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线狮:刻木为头丝作尾,千古绝技一线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童线狮:刻木为头丝作尾,千古绝技一线牵
作者:樾桐
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8期
舞狮許多人都见过,但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线狮则鲜有人知。
在我国璀璨的民间艺术星河中,霍童线狮堪称一绝,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依然焕发着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西凉伎》中描绘的舞狮场景,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舞狮别有一番韵味。
宁德霍童线狮是福建独有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杂技节目,当地人称为“打狮”。
线狮表演开始之前,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
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
线狮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内里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
线狮不但制作工艺复杂,表演起来更需要过人的技巧。
表演者站在台后提拉绳索,数十位训练有素的线狮艺人分成数组,每组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
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四种形式。
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与创造,霍童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不但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不同姿态,仅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而狮子所有的动态表演全凭线狮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
线狮表演前,需要先搭建一个线狮基座,然后制作重达三十多斤的狮子,狮子的头部一般有固定的重量,大的二十七公斤,小的十八公斤,之后在狮子的头部、尾部和双腮各系一条绳
子。
表演开始时,控制狮子动作的艺人便站在基座后牵住绳子,根据音乐演绎狮子的各种动作。
线狮乐队一般需要正对舞台,一边后退一边奏乐。
控制线狮的艺人则要靠各自的腿功、脚力和臂力控制绳索,同时听从鼓手的鼓声协调提拉绳子的节奏。
乐队所演奏的旋律全都要跟着鼓点节奏走,分快慢点乐和即兴演奏两种。
在乐队演奏过程中,大鼓相当于表演时的总指挥,由于所花的气力非常大,精力非常集中,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大鼓手需要轮换,鼓手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担当或指定。
若说舞狮,霍童线狮可比其他地区的舞狮更加独特。
一般的舞狮分为偏重表情的文狮和偏重动作的武狮,而霍童线狮兼具文狮的丰富表情和武狮的灵动身姿,是典型的文武狮。
先说线狮之武。
以三狮抢球为例,自然少不了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不同姿态,三头狮子表情各异,球在台面滚动,三个线狮凑嘴来抢,球跳跃到台阶则立即转身。
三头狮子嘴相顶、身相挤,却总是抢不到球,而这只不过是逗趣的开始,随着鼓点的节奏越来越快,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果然,只见球先向左右飞去,主狮跃起,先向左用嘴触球,再随球转向右方,这便是线狮高难度动作——穿山跃。
短促的左右腾挪之间,球越快,线狮飞跃得也越快,一切讲究的就是速度,狮嘴、狮身和球的速度都恰到好处。
据线狮艺人介绍,线狮穿山跃犹如武术快准狠,一动一静,主次分明。
如果说狮子能武尚在意料之中,那么狮子能文则实属不易。
只见三狮飞越抢夺球的刹那间,主狮腾跃直至台顶,张开狮嘴,紧紧咬住球两端,嘴里随即落下一副对联:“举国团结共谱和谐之风,五洲安定同饮幸福之水”,看似是吐,其实是衔,文雅之气在威风霸气中显露无疑。
在民俗文化中,霍童线狮堪称中华一绝,线狮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内涵,还具有其发展性。
然而,对于这门民间绝活的薪火相传,老艺人们却有些忧心忡忡,因为霍童线狮素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由此导致后继乏人。
据一位表演线狮绝技近半个世纪的老艺人介绍,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
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还要养家,演出前才集合在一起排练,这不免影响到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展。
如今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每年虽有不少年轻人要求学艺,可是学成之后鉴于谋生的需要,辛苦培养的新生力量又在悄悄流失。
霍童线狮表演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一起来呵护这种艺术形式,让这一民族瑰宝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