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表现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绘画史简介:
在西方国家,绘画起源于希腊,后来希腊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
古罗马人学习、吸收了希腊人的经验和文化,使罗马的绘画艺术也发达起来。
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也就没有现今的欧洲(恩格斯)。
古希腊罗马
人类最早的的绘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艺术持续约有一万年之久,几乎所有的图画都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最后5000年里,即距今1.7万年到1.2万年的玛格德林文化时期,这些被绘制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图画,气势恢弘,栩栩如生,堪称自然主义杰作。
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是其杰出代表。
希腊艺术的两种追求,一是真实再现,一是优雅和谐。
由于战争与自然原因,没有留下纯粹的希腊绘画,唯一的材料来自于“希腊瓶画”,所谓瓶画(vase painting),即绘在陶制器皿上的图画。
古希腊瓶画,是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依附于陶器古希腊瓶画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
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希腊陶器主要有盛酒的瓶、罐(大)和饮酒的杯、碗(小)两大类,瓶罐装饰画多绘于腹部,画面展开近似方形 ;杯碗装饰画又分内外,内部的装饰画呈圆形画面,外部的呈环形。
中世纪(476—15世纪)的漫长时期,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
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
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
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意大利率先迈进了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文艺复兴三杰。
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虽还具呆板僵硬痕迹,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在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0-1590年的手法主义画家不关心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对形式因素予以极大的热情,热衷于表现扭曲的体态、奇特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反映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审美精神相异的情趣。
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7—18世纪
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
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二.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三.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
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
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
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西方绘画
进入十九世纪后,绘画艺术中心移到了法国。
很多画家先后到法国学习和居住。
像荷兰的凡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一些对世界绘画有影响的画家都在法国居住过。
由于社会的变革,文艺思潮的转变,使当时法国的绘画出现了多种画派,如当时的学院派、浪漫主义画派、印象画派等,它们对西方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此时法国绘画在欧洲起着主导性作用。
法国绘画的发展大致分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阶段。
20世纪
此时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艺术理论与观念上与传统绘画分道扬镳。
现代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
其主要流派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主义、达达主义、形而上画派、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谱艺术、光效应、新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世博法国馆七件“国宝”,同时出国展出历史罕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法国七件“国宝”――六件名画和一件雕塑同时出国展出,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七件“国宝”每件保险金额都在一亿欧元以上,法国方面派出七架飞机分别运送它们到达上海,以确保安全。
这七件“国宝”中,有六件为印象派绘画大师的作品,分别是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凡高的《阿尔的舞厅》、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
还有一件是雕塑作品,为罗丹创作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出生于一个巴黎穷人家庭,是著名雕塑家。
《青铜时代》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
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
右腿微微起步,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姿态。
塞尚《咖啡壶边的妇女》法国后印象派画家,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绘画的先驱,“现代艺术之父”。
他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色彩和造型、节奏和空间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画《玩纸牌者》、《浴女们》、《咖啡壶边的妇女》、《温室中的塞尚夫人》、《圣维克多山》、《果盘》等。
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球形的、圆锥形、圆柱形”,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
马奈《阳台》法国印象派画家,早期画风写实,后来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阳台》、《吹笛的小孩》、《奥兰比亚》、《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等。
他笔触细腻,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表现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笔和钢笔,运用笔触表达光色。
博纳尔《化妆间》皮埃尔・博纳尔,法国画家,主要创作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具有东方趣味。
代表作有油画《逆光下的女裸体》、《化妆间》、《乡间餐厅》,版画插图《达芙尼与克罗依》、《自然史》等
米勒《晚钟》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代表作品有《晚钟》、《拾穗者》、《播种者》等。
名画《晚钟》里人物、景物被画家刻意地虚化,以便可以和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融为一体。
高更《餐点》(又名《香蕉》)保罗・高更,法国杰出画家,后印象派成员之一,长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多米尼加岛居住作画,画了许多当地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餐点》,运用大面积色块对比,但十分协调。
他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响亮的色彩和装饰风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
雷奥纳多〃达〃芬奇(da Vinci Leonardo,1452-1519)简介: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旷世奇才。
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
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智慧的象征”。
他曾经深入地观察过动物、植物、各种机械乃至人体本身,在科学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在多个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否定了传统的“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不过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连通器原理和惯性原理,并发展了杠杆原理;达〃芬奇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和人体比例,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还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
除此以外,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领域,发明了飞行器、直升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
坦克车、潜水艇、起重机等在同时代的人看来几乎有些天方夜谭的装臵。
但十分可惜的是,过于奔涌的灵感似乎妨碍了达〃芬奇将每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决心,他的许多发明最后常常半途而废,只能遗憾地沉睡于草图之中。
科学史家丹皮尔不无惋惜地说:“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
他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公证人,佛罗伦萨大行会的会员,母亲是贫苦农家的少女,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他出生了不久,父亲就遗弃了母亲,和一位有社会地位的女人结了婚。
达芬奇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总爱问为什么。
深得母亲喜爱,在他5岁那年,继母不能生育,父亲便强行把他领回去抚养,而亲生母亲却由于生活无所寄托而嫁给了一位农民,不久就去世了,后来继母又去世了。
父亲续弦,但继母仍没有生育,因此达芬奇成了家里唯一的继承人。
达芬奇的家庭非常富有,幼时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
达芬奇聪颖好学,对任何事都很感兴趣,从不以老师讲授的课程为满足。
尤其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达芬奇善吹笛子,能创作,不仅作词,还会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弹自唱。
在为米兰公爵演奏竖琴时,还自制乐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乐师,一时轰动米兰。
达芬奇体格健壮,爱好各种体育活动,善训马,曾力挽狂奔之马。
在辩论中,他能使最强的对手甘拜下风,他左右手均能书写作画,他的许多手稿都是左手自右而反写出来的,后人只有借助镜子反射出来才能辨认。
达芬奇爱好颇多,但绘画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却无与伦比,每日放学回家扔下书包,边拿起画笔,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画面上,被人称为小画家。
但是当时绘画还是一项比较低贱的职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学习法律。
一天,有个农民请达芬奇的父亲到城里请画师替他画一副盾牌。
但他的父亲却把盾牌交给了达芬奇,想试试他的画艺。
达芬奇决定画一副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为畏的盾面画。
他首先读了几本有关妖魔鬼怪的书籍,然后开始构思。
有一天他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女妖麦杜萨的传说,深受启发。
她
是一个蛇发女妖,面貌凶丑,口喷火焰,头发都是一条条毒蛇,她的魔眼看了能使人僵化为石。
于是达芬奇收集了女妖的资料,还逮了些小动物,藏在了一间密室里。
综合了这些形象他开始描绘起来,由于不间断的工作以至那些小动物的尸体都腐烂发臭了,他毫无察觉。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画成了一副骇人的魔鬼头像:两眼喷火,鼻孔生烟,口吐毒汁散发着毒气,毛发到竖。
然后他把窗帘都拉上,仅留一道缝隙,在盾牌上,请父亲来观看,但不作说明,父亲当即吓的转生即逃。
这样,父亲不在逼他学习法律。
而那面盾牌以100金币的高价卖给了一位商人,商人又以300金币卖给米兰公爵。
1446年达芬奇全家迁居佛罗伦萨,达芬奇也进入了韦罗基奥的画坊。
韦罗基奥不仅是画家、雕刻家、首饰家,而且还是建筑家、工程师和音乐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有经验的老师。
在那里,达芬奇不仅接受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
他在这里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
6年间,达芬奇表现出了非凡的绘画天才。
1482年,他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1483年,达芬奇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圣玛丽亚教堂餐厅作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
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湿壁画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在人物布局上,
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
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画面严谨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一绝。
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
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情,可以洞察到他们的性格和复杂心态。
画面构图则一改前人绘制“最后的晚餐”时围桌而坐的布局,而让所有人物面向外坐成一排。
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其身后的背景为明亮的窗户,以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心地坦然。
叛徒犹大则被安排在画面的最阴暗处,手握钱袋,神色慌张,以暗示他灵魂的丑恶肮脏,与耶稣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长达3年的创作过程中,达〃芬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为了创造出十二门徒有个性的头像,他在整个米兰寻找合适的面孔。
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找出他满意的形象。
到了20岁时,达〃芬奇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抱银鼠的女子》中的女子,传说是米兰公爵卢多维哥〃史弗萨最宠爱的情妇。
达芬奇不但描绘出她的气质高雅和沉静安详,也为她怀中毛色光润、生动逼真的宠物银鼠注入了生命。
1485年,达芬奇为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章》写了一部评论,在评论中他绘制了一幅名为《维特鲁威人》的插图。
展示了人体的对称美以及人体结构的规律性。
《维特鲁威人》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
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
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
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1500年,达芬奇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后,返回到佛罗伦萨。
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一面创作《蒙娜丽莎》。
这是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著名的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
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
但是,这个见多识广,冷漠、理性的女人并没有使画家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东西,为此,画家不得不将画作断断续续地延迟了三年。
有一天,这个富贵人在翻阅画家草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画着鸭掌的图画,她感到非常疑惑。
画家说,这是他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
鸭掌滑水动作虽然简单,但隐藏着飞行器飞行的某种秘密。
这个冷漠、理性的女人听到这番话,又想到飞行器一旦设计成功,人类将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顿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
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但是大部分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
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客死异国,终年67岁。
许多人也许感到奇怪,为什么达〃芬奇能够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达〃芬奇在他的著作《达〃芬奇论绘画》中谈道,“求得快速之前,应先学会勤勉。
当你如此用心地练熟了你的手和判断时,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落笔神速。
”达〃芬奇的作品之所以件件是珍品,与其早年辛勤练习的苦功是分不开的。
早期的圣母偏重于平民气息,自从来到罗马后,他的圣母像也开始发生气质的变化,人间的母性变为女王式的圣母了。
这一幅《西斯庭圣母》完成于1514年,却兼具两种秉赋,西斯庭圣母所具有的文雅、温柔与美貌,又庄严而典雅的圣母形象,可以说是画家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庭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
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
现为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
拉斐尔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
为了拯救人类,圣母将儿子送向人间。
他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来铺陈这一场面:绿色帷幕刚刚揭开,圣洁而美貌的圣母赤着双脚,怀抱耶稣,显现在光辉普照的天上,正徐徐下落来到人间。
又似乎正在挪动轻盈的步子,从云端里走下来,但又好象凝滞不动,露出期望的表情。
一对晶莹的目光,注视着苦难的人间。
由于圣母还在云中,身上的衣服被细微的和风飘拂着。
被母亲搂得紧紧的耶稣,瞪着两只小眼睛,似乎等待圣母给他决断未来的命运。
这个云中的圣母头上既没有表示神的光环,也不戴宝冠。
连圣母身上的绿色斗篷、红色上衣和褐色头巾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另外毫无华贵的装饰。
作为画面背景的是隐约透现在天光云气中的无数小天使头像。
稍不注意,这些小天使好象是一朵朵团云。
画家用这种表现手法为圣母的神圣贡献谱写赞歌。
其构思确实是新颖独到的。
前面,左边是跪着迎接圣母到来的罗马教皇西克斯特。
他穿着厚重的金黄色法衣,一手臵于胸前,以示虔诚;一手指向画外,表示要引领圣母。
添画这个真实人
物是教皇利奥十世的授意,但拉斐尔处理得恰到好处。
为了既不使教皇暴怒,又不致使画面琐碎,拉斐尔在西克斯特教皇的左下角,即法衣的下摆边角上,画了三层皇冠,以表征其父王的权力。
右边一侧是跪着的圣女巴巴拉。
这是一个宗教传说中的殉道者形象(据传她殉难于公元250年)。
但画家画了一个秀美典雅的少女形象。
她对圣母下凡现出极大的恭顺与喜悦。
虔诚之心,是通过那双低垂的眼帘来表现的。
她默默地注视着大地,相信人类得救在望,是一种民女善良德行的体现。
在画面的最下端,齐画框的边缘,画家又画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天使。
他们张着小翅膀,似乎在等待这一奇迹出现。
两个胖胖的儿童,翻起白眼朝上窥视着。
由于这两个形象,整个三角形构图受到一定的破坏。
使画面空间出现不稳定感,从而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形象组合。
《西斯庭圣母》的构图比较严谨,空间透视处理得极好。
均衡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比,使画面平添了生意。
比如,教皇西克斯特的大法衣,使三角形的左角显得沉重些,而巴巴拉的头部则略高于对面教皇的头,她的头顶上的绿色帷幔又纠正了左边的这种重感。
为了不使画面琐碎,画家也添画了一点细节来补充——巴巴拉身背后的小塔就是她被囚禁在牢狱塔的象征物。
为使画面的云际具有深远感,画家避免了焦点透视法则,采用多视点和并列法,人物的形体互不遮掩,整幅画面是虚实相生而又流畅平稳的。
分散的人物实际上是在一个圆形的色彩联合内。
观者既能领悟到直观的形象,又使自己产生一种和谐的幻觉。
《田园合奏》 1510 - 1511年 ,布油彩,(巴黎卢浮宫) ,乔尔乔内 (1477-1510年),出生于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柯小镇,后来迁居威尼斯,他追求个性解放和享受生活乐趣,长于谈吐,善于交往。
他热爱自然,喜欢唱歌,弹得一手好竖琴,他的笛声能引得少女神魂颠倒。
他的油画和壁画中的色彩忽而活泼鲜明,忽而柔和平稳,并且把从明到暗的过渡画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优秀大师都承认他是一个生来就使人体富有生气的画家。
”他对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有着超凡的敏锐洞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他的目光能透过千变万化的阳光,捕捉到色彩变化的精髓,并且能生动地呈现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