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峨日朵雪峰之侧》——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跃.入(yuè) 闷.葫芦(mèn) 各奔.东西(bēn)
B.棕.色(cōng) 黑魆魆.(xū) 喁.喁私语(yú)
C.渗.出(shèn) 随大溜.(liù) 诘.屈聱牙(jí)
D.揳.入(xiē) 挠.痒痒(láo) 抛头露.面(l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对待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就像对待之前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昌耀有一种不去引人注意的淡漠。
④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
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D.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6.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B.廉价的乐观主义
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D.光明的未来
7.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
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
无奈。
二、课内阅读
8.《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9.请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10.《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什么起笔就写“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而不是“之顶”“之巅”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
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
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
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
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
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
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
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
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
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
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
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
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
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
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
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
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
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
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
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
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
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
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
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材料三
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
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
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
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
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的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
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
(摘编自谭克修《重建生命和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1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
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
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
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
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
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
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
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
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17.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面对____的现实,在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
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
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针对当时诗坛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雨交加峥嵘岁月抱残守缺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蹉跎岁月墨守成规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蹉跎岁月抱残守缺愤世嫉俗
D.风雨如晦睁嵘岁月墨守成规惊世骇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1)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
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2)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
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9.【答案】诗人的“渴望”是一个攀登者的呼告,也是一个理想追求者的自白,他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来鼓舞自己,即使他征服的不是最高峰,也足以表明他的不息奋斗精神。
10.【答案】他并未登上山顶,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
【答案】11.D
12.C
13.A
14.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15.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④来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
【答案】16.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17.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18.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
主旨。
【答案】19.A 20.B
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