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生活的清苦,昼夜征戍的辛劳,使根根青丝变成了白发。
此句采用互文:将士们都难以入睡,因戍边辛苦、思念家乡,都白了头发;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写出了将士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的悲壮情怀和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二技法总结
格调苍凉,情感悲壮。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塞秋景:大雁南飞,毫不留恋;边声伴着号角声响起,凄恻悲凉;千嶂孤城,充满肃杀之气。
词人通过对如此萧瑟的战地风光的描绘,奠定了全词苍凉的格调。
下片主要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思乡;接着词人再用“悠悠”的羌笛声与满地的严霜来渲染战场的孤寂寒冷,暗示将士们的思乡之重;但思乡难归,是因为“燕然未勒”,饱含着爱国激情;最后全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束,表现将士们的壮志难酬、归乡无计,突显了浓重的悲壮氛围。
三主题概括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表现了将士们忧国思乡的情怀,抒发了词人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资料库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2.作品背景。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文言知识库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人不寐.(mèi)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2.参考译文。
边塞的秋景与中原迥异,飞往衡阳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边塞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声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抗击外寇的功业未成,回归之期无法预计。
羌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士兵眼中闪着思乡的热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本库
一内容解读
1.上阕描写热烈的出猎场面和词人的豪迈气概。
(“狂”字贯穿全篇)(形狂)
(1)行为之狂:装束张扬,随从众多,场面盛大。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
“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突显了词人的豪情狂态。
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
那些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众多骑士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令人仿佛看到了苏轼一行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宏场面。
千军万马奔腾,席卷平地山冈,一个“卷”字写出了势如破竹的行猎场面。
(2)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下两种理解哪个更合适?
①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看我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
②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
【明确】②更合适。
因为前者说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意思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年少轻狂”。
2.下阕写行猎之后畅饮美酒,突出报国渴望。
(心狂)
(3)进取之狂:虽被贬,但怀报国之心,仍渴望被重用,保卫疆场。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
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他在意的是朝廷能否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承“少年狂”而来,仍是表现少年似的狂放,写出了饮酒后的豪放意气。
“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言壮语,写出了作者满怀壮志、老当益壮的豪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授任他为边郡太守,带兵抵抗强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与上片的“亲射虎”照应,意在说明自己还有很强的作战本领。
末句中“天狼”为星宿名,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者希望朝廷任命自己率军去抵抗入侵者,引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在御敌守边的战斗中建功立业、以身报国的强烈愿望。
二技法总结
1.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这首词的上片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和志气。
下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用的是“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这里是以魏尚自比,希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词人运用典故,以“天狼”借指自西北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渴望驰骋沙场、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些典故,既写出了词人壮志未已、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又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2.语言生动,气象恢宏。
本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词中一连串动词,如“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
表现了词人卓越的胸襟抱负与雄心壮志,气象恢宏,充满阳刚之美。
三主题概括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资料库
1.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作品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归来,与同僚出城打猎时,作此词。
文言知识库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qíng)锦帽貂裘.(qiú)鬓.微霜(bì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2)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的合称)
(3)会.挽雕弓如满月(终将)
3.参考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很多随从席卷平野山冈。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看我亲射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这又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满饰以彩绘的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文本库
一内容解读
1.上阕:因醉入梦,梦回战场——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渴望。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动作与心理描写,由现实进入梦境描写)
词人长期闲居家中,十分苦闷,长夜难熬,借酒浇愁,在醉意朦胧间,还拨亮了灯火,深情地端详着曾随自己一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宝剑。
迷朦恍惚中,酣然入梦,梦里又回到嘹亮的军号声激荡在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上空的情景。
词人闲居已久,壮志难酬,胸中郁闷,只好借酒浇愁。
醉时,又生发无限感慨,所以“挑灯看剑”。
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第二句因“醉”入“梦”,梦中想着抗金,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梦中之境)
这三句意思是:部下正在饱餐着分给他们的酒食,军营中各种乐器正奏出边塞威武雄壮的战斗曲子,秋风劲吹,(我)在战场上检阅着百万雄兵,誓师出征。
写出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场面,显示了词人挥师北伐、收复北方失地的急切心情。
2.下阕:梦中战景,梦醒自叹——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继续写战斗场景,战马跑得像的卢那样快,弓弦声像响雷那样令人心惊。
视听结合,描写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勇猛,突出表现这支劲旅的行军神速、敏捷善战、锐不可当。
有了这么一支勇敢强壮的部队,何患敌人不灭?何愁失地不复?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我”完成了替君王收复失地、替人民统一祖国的伟大心愿,为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好名声。
洋溢着词人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美好理想,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之情。
至此,词的激情上升到最高点。
(3)“可怜白发生!”末句笔锋陡转,从梦想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悲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虚度,鬓发尽白。
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技法总结
结构巧妙,对比鲜明。
这首词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回忆梦中场景。
梦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
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极富感染力。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三主题概括
这首词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资料库
1.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郁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善于化用典故入词,抒发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现存词六百多首,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2.作品背景。
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结识了陈亮。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文言知识库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麾.下炙(huī)
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翻:演奏
2.参考译文。
醉中把油灯挑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
梦中回到吹响了号角的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深秋在战场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赢得生前死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
可惜现在白发已经丛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文本库
一内容解读
1.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秋瑾于1903年5月随丈夫入京,到中秋节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所以称“小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秋本应是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但是,作者却称“早又是中秋佳节”,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几句,写中秋节前后的景致。
黄花,就是菊花。
这几句的大意是:篱下开遍菊花,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这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是,这种令人愉悦的景致,并没有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心情。
经过开篇部分的渲染,这首词作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铺垫。
这四句明写秋景,暗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
(2)“四面歌残终破楚”中“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垓下之围”。
后人便用“四面楚歌”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词中,“四面歌残”所用的典故是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写作者本人。
“风味”是况味的意思。
1896年作者与丈夫结婚,至写此词时,恰为八年。
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一个纨绔子弟,秋瑾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因此,秋瑾也格外思念故乡。
“风味徒思浙”,八年内心的苦闷指白白地思念浙江故乡。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侬”,指作者。
“蛾眉”的本义是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后来指代女子。
秋瑾用“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并非秋瑾一时一地的偶然想法。
秋瑾曾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在世,应该匡扶社稷,施展个人抱负,怎么能在柴米油盐之间碌碌无为一生呢?可见,秋瑾不屑为女性的背后隐藏的是爱国之情。
2.下阕: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几句,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进一步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
(3)“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几句的意思是: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词人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可见,秋瑾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所理解。
这里的凡夫俗子,既是指秋瑾的丈夫王廷钧,也泛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
在祖国危难重重、列强环伺之际,官场上的人醉生梦死,家族中的人冷漠麻木,秋瑾的爱国思想非但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引起了重重责难。
在这种环境中,秋瑾感觉到“英雄末路”的强烈悲哀。
正因如此,她才发出了对现实极度失望的悲叹——大千世界,莽莽红尘,我秋瑾到哪里能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青衫湿”的典故,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
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湿透了身上的青衫。
后人也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而潸然泪下。
秋瑾用此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整首词风格爽朗豪迈,慷慨悲凉,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二技法总结
1.基调高昂,情真意切。
词人虽为女子,但字里行间却显示出一种激情豪放的男儿气概,显示了词人的巾帼英雄本色。
比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词人用豪迈的语言写了女性的生命体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纸间流淌着喷薄欲出的爱国热血,洋溢着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再如,“俗子胸襟谁识我?”“何处觅知音?”两个问句语气强烈,表达了词人对世俗的不满和改变现状、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2.巧用典故,抒发情感。
这首词中,词人通过一系列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上片中的“篱下”“黄花”分别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描写了明丽的秋景,反衬了自己失落、幽怨的心境。
再如下片中的“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表现了词人对自身处境的愤懑和对国家陷入危难、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悲痛之情。
三主题概括
这首述怀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一个满怀理想却不被理解的女性的苦闷忧愁,表达了词人寻求救国良方、报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资料库
1.作家作品。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初六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作品背景。
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文言知识库
1.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lí(篱)下秋容如shì(拭)蛾.眉(é)胸襟.(jīn)
2.参考译文。
到京不久,转眼又到中秋佳节。
篱笆下菊花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是多么不屑啊!
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我的心,要比男儿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懂我的心意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教学案例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诵读感知词独特的节奏、韵律,并由读入景、由景入情。
3.学习赏析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感受豪放派词中的豪情壮志,获得情感的激励并萃取思想的精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家国情怀是我国诗词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豪放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家国情怀。
爱国将士戍守边疆,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都回荡着豪情壮志。
我们将学习分析、品味豪放词的方法策略。
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古代诗歌中,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两三个同学分享、背诵诗歌)
二朗读诗词,熟悉诗词
1.初读诗词,纠正字音。
(1)学生相互听读,标出自己读音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纠正读音,板书重点字的字音。
(2)教师着重关注学生朗读词句时的停顿,看节奏是否准确。
2.二读诗词,体会词的特点。
请同学们再齐读词,这几首词中句子字数不同,找一找有几种情况。
【明确】古诗通常四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为一句。
词则被称为“长短句”。
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
学生对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式分别朗读,找准节奏,以学习体味“词”这一文体独特的形式。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句式更加丰富。
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三细读感悟,品味“豪放”
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一)情感语气之壮
1.整体气势。
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豪情万丈,是哪一个字?
【明确】“狂”。
补充:“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二是纵情地、无拘束地;三是精神失常、疯狂;四是猛烈、声势大。
你认为哪种解释最符合词人的心境?(纵情地、无拘束地)
2.语气之壮。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作者将自己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壮。
“为报倾城随太守”,作者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跟随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3.态度之壮。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但作者毫不在乎,不服老,也毫无哀怨哀伤,可见其洒脱坦然,充满豪气。
(二)选取景物之壮
黄犬、苍鹰,都是凶猛的动物。
相反,婉约词选取景物多为花柳、小鸟等。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很抢眼、很张扬。
(三)动作行为之壮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作者的勇猛。
“牵”和“擎”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受作者控制。
“酒酣胸胆尚开张”借酒助兴,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言行洒脱,粗犷豪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虽不被信任和重用,但作者满腔热血,心怀报国之志,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抵御外敌的愿望。
(四)时空数量之壮
千骑:场面盛大、招摇。
卷平冈:体现了队伍充满气势。
四了解典故,理解深意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
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运用这个典故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得到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词主旨小结:①虽然作者年纪大了,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②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心怀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是一种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豪放派词作的豪情壮志,豪放风格尽显。
五课堂总结
词相比于诗的形式特点:
1.词的节奏更丰富。
2.词的句式更多样。
3.词的层次更分明。
词分上、下两阕,通常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
品味豪放词:
1.情感语气之壮。
2.选取景物之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