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沧海》同步练习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至哉⑧歌.以咏志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
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
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
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
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阅读指导与练习
练习题: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_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②客路青山外客路:③乡书何处达乡书:
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
出来?
答:
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
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5、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
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10.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
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
12.“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三、《钱塘湖春行》阅读指导及练习
阅读练习
练习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
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
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
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
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四、《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
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
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
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
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
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一:
1.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①登上②来③多么④耸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3.C
4.①√②×③√④×⑤√⑥√
5.D
答案二:
1、五言律诗思乡诗
2、(略)
3、顺利风正一帆悬
4、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

(表现出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5、从北固山下寄信至家乡洛阳北方
6 、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
洛阳。

7.客游他乡思念故乡8。

言之成理即可
9.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
10。

思念故乡
11.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12、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参考答案三: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参考答案四: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