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粤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粤教
专题标准练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两个朋友
莫泊桑
这一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
在这个天空蔚蓝而晴朗的日子里相约钓鱼去。
“到什么地方去钓?〞“老地方。
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
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让我们过去的。
〞莫利梭快乐得发抖了:“算数。
我来一个。
〞于是他们各自回家取器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那里,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荒芜了的哥隆白村。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
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顶峰俯临四周的一切。
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德国人就在那上面!〞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假设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谑态度答复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真的,这一回是假设有神助的。
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
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
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突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
索瓦日答复道:“真不如畜生。
〞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种稳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成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
“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
〞莫利梭带着笑容答复。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
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德国兵。
一个军官用地道的法国话问他们:“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
那个普鲁士人微笑着:“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察我们的奸细。
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
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
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
倘假设你们不容许,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
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德国人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
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
那个德国人发了命令。
随后来了12个士兵,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
〞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答复。
那德国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答复。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
军官发了命令。
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
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竭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
索瓦日答复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支枪合为一声响了。
那些士兵又带了些绳子和石头过来,把石头系在这两个死人的脚上;随后,把他们抛到了河里。
河里的水翻腾了,随后,又归于平静。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突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
1.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推动了情节开展;②衬托人物的震惊心理,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凸显了反战主题。
2.结合小说简析题目“两个朋友〞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两个朋友〞既指莫利梭和索瓦日是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普通朋友,更指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出卖人格,不屈膝投降,成为傲然赴死的生死至交。
②小说围绕“两个朋友〞的故事展开情节,材料组织以“两个朋友〞为中心,不枝不蔓,有力地统领了全篇。
3.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普通公民,但面对死亡威胁时,却能始终坚贞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说出口令,请结合人物和情节探究其合理性。
参考答案:①二人垂钓时的欢乐、幸福,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无限热爱,说明为了生活的和平他们甘愿献出生命;②他们对战争的议论,如“自相残杀〞“太蠢〞等,说明他们对战争极其厌恶,这种反战情绪说明他们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③二人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使得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具有合理性;④二人在被俘时的惊慌失措暗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这也符合平民的心理,使故事更加真实、合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马不停蹄的忧伤
夏阳
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
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
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
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愣。
它是一匹雄性野马。
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声。
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
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
……
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着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
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
母马问,你家住哪儿?
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
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
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
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
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
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
巴勒图乐坏了,冲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
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
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
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
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
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
不是。
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
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
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给。
我成认你这里条件是不错。
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
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
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地活着。
这种生活,让我忧伤。
我的忧伤,你不懂……
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
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
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深夜出逃于野。
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
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
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
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
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
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
一地烟头后,他掏出 ,拨通了一个号码。
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
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
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
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
我老了,也累了。
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
那头,泣不成声。
(选自夏阳短篇小说集《马不停蹄的忧伤》,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野马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现了野马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被母马的美丽和柔情所吸引,渴望爱情与家园;另一方面又渴望大漠的自由与奔跑,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2.小说的主人公夏阳三十年前为什么离异,故事里没有交代,这是不是小说的漏洞?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答案:①这不是小说的漏洞,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其实主人公为什么离异,答案在马的故事里已经揭示得很清楚。
②作者将主人公三十年前的故事完全蕴含在马的故事里。
这种对人物故事的简略虚化处理,表达了明与暗、虚与实的相互映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表层意思是指野马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跑,而这种追求必定带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伴侣和家园的“忧伤〞。
深层含义指人年轻时为追求理想离开爱人和家园,年老时感到遗憾,想要回到家园和爱人的身边。
②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
自强不息是年轻人的秉性;而历经岁月沧桑事业沉浮后,落叶归根是年老时的必然归宿,这是自然之理也是人生之理。
人生需要理想也需要归宿,人与自然万物皆有兴衰与沧桑,其中充满了快乐,忧伤,凄凉。
作品正是揭示了这种人生的况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桥边
[德]亨利希·伯尔①
他们替我补缀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说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给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荣,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
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老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快乐,有时成心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快乐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从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
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
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
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
我在爱她。
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
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
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千米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拟。
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
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谢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
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
“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
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
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
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孙坤荣译) 注:①亨利希·伯尔:以写战后创伤著称的德国小说家。
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
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
小说《在桥边》展现的是德国战后的社会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起因:“我〞爱上了一个过桥的姑娘,险些因她打碎了自己的饭碗;
开展:主任统计员的检查;
高潮:我如何应付上司和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
结局:最后,“我〞终于通过了考验,交上了“鸿运〞。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
(2)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参考答案:(1)作者用反讽(或反语)手法批评“他们〞只看重物质重建,也表露了“我〞对这
种空洞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对抗。
(2)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这使“我〞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我〞在为自己的追求挣扎。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我〞这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来表现战后重建时期人民对精神重建的渴望,锋利地批评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心的现实,肯定了小人物在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气氛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价值。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最后一颗子弹
奚同发
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缺乏百米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
逃犯起身就跑,刑警吴一枪那么抢先对天空鸣枪,警告对方“站住〞。
吴一枪心里明白,刚刚自己打的那一枪,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枪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中央,却并没有按吴一枪的命令把枪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
吴一枪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枪对准他。
歹徒脸上挂着绝境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枪神,可惜你没子弹啦……〞
吴一枪不动声色,只是用枪精确地指向对方。
他是有名的神枪手,不仅公安内部,就连罪犯们都称他“枪神〞。
吴一枪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枪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
你昨晚四次对天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
刚刚是你的第七次鸣枪,也是你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发觉的心虚。
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枪敏锐的眼神。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枪。
〞吴一枪轻松而镇定地说。
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枪口坚决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否那么,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枪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字一顿清晰地说。
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枪感到对方明显地全身打了一个激灵。
“一……〞
吴一枪手中的枪一动不动,铿锵锐利的声音顿时划破凝滞的空气传递开来。
歹徒紧盯着吴一枪,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枪,他似乎看到吴一枪眼里另一个举枪的影子。
“二……〞声音依然宏亮、坚决而自信地穿透林子间。
一位警察与一名逃犯共同演绎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以往的刑警生涯中,吴一枪曾遇到过各种情形,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
昨夜他记住了歹徒慌乱中开枪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而自己却没了子弹。
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
没了后路的吴一枪特别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
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成就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枪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发觉的微笑永远留在自己的脸上吧。
同时,他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额头浸出一层亮闪闪的白色,一粒汗珠清晰地从鬓角先慢后加速度地滑过脸颊。
“三!〞吴一枪在身后的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的一刹那,斩钉截铁大喝一声,就像刚刚命令对方“站住〞那样威严有力,声震长空。
“叭……〞枪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
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吼叫从吴一枪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全身披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吴一枪迅速跃向对方,反铐住对方的双手。
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响。
用手枪拨过来歹徒那沾着草屑露水的脸,吴一枪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
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及心脏不能供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裂了……
1.小说首段所写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为人物设置特殊情境;②为全文营造紧张的气氛;③为后文所写对峙场面作铺垫;④创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照应标题。
2.请简要概括吴一枪这个人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老练;②自信;③镇定;④勇敢。
3.小说结尾对歹徒死因的交代,有人认为是多余笔墨。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粤教
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多余。
理由:①前文细节描写已表现歹徒的极度恐惧,为歹徒被吓死作了充分铺垫。
②结尾不交代死因,能使读者追寻死因,激发阅读兴趣。
观点二:不多余。
理由:①交代死因,使故事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②交代死因,能更加衬托刑警吴一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