二步,其目的是将混合气体压缩,并产生高温和高压。

在这个过程中,活塞随着气缸的上升而将混合气体压缩至极限。

燃烧燃烧是发动机的第三步,其目的是点燃混合气体使其发生爆炸。

当混合气体被压缩至极限时,火花塞会点燃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在火焰作用下燃烧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汽车发动机原理 王建昕、帅石金 第8章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1

汽车发动机原理 王建昕、帅石金 第8章  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1
➢多点大面积自燃,形成局部温 度压力陡升(瞬时压力18MPa) ,压力波在传播过程种形成“激 波”。
➢激波冲击燃烧室壁面产生高频 振音(也有说共振),并在示功 图上可观察到这种压力波动。
注意:
火焰前锋面速度<100m/s, 压力波和热辐射分别为音速 和光速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3、爆燃的危害
汽油机 Vs 柴油机
?为什么汽油机燃烧放热呈“单峰”, ?而柴油机燃烧放热呈“双峰”?
✓汽油机:预混合燃烧 ✓柴油机:预混 + 扩散≈扩散燃烧
汽油机 Vs 柴油机
对比 项目
汽油机
柴油机
着火 点燃,
压燃,
高温单阶段着火,单点着火 低温多阶段着火,多点同时着火
燃烧
火焰在均质预混合气中有序 两阶段燃烧,即无序的非均质预混合
汽油机正常燃烧的特征(点燃式发动机): ➢ 由火花点火引燃(也可有其它强制点火方式) ➢ 以火核为中心的火焰有序传播
汽油机不正常燃烧: ➢ 爆燃(爆震、敲缸) ➢ 表面点火 ➢ 激爆
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
➢循环波动——不同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
➢各缸不均匀——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
8.2.1 爆燃的机理与对策
8.1. 2 汽油机 Vs 柴油机燃烧特性
汽油机不同负荷时,随负荷 的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
柴油机,随负荷增加,燃烧 持续期变长;
由于汽油机在中小负荷时的 燃烧持续期拖长,加之上述放 热率形状的不同,其燃烧放热 等容度会低于柴油机,即汽油 机最常用的中小负荷不是“等 容放热”
EQ491汽油机,排量2.5升; 大负荷燃烧持续期略有增加,是因 为防止爆震而推迟点火时刻造成的。
1、爆燃现象(Knock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1 图1-2示出了自然吸气与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请问:(1)各自的动力过程功、泵气过程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2)各自的理论泵气功、实际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指的是图中哪块面积?功的正负如何?(3)各自的净指示功和总指示功又是由图中哪些面积组成?功的正负如何?(4)造成自然吸气与增压发动机示功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由图1-2,(1)自然吸气: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W3,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W2+W3,负功增压:动力过程功=面积aczbaW t=W1,正功泵气过程功=面积brab W t=W2,正功(2)自然吸气:理论泵气功=0实际泵气功=W2+W3,负功泵气损失功W2+W3负功增压:理论泵气功=p k和p b间的矩形面积,正功实际泵气功=W2,正功泵气损失功=阴影面积,负功(3)自然吸气:总指示功=W1+W3,正功净指示功=(W1+W3)-(W2+W3)=W1-W2,正功增压:总指示功=W1+(p b-p k)*Vs ,正功净指示功=W1+W2,正功(4)差异的原因:增压发动机的进气压力高于排气压力,因此泵气过程功为正。

1-2 增压四冲程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运转时,有可能出现压气机后进气压力p b小于涡轮前排气压力pk的情况,请画出此时发动机一个循环的p-V图,标出上下止点、进排气门开关和着火时刻的位置,以及理论泵气功和泵气损失功面积,并判断功的正负。

解:p-V图如下图所示:理论泵气功:绿线包围的矩形面积,负功实际泵气功:进排气线包围的面积,负功泵气损失功:两块面积之差,负功1-3假设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动力过程功W t和压气机后压力p b均相同,请问两者的示功图有何异同?二者的泵气过程功有何差异?为什么?解:涡轮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 k,机械增压的理论排气线为p0;且涡轮增压的实际排气线位于机械增压实际排气线的上方。

机械增压的泵气功大,因为机械增压的排气压力更低。

1-4图1-4曲轴箱扫气二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两块面积各表示什么含义?说明曲轴箱换气功的形成过程,并判别功的正负。

解:上图-缸内工质对活塞做的功;下图-曲轴箱内工质对活塞做的功。

对于气缸,排气门先开启排气,然后扫气门开启开始扫气,扫气门关闭时扫气结束,排气门关闭后整个气缸的换气过程结束。

对于曲轴箱,进气门从开启到关闭为进气过程,扫气门从开启到关闭为扫气过程。

曲轴箱换气功为负功。

1-5为什么发动机性能指标有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的分别?两种指标各在什么场合使用?为什么一般不把净指示功作为常用的指示功指标?解:指示指标:不受循环过程中机械摩擦、附件消耗以及进排气和扫气流动损失的影响,直接反应缸内热功转换进行的好坏,因而在内燃机工作过程分析中广泛应用;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因而在发动机生成和试验研究中广泛应用。

因为净指示功难以直接测算得出,所以一般不把净指示功作为常用的指示功指标。

1-6 发动机的动力、经济性能在生产使用中主要用哪几个指标来表示?如果要进行不同机型性能的对比,应该使用何种动力、经济性能指标?解:动力性:功率、扭矩、速度;经济性:有效效率、燃油消耗率、润滑油消耗率。

不同机型对比常用:有效平均压力、升功率和b e 。

1-7为什么发动机原理把有效平均压力p me 当作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能指标?解:因为p me 与整机的功率、扭矩和功都成正比,又是可比指标,是表示动力性能的最具代表指标。

1-8为什么说活塞平均速度νm 是比转速n 更为本质的动力性能速度指标?解:因为转速n 只能作为同一机型的速度指标,不能用来判断不同机型运动速度的快慢。

1-9 试推导以有效平均压力p me 表示的有效输出功率P e 和有效转矩T tq 的计算公式(标出各参数的量纲);比较同为动力性指标的P e 和T tq 有何区别;分析在发动机结构参数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输出功率P e 的途径。

解:30s me e inV p P τ=和310s me tq iV p T πτ-=⨯,其中:p me 量纲为MPa ,P e 量纲为kW ,T tq 量纲为N.m 。

提高输出功率P e 的途径:提高转速,增大平均有效压力(增压,提高效率等)。

1-10为什么说发动机转速n 确定后输出功率P e (或转矩T tq )主要取决于有效效率ηet 和循环可燃混合气进气量(汽油机)或循环供油量(柴油机)?而有效燃料消耗率b e 则主要取决于有效效率ηet ?解:当转速n 确定后,单位时间内做功的次数一定。

决定做功快慢的主要因素变为一次做功的多少。

而循环可燃混合气量和循环喷油量所产生的热量与有效效率的乘积即为每循环做的功。

因此,当n 确定后,循环可燃混合气量和循环喷油量所产生的热量与有效效率成为影响P e 主要指标。

1-11燃料低热值H u 和混合气热值H um 有何异同?决定混合气热值的因素有哪些?解:燃料热值:单位质量的燃料在标准状态下,完全燃烧所能释放的热量。

可燃混合气热值为单位质量或体积的可燃混合气在标准状态下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取决于燃料的热值和空燃比。

1-12发动机有效效率计算公式ηet =ηc ·ηt ·ηm 中,ηc 、ηt 、ηm 各自的物理含义是什么?自然吸气、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四冲程发动机的ηc 、ηt 和ηm 有何区别?解:燃烧效率:燃料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热能的百分比。

循环热效率:燃烧加热量经过发动机工作循环转化为对活塞的指示功的百分比。

机械效率:指示功减去机械损失后,转化为有效功的百分比。

一般增压发动机大于自然吸气发动机。

对于机械效率,涡量增压大于机械增压。

1-13影响有效燃料消耗率b e 的因素有哪些?降低b e 的途径有哪些?解:影响因素:燃烧效率、机械效率、循环热效率等。

降低途径:增压小排量技术、稀薄燃烧、增大压缩比等。

1-14可燃混合气的浓与稀可以用哪几个指标表示?各指标的意义为何?彼此间如何换算? 解:空燃比:混合气中空气和燃料的质量比。

过量空气系数:实际空气量比理论空气量。

燃空当量比:理论与实际空气量之比。

空燃比与当量比互为倒数。

过量空气系数为空燃比与理论空燃比的比值。

1-15什么是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比?具有化学计量比的可燃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φa是多少,其空燃比α又是多少?解:燃料和空气恰好能够完全反应时两者的比值。

具有化学计量比的可燃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φa为1,其空燃比α为14.2。

1-16基于P e的综合表达式(1-40)分析:(1)哪些参数属于“质”环节参数?哪些参数属于“量”环节参数?(2)发动机在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由自然吸气改为涡轮增压时,式中各种参数怎样变化?解:(1):上式中,、、三者为“质”环节参数,其余为“量”环节参数。

(2):发动机由自然吸气改为涡轮增压时,如果燃烧组织得较好,、、、略有增加,、大幅增加,、、不变。

1-17一台4缸四冲程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径D=80mm,冲程s=76.5mm)节气门全开时在台架上的测量结果如下:发动机转速n=5900 r/min;有效转矩T tq=107.1 N·m;指示平均压力p mi=1.19 MPa。

计算:(1)循环指示功W i;(2)指示功率P i和有效功率P e;(3)有效平均压力p me;(4)机械效率ηm;(5)机械损失功率P m和机械损失平均压力p mm。

解:(1)(2)(3)(4)(5)1-186135Q-1四冲程柴油机的冲程s =140mm ,在发动机转速n =2200r/min 时的机械效率为ηm =0.75,有效输出功率P e =154kW ,有效燃料消耗率为b e =217g/(kW·h )。

已知柴油机低热值为H u =42500kJ/kg 。

求此时发动机的p me 、T tq 、P m 、ηet 和W i 各值。

解:1-19一台6缸四冲程柴油机(缸径D =102mm ;冲程s =125mm ),在全负荷时的台架测量结果如下:21.22 s 内消耗燃料体积200 cm 3,燃料密度0.83 kg/dm 3;30.1 s 内消耗空气体积5m 3;环境空气压力0.1 MPa ;环境空气温度300 K ;有效转矩424 N·m ;发动机转速2650 r/min ;机械损失平均压力0.1758 MPa ;柴油低热值42500 kJ/kg 。

计算该测试条件下:(1)燃料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2)空气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3)有效功率P e ;(4)有效燃料消耗率b e 和有效热效率ηet ;(5)指示燃料消耗率b i 和指示热效率ηit 。

解:331000008.3143001.16/(1)200/21.22360033.9/0.8333.9=28.1/(2)5/30.13600598/1.16598=693.7/(3)4242650 3.142/60117.628.1(4)100011e e e Pv RTkg m L hkg hm hkg hP Tn kWB b P ρρ==⨯=⨯=⨯⨯=⨯==⨯⨯⨯==⨯=燃料体积流量:燃料质量流量:空气体积流量:空气质量流量:1000238.9/7.6360000036000000.355238.94250030304117.6(5)0.88756265010.88750.8350.88750.17580.835238.9199.4//0.355/0.8350.425et e u e me s m i e m it et m g kWh b H P p Mpa inV b b g kWhητηηηηη⨯====⨯⨯⨯===⨯⨯==+=⨯=⨯====1-20一台排量为4.6 L 的四冲程V8汽油机采用了断缸技术,当功率需求减小时,切换成2.3L排量的V4工作模式。

该发动机在转速为1750 r/min时,采用V8工作模式,此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为0.51,机械效率为0.75,空燃比为14.5,发出的有效功率是32.4 kW。

发动机在更高的转速下切换成V4工作模式时,充量系数为0.86,机械效率为0.87,空燃比为18.2。

假定不同转速下的指示热效率相同,且燃烧效率为100%,空气是在20℃和0.1MPa的条件下吸入气缸的。

计算:(1)1750 r/min时,V8工作模式的进气质量流量(kg/s);(2)1750 r/min时,V8工作模式的燃料消耗质量流量(kg/s);(3)1750 r/min时,V8工作模式的有效燃料消耗率(g/(kW·h));(4)V4工作模式发出与V8工作模式相同有效功率所需的转速(r/min);(5)上述V4工作模式时发动机的有效燃料消耗率(g/(kW·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