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二二真题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真题
1.[2015·课标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2015·课标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2015·天津高考]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6.[2015·扬州期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
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7.[2015·福建高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8.[2015·四川高考]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③有利于构
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2016·山东临沭月考]卢作孚于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其章程曰:“以个人影响社会,以事业影响环境,以社会影响国家”,“个人为事业,事业为社会,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利益的"。

材料体现的卢作孚的经营理念主要是()
A.培养员工的关爱国家精神B.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C.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思想D.关注员工的人本主义精神10.[2016·枣强期末]《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
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1.[2015·益阳检测]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C.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D.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
12.[2016·银川模拟]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13.[2016·祁县月考]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D.中国处于“两半”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14.(2016·课标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5.(2016新课标3高考历史)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6.(2016江苏)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
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

C。

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

17.(2016江苏)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18.[2016·温州调研]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
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
B.外国资本的入侵导致中国手工制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
C.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27年间增长了近八倍
D.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19.[2016·吉安高三段考]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016·保定摸底]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中B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1.(2016·浙江文综·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

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8分)
22(2016年·课标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专题二真题
参考答案
1—5DAACD 6—10CAAAD 11-15CACCD 16-20BAABB
21.【知识点】(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试题解析】(1)该问要求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经济变化,从内部角度可以从国民党发动内战、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等角度分析对民族工业的影响及促成民族工业的变化;从外部角度可以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据此分析其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2。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