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暑假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XX级暑期入学测试
政治试题
命题人易飞1.斯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观点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B.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D.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对此问题斯密的说法是
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②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③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
④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3.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认为A.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B.国家应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C.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D.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4.斯密提出绝对成本学说,根据该学说,贸易参与国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的条件是
A.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B.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
C.各国的绝对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
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和扩张
5.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中心是
A.劳动价值论B.阶级划分理论 C.收入分配理论D.国际贸易理论6.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是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马克思 D.萨伊
7.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美元贬值 B.明确工资标准 C.规定工作日时数 D.兴办公共工程8.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
A.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B. 国家接管私人企业
C.一切采取军事化管理
D.取消工会组织,降低工人工资
9.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尤其是()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A.恢复和稳定农业
B.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C.复兴工业
D.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
10.“滞胀”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A.罗斯福新政
B.凯恩斯主义
C.新自由主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①新自由主义失去了西方市场
②西方国家受凯恩斯主义影响较深
③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④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2.虽然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理论内容不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但他们一般都坚持
①经济人假设②完全市场信息假设③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④社会主义和公有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3.20XX年4月3日,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没有它就没有我们的宇宙,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

上述暗物质与哲学上的物质的联系是( )
A.前者与后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形态,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B.暗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哲学上讲的物质则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者的概括和总结,具有不同的本质
D.两者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都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15.在20XX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名列其中。

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从哲学的角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③④
16.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客观实在性④社会历史性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
A.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 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8.在很多人看来,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弯道”上。

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直道上比赛速滑很难甩开对手,超越常常是在弯道处。

经济发展也一样,“弯道”跑不好,就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和落伍者。

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的规律和条件
19.“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

”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①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次矛盾②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吐故纳新,革故鼎新----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画龙点睛---- 重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机
D.瑕不掩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1.20XX年我国加快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更加注重公平可持续发展。

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
22.有专家指出:人为型空气污染(工业排放和尾气排放等)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成因,对此,需要抓住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同时呼吁市民树立环保观念,减少私车出行,倡导每人少开一天车,大家共同努力,共建绿色家园。

以上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
①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各方面协同减排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创绿色家园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践行环保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抓住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作家肖伯纳说
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体现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往往会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

兔子问乌鸦: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就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

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兔子来不及逃跑,成了狐狸的美食。

这一故事对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树立创新意识
C.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不能好逸恶劳
25.材料:实现中国梦,必须发动群众。

为进一步推进实现中国梦,四川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8市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四川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四川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

(12分)
26.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亚当.斯密说:“国民财富非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的。

”实体经济是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源泉,其规模和水平决定财富数量和质量,“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孙中山语)。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结合亚当.斯密的财富观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7分)
27.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

观点二: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做交易之用,可随时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

(1)观点一和观点二分别反映了凯恩斯理论的哪些心理规律?(4分)
(2)凯恩斯据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出了哪些政策主张?并请你作简要分析(6分)
28.一些国家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大力支持其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高科技对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

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确保了自身粮食安全,而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4分)
(2)上述材料中发达国家的做法对我国发展农业有何借鉴?(5分)
29.材料一近些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孔子学院”、“汉语热”辐射力日益广泛。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正在被中外交流的实践所证实,也被世界众多国家所接受。

有关家指出,各国文化要在差别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

材料二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与西医药同台竞技中,某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医药不科学、难验证,甚至因此持怀疑、抵制的态度。

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中医药,并不等于中医药不科学。

几千年来华夏子孙繁衍生息,中医药屡立奇功。

近年来,随着西医药局限性凸显,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引起世界瞩目。

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知识,分析各国文化要“在差别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

(6分)结合材料二,说明材料体现了认识论哪些哲理。

(8分)
政治参考答案
1-5 BDDAC 6-10 ADADC 11-15 BBDAC 16-20 BDBBA 21-24 CADC
25. 1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真听取群众建议,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表现,是本省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证。

(3分)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认真听取群众建议反映人民愿望,才能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分)③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组织深入调研,才能深化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3分)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有助于更好把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出正确的决策(3分)
26. 7’斯密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分)斯密主张“富国裕民”,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分)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分)
27.10’(1)观点一反映了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观点二反映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2)凯恩斯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心理规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2分)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分)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与摆脱经济危机有积极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2分)
28.9’(1)只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2分);为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提供理论依据(2分)。

(2)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2分);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3分)。

29. 6’(1)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同一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3分)②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有差别,这是斗争性,同时又要相互借鉴,在交流中求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分)
(2)8’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医药由被怀疑、抵制到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体现了认识随实践而变化;(3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中屡立奇巧,证明了其功效的不容置疑;(3分)③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中医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认识就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不断深化和扩展。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