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_《后汉书 李贤注》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

合集下载

《后汉书》详细目录

《后汉书》详细目录

后汉书纪001.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002.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003.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004.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005.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006.卷五孝安帝纪第五007.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008.卷七孝桓帝纪第七009.卷八孝灵帝纪第八010.卷九孝献帝纪第九011.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光武郭皇后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贾贵人章德窦皇后梁贵人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012.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虞贵人陈夫人孝崇匽皇后懿献梁皇后桓帝邓皇后桓思窦皇后孝仁董皇后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王美人唐姬献帝伏皇后献穆曹皇后皇女义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

松坐诽谤诛。

皇女中礼,十五年封涅阳公主,适显亲侯大鸿胪窦固,肃宗尊为长公主。

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

光坐与淮阳王延谋反诛。

皇女礼刘,十七年封洧阳公主,适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

璜坐与窦宪谋反诛。

皇女绶,二十一年封郦邑公主,适新阳侯世子阴丰。

丰害主,诛死。

世祖五女。

皇女姬,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皇女奴,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

皇女迎,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

皇女次,三年封平氏公主。

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公主。

适高密侯邓乾。

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

皇女仲,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安帝尊为长公主。

皇女臣,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皇女小迎,元年封乐平公主。

皇女小民,元年封成安公主。

显宗十一女。

皇女男,建初四年封武德长公主。

皇女王,四年封平邑公主,适黄门侍郎冯由。

皇女吉,永元五年封阴安公主。

肃宗三女。

皇女保,延平元年封脩武长公主。

皇女成,元年封共邑公主。

皇女利,元年封临颍公主,适即墨侯侍中贾建。

皇女兴,元年封闻喜公主。

和帝四女。

皇女生,永和三年封舞阳长公主。

皇女成男,三年封冠军长公主。

皇女广,永和六年封汝阳长公主。

《晋书·列传第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书·列传第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书·列传第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晋书·列传第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

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

母忧去职。

服终,为荥阳太守。

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

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

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

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

”骏不从。

入为侍中。

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

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

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

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

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

骏之僚佐不可加罚。

”诏又赦之。

祗多所维正皆如此。

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

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

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

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

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

”其为物所倚信如此。

大将军苟晞表请迁都,使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

及洛阳陷没,遂共建行台,推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传檄四方。

遣子宣将公主与尚书令和郁赴告方伯征义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畅行河阴令,以待宣。

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祗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宣、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骏既伏诛裴楷 / 息瓒 / 骏之婿也 / 为乱兵所害 / 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 / 因奏楷是骏亲 / 收付廷尉 /B.骏既伏诛 / 裴楷息瓒 / 骏之婿也 / 为乱兵所害 / 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 / 因奏 / 楷是骏亲 / 收付廷尉 /C.骏既伏诛 / 裴楷息瓒 / 骏之婿也 / 为乱兵所害 / 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 / 因奏楷是骏亲 / 收付廷尉 /D.骏既伏诛裴楷 / 息瓒 / 骏之婿也 / 为乱兵所害 / 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 / 因奏 / 楷是骏亲 / 收付廷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位是君主国家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通常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后汉书》目录原文

《后汉书》目录原文

《后汉书》目录原文《后汉书》目录《后》目录《》目录(原文、全文翻译))001.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002.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003.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004.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005.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006.卷五孝安帝纪第五007.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008.卷七孝桓帝纪第七009.卷八孝灵帝纪第八010.卷九孝献帝纪第九011.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012.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013.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014.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015.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016.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017.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018.卷十六邓寇列传第六019.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020.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021.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022.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023.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024.卷二十二硃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025.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026.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027.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028.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029.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030.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031.卷二十八下冯衍列传第十八下032.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033.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034.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035.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036.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037.卷三十三硃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038.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039.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040.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041.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042.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043.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044.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自045.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046.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047.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048.卷四十三硃乐何列传第三十三049.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050.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051.卷四十六郭陈列传第三十六052.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053.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054.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055.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056.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057.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058.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059.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060.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061.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062.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063.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064.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065.卷六十上马融列传第五十上066.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067.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068.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069.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070.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071.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072.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073.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074.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075.卷六十九窦何列传第五十九076.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077.卷七十一皇甫嵩硃俊列传第六十078.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079.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第080.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081.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082.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083.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084.卷七十七酷吏列传第六十七085.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086.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087.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088.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上089.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090.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091.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092.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093.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094.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095.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096.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097.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098.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099.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100.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101.志第一律历上102.志第二律历中103.志第三律历下104.志第四礼仪上105.志第五礼仪中106.志第六礼仪下107.志第七祭祀上108.志第八祭祀中109.志第九祭祀下110.志第十天文上111.志第十一天文中112.志第十二天文下113.志第十三五行一114.志第十四五行二115.志第十五五行三116.志第十六五行四117.志第十七五行五118.志第十八五行六119.志第十九郡国一120.志第二十郡国二121.志第二十一郡国三122.志第二十二郡国四123.志第二十三郡国五124.志第二十四百官一125.志第二十五百官二126.志第二十六百官三127.志第二十七百官四128.志第二十八百官五129.志第二十九舆服上130.志第三十舆服下。

后汉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

后汉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

05
卷十上·皇 后纪第十上
卷十一·刘玄 1
刘盆子列传第 一
卷十二·王刘 2
张李彭卢列传 第二
3 卷十三·隗嚣
公孙述列传第 三
4 卷十四·宗室
四王三侯列传 第四
5
卷十五·李王 邓来列传第五
1
卷十六·邓寇 列传第六
2
卷十七·冯岑 贾列传第七
3
卷十八·吴盖 陈臧列传第八
4
卷十九·耿弇 列传第九
5 卷二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史

古籍
东观
赵列传
后来者居 上
八王
宝典
范晔
后汉书 王
律历
国学

南匈奴
帝纪 志
西域
乌桓
内容摘要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祥载了东汉一百九十 五年的历史,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础 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者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 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冯虞郑周列传 第二十三
4 卷三十四·梁
统列传第二十 四
5 卷三十五·张
曹郑列传第二 十五
卷三十六·郑范陈贾 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桓荣丁鸿 列传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张法滕冯 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刘赵淳于 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 九
卷四十上·班彪列传 第三十上(自东都主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冯异传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

喜爱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兴起时,冯异以郡掾身份监五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守城,为王莽拒汉兵。

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东乡。

冯异微行属县,被汉兵捉住。

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及同郡人丁纟林、吕晏都跟从着光武,于是共同荐举冯异,得到光武召见。

冯异说:“我一个人的作用,不足以为强弱。

有老母在城中,愿意回去占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光武说:“好。

”冯异回去,对苗萌说“:现在各将领都是壮士崛起,多半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虏掠。

看他的言语举止,不是庸碌之人,可以向他归顺。

”苗萌说:“我与你死生同命,恭敬地听从你的意见。

”光武南归宛,更始诸将前后有十多人率部攻打父城,冯异都坚守不下;等到光武做了司隶校尉,路经父城时,冯异等即开门奉献牛酒迎接。

光武令冯异暂为主籍,苗萌为从事。

冯异于是就推荐同邑人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光武都以他们为掾史,跟随自己到洛阳。

更始几次想派遣光武攻取河北,诸将都以为不可。

这时左丞相曹竟的儿子曹诩为尚书,父子当权,冯异劝光武好好与他们父子结纳。

后来过黄河北往,曹诩帮了大忙。

自从光武兄伯升被更始杀害后,光武不敢表露出悲戚之情,常独居,不进酒肉,枕席之上常有涕泣。

冯异独向光武叩头宽心安慰哀情。

光武阻止道“:你不要瞎说。

”冯异因而再乘机对光武说“:天下同苦于王莽,思汉已久了。

现在更始诸将横冲直闯暴虐平民,到哪里抢到哪里,百姓失望,不好拥戴谁。

现主公可不经请示而自行其事,施行恩德。

有桀纣之乱,就见到商汤武王的功劳;人饥渴久了,容易充饱。

应当急切分遣官属,审理释放囚徒,抚养鳏寡,逃亡自首的免除其罪。

”暗中把与二千石长吏同一条心及不附他的列上名册呈给光武。

等到王郎起,光武自蓟县向东南奔驰,日行夜宿,到了饶阳县的无蒌亭。

这时天气寒烈,部众都饥饿疲乏,冯异献上豆粥。

第二天一早,光武对诸将说:“昨天得到冯异豆粥,饥寒都解除。

”等到了南宫县,遇到大风雨,光武把车引入道傍空舍,冯异抱着柴薪,邓禹把柴薪烧燃,光武对灶烤着衣服。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简介
作者简介
成书经过
全书篇目 纪
列传

内容特点
史学地位
文学成就
版本修订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 《后汉书》岳麓书社版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司马彪,字绍统,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从小好学,然而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司马彪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司马彪的八志中,《百官志》和《舆服志》是新创,但没有《食货志》却是一大缺欠。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后附殇帝,《顺帝纪》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后汉书》的特点,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9)原文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9)原文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9)原文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9) 建武六年(30)冬,征召岑彭到京师,多次召见赐宴,厚加赏赐。

再南回津乡县,有诏命他经过家里时为先人上冢,大长秋以初一、十五向太夫人请安。

建武八年(32),岑彭引兵从光武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

时公孙述部将李育率兵救隗嚣,镇守上圭阝,光武留盖延、耿..围住上圭阝,光武东归。

以书令岑彭说:如果西城、上圭阝都攻下了,就可率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定了陇,又望着蜀。

每一次发兵,都急得头发发白。

岑彭就堵塞谷水灌西城,水离城墙还有一丈多,隗嚣将领行巡、周宗率领蜀救兵赶到,隗嚣得以出城回到冀城。

汉军粮尽,烧掉辎重,引兵退去,盖延、耿..也相继退走。

隗嚣出兵尾击诸营,岑彭殿后为之掩护,所以诸将能安全退走全师东归。

岑彭回师津乡县。

建武九年(33),公孙述派遣将领任满、田戎、程氵凡,率数万人乘坐用竹木编成的桴筏下到江关,击败冯骏及田鸿、李玄等。

于是攻拔夷道、夷陵,占据荆州、虎牙。

在长江江面上搭起浮桥、战楼,立下许多木柱以断绝水道,结扎营地在山上,以抗拒汉兵。

岑彭数次进攻都不利,于是建造可直进的有楼的战船,人在船中,只有楫露在外的战船数千艘。

建武十一年(35)春,岑彭与吴汉及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发动南阳、武陵、南郡的兵马,又发动桂阳、零陵、长沙担任运输任务的水兵,共六万多人,骑五千匹,都在荆门会齐。

吴汉以三郡水兵多费粮食,想罢而不用。

岑彭以为蜀兵强盛,水兵不可遣散,上书光武说明情况。

光武回答岑彭说:大司马吴汉习惯于用步骑作战,不晓水战,荆门会战,一切都由征南公岑彭主持。

岑彭下令军中招募勇士攻浮桥,能先登上去的受上赏。

于是偏将军鲁奇应募而向前突击,当时狂风急刮,鲁奇战船逆流而上,直冲浮桥,但被木柱钩住船体不能前进,鲁奇乘势作拼死战,用飞射的火炬去焚烧,风怒火盛,浮桥、斗楼都烧垮了。

岑彭再率领全军顺风并进,所向无敌。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_《后汉书 李贤注》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_《后汉书 李贤注》

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_《后汉书李贤注》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_正史_史部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也。

少修高节,显名三辅。

哀、平际,见王氏据权专政,侵削宗室,有逆乱萌,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

王莽为宰衡,辟命不应。

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莽欲兼之,故以为号。

及莽篡位,又遣使者征之,秉固称疾病。

更始即位,征为侍中。

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

《前书》曰,御史中丞,秦官,秩千石,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纠察百寮。

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续汉志》曰“尚书令一人,千石,秦官。

武帝用宦者,成帝用士人”也。

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明年,迁司隶校尉。

务举大纲,简略苛细,百僚敬之。

《说文》曰:“苛,细草也。

”以喻烦杂也。

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

帝尝幸其府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

”二龚谓龚胜字君宾,龚舍字君倩,二人皆以清苦立节著名,事见《前书》。

即赐布帛帐帷什物。

《周礼》:“幕人,掌帷帟幄幕。

”郑玄曰:“在旁曰帷。

”《尔雅》曰:“帱谓之帐。

”军法,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则共其器物,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

四年,拜大司徒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置,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中兴因而不改,犹置司直。

至建武十一年省司直,置长史一人,署诸曹事。

至二十七年,司徒又去“大”字。

见《前书》及《续汉书》。

所得禄奉,辄以收养亲族。

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

《前书音义》曰:“齐人名小罂为担,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

”担音丁滥反。

六年,卒于官,帝敏惜之,除子彪为郎。

《东观记》曰,彪官至玄菟太守。

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

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

《周易·家人卦》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及在乡党,详言正色,详,审也。

三辅以为仪表。

仪,法也。

表,正也。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6)原文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6)原文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6)原文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6) 第二天一早,光武对诸将说: 昨天得到冯异豆粥,饥寒都解除。

等到了南宫县,遇到大风雨,光武把车引入道傍空舍,冯异抱着柴薪,邓禹把柴薪烧燃,光武对灶烤着衣服。

冯异再进麦饭菟肩。

因而再渡过滹沱河到信都,拜冯异为偏将军。

从而破王郎,又封为应侯。

冯异为人谦退不自夸己功,在路上与诸将相逢,常常引车避道。

进退都有标帜,军中号为整齐。

每次驻扎休息,诸将们坐在一起论功,冯异独隐藏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后来破了邯郸,就更换了一部分将领,各有配属。

军士都说愿分属于大树将军,光武从此看重冯异。

另击破铁胫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顂顿王,因跟从平定了河北。

这时更始派遣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统率兵马号称三十万,与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阳。

光武将要北征燕赵,以魏郡、河内没有兵事,城邑完整,仓廪充实,就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统率二郡军于黄河边上,与寇恂合势,以拒朱鲔等。

冯异就致书李轶说: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形的,往事能用来说明今天的道理。

以前微子离开殷商而入周,项伯叛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废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王刘贺。

他们都是畏天知命,看到了存亡的征兆,见到了废兴的事实,所以能成功于一时,垂伟业于万世哩!假如长安还可以扶助,延期岁月,疏不间亲,远不逾近,你李轶怎么会独居一隅呢?现在长安坏乱,赤眉已临近市郊,王侯们制造灾难,大臣们各怀去意,朝纲法纪已经绝灭,四方分崩离析,异姓并起,所以光武不避艰苦,经营河北。

现在英俊云集,百姓风靡,虽然像..、岐归古公..父,也不足以比喻。

你李轶如果能觉悟成败,及时确定大计,也像微子项伯一样论功成业,转祸为福,就在此时了。

如果等到猛将们长驱直入,严厉的兵众把城围了起来,虽然悔恨,也来不及了。

起初,李轶与光武首先结立谋约,加上相亲相爱,等到更始即位,反而共同陷害伯升。

虽明知长安已经很危险,想投降又感到不能自安。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后汉书 李贤注》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正史_史部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后汉书 李贤注》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正史_史部

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后汉书李贤注》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_正史_史部子松竦曾孙商玄孙冀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晋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

《东观记》曰:“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

”梁益耳见《左传》。

氏音支。

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子都子桥,《东观记》,桥子溥。

溥子延,以明军谋特除西域司马。

延生统。

以赀千万徙茂陵,至哀、平之末,归安定。

统性刚毅而好法律。

初仕州郡。

更始二年,召补中郎将,使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

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

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

《前书》曰,陈婴故东阳令史,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乃请立婴为王。

婴母谓曰:“吾自为汝家妇,闻先故未尝贵,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

”婴乃不敢为王。

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

”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太守。

为政严猛,威行邻郡。

建武五年,统等各遣使随窦融长史刘钧诣阙奉贡,愿得诣行在所,诏加统宣德将军。

八年夏,光武自征隗嚣,统与窦融等将兵会车驾。

及嚣败,封统为成义侯,同产兄巡、从弟腾并为关内侯,拜腾酒泉典农都尉,悉遣还河西。

十二年,统与融等俱诣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除四子为郎。

统在朝廷,数陈便宜。

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窃见元哀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东观记》曰:“元帝初元五年,轻殊死刑三十四事,哀帝建平元年,轻殊死刑八十一事,其四十二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

”自是以后,著为常准,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

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刑罚在衷,无取于轻,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唐尧时流共工,放欢兜,杀三苗,殛鲧。

尧为五帝之一,故举言焉。

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

大辟,罪之大者,谓死刑也。

刻肌谓墨、劓、膑、刖。

故孔子称“仁者必有勇”,《论语》载孔子之言也。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好读书,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

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

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

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綝、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

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

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馀辈,异坚守不下。

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异因荐邑子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光武皆以为椽史,以至洛阳。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

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

及度河北,诩有力焉。

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异独叩头宽譬哀情。

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载。

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

人久饑渴,是为充饱。

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

至邯郸,遣异与铫期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

时天寒烈,众皆饑疲,异上豆粥。

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饑寒俱解”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

异复进麦饭菟肩。

因复度歑河至信都,使异别收河间兵。

还,拜偏将军。

从破王郎,封应侯。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后汉书—列传第七》“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后汉书—列传第七》“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后汉书—列传第七》“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

王莽时,守本县长。

汉兵起,攻拔棘阳,彭将家属奔前队大夫甄阜。

诸将欲诛之,大司徒伯升曰:“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

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以劝其后。

”更始乃封彭为归德侯.,令属伯升。

及伯升遇害,彭复为大司马朱鲔校尉。

从鲔击王莽杨州牧李圣,杀之,定淮阳城。

鲔荐彭为淮阳都尉。

更始遣立威王张昂与将军徭伟镇淮阳。

伟反,击走昂。

彭引兵攻伟,破之。

迁颍川太守。

会舂陵刘茂起兵,略下颍川,彭不得之官,乃与麾下数百人从河内太守邑人..韩歆。

会光武徇河内,歆议欲城守,彭止不听。

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彭因进说曰:“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

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佑汉,士人之福也。

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

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

”光武深接纳之。

彭因言韩歆南阳大人,可以为用。

乃贳歆,以为邓禹军师。

更始大将军吕植将兵屯淇园,彭说降之,于是拜彭为刺奸大将军,使督察众营,授以常所持节,从平河北。

光武即位,拜彭廷尉,归德侯如故,行大将军事。

与诸将围洛阳数月。

朱鲔等坚守不肯下。

帝以彭尝为鲔校尉,令往说之。

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

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

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

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鲔,淮阳人,后为少府,传封累代。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B.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C.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D.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情况下,对平辈称呼其字以示亲近。

《汉书》名言

《汉书》名言

《汉书》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传·东方朔传》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汉书·志·礼乐志》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

——《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卷七十九 列传第十七.doc

卷七十九 列传第十七.doc

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七郦琼李成孔彦舟徐文施宜生张中孚张中彦宇文虚中王伦郦琼,字国宝,相州临漳人。

补州学生。

宋宣和间,盗贼起,琼乃更学击刺挽强,试弓马,隶宗泽军,驻于磁州。

未几告归,括集义军七百人,复从泽,泽署琼为七百人长。

泽死,调戍滑州。

时宗望伐宋,将渡河。

戍军乱,杀其统制赵世彦,而推琼为主。

琼因诱众,号为勤王,行且收兵。

比渡淮,有众万余。

康王以为楚州安抚使、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累迁武泰军承宣使。

未几,率所领步骑十余万附于齐,授静难军节度使,知拱州。

齐国废,以为博州防御使。

用廉,迁骠骑上将军。

宗弼复河南,以琼为山东路弩手千户,知亳州事。

丁母忧,去官。

宗弼再伐江南,以琼素知南方山川险易,召至军与计事。

从容语同列曰:“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亲临阵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麾三军,意气自若,用兵制胜,皆与孙、吴合,可谓命世雄材矣。

至于亲冒锋镝,进不避难,将士视之,孰敢爱死乎。

宜其所向无前,日辟国千里也。

江南诸帅,才能不及中人。

每当出兵,必身居数百里外,谓之持重。

或督召军旅,易置将校,仅以一介之士持虚文谕之,谓之调发。

制敌决胜委之偏裨,是以智者解体,愚者丧师。

幸一小捷,则露布飞驰,增加俘级以为己功,敛怨将士。

纵或亲临,亦必先遁。

而又国政不纲,才有微功,已加厚赏,或有大罪,乃置而不诛。

不即覆亡,已为天幸,何能振起耶?”众以为确论。

元帅,谓宗弼也。

及宗弼问琼以江南成败,谁敢相拒者。

琼曰:“江南军势怯弱,皆败亡之余,又无良帅,何以御我。

颇闻秦桧当国用事。

桧,老儒,所谓亡国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颠覆是惧。

吾以大军临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

”既而江南果称臣,宗弼喜琼为知言。

初,琼去亳未几,宋兵陷之而不守,复弃去,乃以州人宋超守之。

及大军至,超复以州事委其钤辖卫经而遁去。

帅府使人招经,经不下。

及城溃,百姓惶惧待命,琼请于元帅曰:“城所不下者,凶竖劫之也。

民何罪,愿慰安之。

”元帅以琼先尝守亳,因止戮经而释其州人,复命琼守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_《后汉书李贤注》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溤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父城,县名,故城在今许州叶县东北。

汝州郏城县亦有父城。

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善用兵,吴王阖庐之将也,作《兵法》十三篇。

见史记。

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

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

巾车,乡名也,在父城界。

异闲出行属县,闲出犹微行。

行音下孟反。

为汉兵所执。

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綝、吕晏,《东观记》曰:“綝字幼春,定陵人也。

伉健有武略。

”綝音丑心反。

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

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光武曰“善”。

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

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异因荐邑子铫期、音姚。

叔寿、段建、左隆等,《东观记》及续汉书,“段”并作“殷”字。

光武皆以为掾史,从至洛阳。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

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竟字子期,山阳人也,后死于赤眉之难。

见《前书》。

诩音虚羽反。

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

及度河北,诩有力焉。

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异独叩头宽譬哀情。

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

”异复因闲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从音子用反。

横音胡孟反。

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

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

犹言凋残之后,易流德泽。

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光武纳之。

至邯郸,遣异与铫期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舍,止息也。

至饶阳无蒌亭。

无蒌,亭名,在今饶阳县东北。

蒌音力于反。

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

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及至南宫,南宫,县名,属信都国,今冀州县也。

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热音而悦反。

光武对醦燎衣。

燎,炙也。

异复进麦饭菟肩,因复度呼沱河至信都,光武纪云,度呼沱河,至下博城西,见白衣老父,曰“信都去此八十里耳”,是自北而南。

此传先言至南宫,后言度呼沱河,南宫在呼沱河南百有余里,又似自南而北。

纪传两文全相乖背。

迹其地理,纪是传非。

诸家之书并然,亦未详其故。

使异别收河闲兵。

还,拜偏将军。

从破王郎,封应侯。

应,国名,周武王子所封也。

杜预注春秋曰:“应国在襄城成父县西南。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东观记》、续汉书云“异来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相逢引车避之,由是无争道变斗者”也。

进止皆有表识,言其进退有常处也。

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隶,属也。

《袁山松书》曰:“先时诸将同营,吏卒多犯法。

”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多,重也。

别击破铁胫于北平,北平,县名,属中山国,故城在今易州永乐县也。

又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匈奴王号。

《山阳公载记》“顿”字作“碓”。

《前书》音义闟音蹋,顿音碓。

因从平河北。

时更始遣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东观记》“侨”字作“矫”。

将兵号三十万,与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阳。

光武将北徇燕、赵,以魏郡、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仓廪实,乃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异为孟津将军,孟,地名,古今以为津。

统二郡军河上,与恂合埶,以拒朱鲔等。

异乃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孔子家语》曰,孔子观周明堂四门之墉,有尧、舜、桀、纣之象,谓从者曰:“明镜所以察形,古事所以知今。

”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史记曰,微子名启,纣之庶兄。

周武王伐纣,微子乃持祭器,肉袒面缚,造于军门。

武王乃释其缚,复其位。

项伯名缠,项籍之季父,素善张良,高祖因良与伯结婚。

项籍谋害汉王,伯以身翊蔽之。

籍诛,乃归汉。

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

少帝,孝惠后宫之子,名弘。

惠帝崩,周勃以弘非惠帝之子,乃黜之,迎立代王。

昭帝崩,无嗣,霍光乃迎立武帝孙昌邑王贺。

贺无道,光废之而立宣帝。

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

笱令长安尚可扶助,延期岁月,疏不闲亲,远不逾近,季文岂能居一隅哉?长安谓更始。

季文,李轶字。

言轶与更始疏远,独居一隅,理难支久,欲其早图去就。

今长安坏乱,赤眉临郊,王侯构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绝,时更始大臣张卬、申屠建、隗嚣等以赤眉入关,谋劫更始归南阳,是大臣乖离也。

四方分崩,异姓并起,是故萧王跋涉霜雪,经营河北。

方今英俊云集,百姓风靡,虽邠岐慕周,不足以喻。

史记曰,古公亶父修后稷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戎翟攻之,不忍战其人,乃与其私属去邠,止于岐下。

邠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山之下。

季文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亟,急也。

古人即谓微子、项伯等。

转祸为福,在此时矣。

如猛将长驱,严兵围城,虽有悔恨,亦无及已。

”初,轶与光武首结谋约,加相亲爱,及更始立,反共陷伯升。

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

乃报异书曰:“轶本与萧王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

今轶守洛阳,将军镇孟津,俱据机轴,机,弩牙也;轴,车轴也:皆在物之要,故取谕焉。

千载一会,思成断金。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唯深达萧王,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

”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因此得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天井关在太行山上,解见《章纪》。

又南下河南成皋已东十三县,及诸屯聚,皆平之,降者十余万。

武勃将万余人攻诸畔者,异引军度河,与勃战于士乡下,续汉书曰,士乡,亭名,属河南郡。

大破斩勃,获首五千余级,轶又闭门不救。

异见其信效,具以奏闻。

光武故宣露轶书,《东观记》曰:“上报异曰:‘轶多诈不信,人不能得其要领,今移其书。

’”令朱鲔知之。

鲔怒,遂使人刺杀轶。

由是城中乖离,多有降者。

鲔乃遣讨难将军苏茂将数万人攻温,鲔自将数万人攻平阴以缀异。

平阴,县名,属河南郡。

缀谓连缀也。

异遣校尉护军将兵,与寇恂合击茂,破之。

异因度河击鲔,鲔走;异追至洛阳,环城一币而归。

移檄上状,诸将皆入贺,并劝光武即帝位。

光武乃召异诣鄗,问四方动静。

异曰:“三王反畔,更始败亡,三王谓张卬为淮阳王,廖湛为穰王,胡殷为随王。

更始欲杀卬等,遂勒兵掠东西市,入战于宫中,更始大败。

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

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

”光武曰:“我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

”异因下席再拜贺曰:“此天命发于精神。

《周易·干卦·九五》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庄子》曰:“其梦也神交。

”故言天命发于精神。

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

”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

建武二年春,定封异阳夏侯。

夏音贾。

引击阳翟贼严终、赵根,破之。

诏异归家上冢,使太中大夫赍牛酒,续汉志曰:“太中大夫秩千石,掌顾问论议,属光禄。

”令二百里内太守、都尉已下及宗族会焉。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

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具谓以宝玉装饰之。

《东观记》作“玉具剑”。

来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

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

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来,无为郡县所苦。

”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东观记》曰:“黾池霍郎、陕王长、湖浊惠、华阴阳沈等称将军者皆降。

”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东观记》“宣”作“重”。

五千余人。

三年春,遣使者即拜异为征西大将军。

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与异相遇,禹、弘要异共攻赤眉。

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

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

”禹、弘不从。

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

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

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

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

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

禹得脱归宜阳。

异弃马步走上回溪阪,回溪,今俗所谓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

其溪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也。

与麾下数人归营。

复坚壁,收其散卒,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

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

裁小出兵,所以示弱也。

贼见埶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

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

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以鸟为喻。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淮南子》曰:“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又《前书》谷子云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闲。

”桑榆谓晚也。

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时赤眉虽降,众寇犹盛:延岑据蓝田,王歆据下邽,秦武公伐邽戎致之也。

陇西有上邽,故此有下也。

芳丹据新丰,续汉书“芳”作“茅”。

蒋震据霸陵,霸陵,文帝陵,因以为县名,故秦芷阳县。

张邯据长安,公孙守据长陵,杨周据谷口,谷口,县名,属左冯翊,故城在今醴泉县东北。

吕鲔据陈仓,角闳据汧,骆延据盩厔,任良据鄠,汝章据槐里,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

异且战且行,屯军上林苑中。

延岑既破赤眉,自称武安王,拜置牧守,欲据关中,引张邯、任良共攻异。

异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诸营保守附岑者皆来降归异。

岑走攻析,析,县名,楚之白羽邑也,即今邓州内乡县。

异遣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要击岑,大破之,降其将苏臣等八千余人。

岑遂自武关走南阳。

时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

道路断隔,委输不至,军士悉以果实为粮。

诏拜南阳赵匡为右扶风,将兵助异,并送缣谷,军中皆称万岁。

异兵食渐盛,乃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

威行关中。

唯吕鲔、张邯、蒋震遣使降蜀,其余悉平。

明年,公孙述遣将程焉,将数万人就吕鲔出屯陈仓。

异与赵匡迎击,大破之,焉退走汉川。

异追战于箕谷,复破之,还击破吕鲔,营保降者甚众。

其后蜀复数遣将闲出,异辄摧挫之。

贾逵注《国语》曰:“折其锋曰挫。

”怀来百姓,申理枉结,出入三岁,上林成都。

成都,言归附之多也。

史记曰:“一年成邑,三年成都。

”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