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学情分析:
XXX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
“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
”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基础常识目标:了解每座城市的标记的树是哪一种,能运用多种修辞伎俩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新鲜生命”的嘉赞和珍爱之情。
积聚好词佳句,有豪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理清文章的线索,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研究《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难点:通过进修课文,加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具使用】
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标志的树是哪一种,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伎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进修《城市的标识》一文,加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新鲜生命”的嘉赞和珍爱之情。
难点: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伎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讲授进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
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趋进步,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围困,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
我们已很难从建筑、街道、车辆、行人以及垃圾上区分你身在哪个城市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修《城市的标识》一课,看看做者为甚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记。
作家:XXX,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这是她的一篇散文。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2.检查预结果: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1)婀娜熙攘掳掠偌大霓虹灯干涸馈赠忠心耿耿
(2)龙爪圆冠榆遒劲喀什
三、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中央感遭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述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往返答。
(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2.学生自读感悟,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
(2)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伎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述中带有讽刺。
)
3.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1)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2)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4.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里看出?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
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5.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2)你瞥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都城气息……
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自己读,指名读。
6.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要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低垂的旌旗和火炬。
你又会有如何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出示句子:(1)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2)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甚么分歧?为甚么会有分歧的感受?
7.出示15、16、17段朗诵。
理解交流。
(1)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最后作者收回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换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5、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不可替代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讲授目标】
1.基础常识目标:了解每座城市的标记的树是哪一种,能运用多种修辞伎俩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积聚好词佳句,有豪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理清文章的线索,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进修《城市的标识》,抒发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讲授重难点】
重难点:认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通过研究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深入的了解,谈谈你的研究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理清文章的线索,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分别段落:全文条理模糊,可以分几个部分?如何分别?
第一部分(1-5):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实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
崇高。
二、巩固练
1、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示和号令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请你举例说一说。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5.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杭州
南京或上海
福州或广州
海口
长春
喀什
北京
树
香樟树
法国梧桐
榕树
椰树
油松
圆冠榆
国槐
特点
4、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亲切,优美。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
(1)排比有甚么特点?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这样写有甚么优点?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枝叶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2)擅用比喻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一说把甚么比做甚么,这样写的优点。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三、学以致用
1、检查小调查: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2、小练笔:写一种家乡的标识,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亲切,优美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
四、作业:扩大阅读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全文条理模糊修辞伎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