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侧重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会落后于实际,更谈不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摆脱了各种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才能面对现实,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达到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虽各有侧重,但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阻碍。
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全面改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为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意见和各种疑虑。
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逐步澄清了是非,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别国现代化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
2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标准,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内容和新特点,作出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社会主义和人民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以发展生产力、增
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判断标准的基础,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目的,是一个融政治标准、经济标准为一体的综合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因此这是一个衡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效果的根本标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既要有正确的检验标准,又要有大胆实验的勇气。
历史在前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发展,我们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按照“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解放思想,敢闯敢“冒”,勇于试验,大胆探索,才能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夺取新胜利。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1.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
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这是邓小平作出
的科学评价。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
实事求是,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
断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它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党和中国革命建设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建国前,它使我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它使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一旦背离这一思想路线,脱离实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如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是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错误估计形势而造成的;
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党和革命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国家富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深刻把握。
邓小平以及随后的两届领导集体在重新恢复实践对于理论权威的基础上,把“实事求是”积极灵活运用于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并赋予了其许多新的内
容。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命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精神实质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内在品质和理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