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黄选 1 号’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1月, 22(1): 44-50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研究论文
收稿日期: 2014-01-11; 修订日期: 2014-04-26.
基金项目: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32660589); 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2013CXC80202); 山东省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ZR2013CQ046).
作者简介: 高保全(1980−), 男, 助理研究员, 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E-mail: gaobq@ 通信作者: 刘萍, 研究员. E-mail: liuping@
DOI: 10.3724/SP.J.1118.2015.00020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
高保全1, 2 , 刘萍1, 李健1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2.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 以家系为分析单元, 测量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 ‘黄选1号’新品种在80、100日龄的甲宽、体高和体质量3个性状, 运用“海水养殖甲壳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V1.0”及SPSS13.0软件, 对其生长性能、遗传力及育种值进行分析, 探讨育种值选择在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结果显示,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80、100日龄的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6.20%和19.35%, 显示了较大的生长优势; 采用REML 法进行遗传力评估, 发现三疣梭子蟹甲宽、体高、体质量80日龄遗传力分别为0.164、0.304、0.167, 100日龄遗传力分别为0.125、0.241、0.117, 属于中低度遗传力, 说明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对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继续遗传改良效果更佳; 最后通过BLUP 方法评估家系育种值(EBV), 比较发现育种值选择效率比表型值选择效率提高11.1%~19.38%。

因此根据育种值进行三疣梭子蟹家系选择, 在5%选择强度下利用表型值进行亲本选留,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三疣梭子蟹选育模式。

该结论为三疣梭子蟹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 生长; 遗传力; 育种值
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5)01-0044-07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 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等海域[1–2], 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3]。

近年来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面积逐年萎缩, 而且累代养殖造成种质退化, 抗逆能力下降[4]。

因此对三疣梭子蟹进行遗传改良, 培育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系)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育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 在水产动物育种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如虹鳟(Salmo gairdneri )[5]、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6]、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7]、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8]、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9–10]、
三疣梭子蟹[11]、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12]等。

传统的选择育种是根据表型值进行选择, 但由于表型值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致使传统的选择育种不能精确地对个体或家系进行选择, 因此剖析环境效应和遗传效应非常重要。

在基因效应中, 上位效应和显性效应只存在于特定的基因组合中, 不能稳定遗传, 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的只有加性效应部分, 因此确定基因的加性效应部分(即育种值)是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水产动物育种中大多数重要的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 涉及的基因数量、基因型组合非常多, 单独研究每一个基因的加性效应及每一个基因组合的互作效应目前尚有困难, 因此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基因效应作总体分析[13]。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ic-
第1期高保全等: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 45
tion)法由美国数量遗传学家于1972年提出, 基本原理是根据混合模型方程组的原则来估计育种值, 经过许多学者论证, 动物模型BLUP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遗传进展速度[14-17]。

约束最大似然法(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REML)由Patterson和Thompson提出[18], 可以较准确地评估遗传参数, 为个体育种值(Breeding value, BV)的精确评估奠定了基础[19]。

目前利用REML和BLUP方法在水产动物育种中开展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 如中国明对虾[10]、罗氏沼虾(Macrobrac-hiurn rosenbergii)[19]、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0]、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21]、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22]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2005年开始进行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新品种培育, 连续经过5代群体选育, 培育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1个, 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 目前已在我国三疣梭子蟹主要养殖区逐步推广, 平均单产提高30%以上。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选育进展均为群体测试结果, 有关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个体子代的生长性能研究尚未开展, 且有关三疣梭子蟹育种值评估方面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本研究利用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 采用室内人工定向交尾技术建立家系, 进行标准化苗种培育及养殖, 测定家系的甲宽、体高、体质量等生长性状, 分析家系生长性能; 以REML方法估计甲宽、体高、体质量不同生长阶段的遗传参数, 利用BLUP法预测家系最佳线性无偏估计育种值, 比较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效果, 以期为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在三疣梭子蟹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家系的建立
1.1.1亲蟹交配 2010年8月下旬, 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个体进行交尾搭配, 按巢式设计方式(1♂对3♀)构建交尾组合50对, 结果92只雌性个体成功交尾。

交尾雌蟹经过越冬和亲蟹培育, 2011年4月有35只亲蟹抱卵, 为了减少养殖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本实验选取4月10―16日排幼的20只亲蟹建立家系, 获得20个全同胞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6个); 以莱州湾野生亲蟹为材料, 4月10―16日建立5个家系, 作为对照组。

1.1.2子代培育和养殖每只亲蟹的后代即每个家系各取9×104尾I溞
期状幼体单独放入1个6 m3水泥池中培育, 培育采用常规方法, 不同家系同一阶段的培育条件一致。

幼体和幼苗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n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inica)为主要饵料, 每天均换水10%, 连续充气培养。

幼体达到Ⅱ期幼蟹, 每个家系各取1 500尾蟹苗, 转移到室外养殖。

室外养殖采用每个家系200 m2养殖围格, 使每个小格的水环境尽量保持一致。

1.2生长性状的测量
在三疣梭子蟹生长至80日龄、100日龄时, 从每个家系随机取50个个体, 用电子天平测量体质量, 精确到0.1 g, 用游标卡尺测量甲宽、体高, 精确至0.1 mm。

1.3分析方法
1.3.1 表型分析运用SPSS软件13.0计算家系生长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 包括甲宽、体高、体质量均值、标准差等, 比较家系的生长差异。

1.3.2 分析模型本研究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来估计三疣梭子蟹80、10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家系育种值。

y ijkl=µ+a i+f j+l k+e l
式中y为第i个体的性状观察值, µ为指定性状群体均值, a i为第i个体加性效应(育种值), f j为第j 个养殖池及性别固定效应, l k为全同胞效应, e l为随机残差效应。

1.3.3 分析软件目前有许多育种工作者相继研发了一系列育种软件, 可以用来估计遗传力和预测个体育种值, 如DFREML、MTDFREML、VCE、DMU等。

本研究利用“海水养殖甲壳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V1.0”软件中遗传参数评估和育种分析模块进行遗传力评估和家系育种值预测。

46 中国水产科学 第22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疣梭子蟹表型值
两个测量日龄家系表型参数计算结果列于 表1。

各家系的甲宽、体高、体质量均值都存在较大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 80日龄家系甲宽平均提高 4.86%, 体高平均提高 4.60%, 体质量平均提
表1 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Tab.1 Phenotype parameters of growth traits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甲宽carapace width 体 高 body height 体质量 body weight
日 龄 day old
家 系 family
均值/mm mean
标准差/mm SD
均值/mm mean
标准差/mm SD 均值/g mean 标准差/mm SD
1 38.79 4.81 19.96 2.33 25.30 7.28
2 39.95 3.26 20.8
3 1.79 25.83 5.89 3 38.42 3.56 20.00 1.67 28.17 5.96
4 42.50 4.83 22.02 2.14 36.23 7.52
5 34.93 4.48 18.27 2.12 21.83 8.08
6 37.40 3.6
7 19.1
8 1.12 24.83 4.90 7 31.14 3.10 16.50 2.32 15.30 3.18 8 40.6
9 6.34 20.92 2.75 34.03 8.12 9 50.24 5.21 25.82 2.07 49.70 8.24 10 41.70 5.09 21.54 2.56 29.16 7.25
11 35.70 5.52 18.84 2.15 21.83 6.49 12 40.63 5.65 21.13 2.87 30.90 6.72 13 39.45 3.54 20.64 1.79 24.77 5.27 14 39.63 6.28 20.43 3.14 27.20 6.48 15 39.90 4.14 21.06 2.47 29.97 10.70 16 38.63 4.20 19.80 2.62 26.83 6.06 17 41.76 4.72 21.31 2.23 33.90 9.65 18 41.25 4.52 21.44 3.27 34.90 7.24 19 38.60 3.78 20.21 1.91 27.26 5.85 20 38.38 4.32 19.70 2.16 27.40 6.02 平均值 mean 39.48 5.11 20.48 2.07 28.77 8.48 80日龄
80 days old
对照组 control
37.65 4.78 19.58 2.39 24.76 7.21
1 54.9
2 5.08 27.15 3.08 64.92 16.21 2 55.54 4.24 27.29 2.14 64.12 16.88
3 54.41 4.31 27.20 2.09 72.38 17.2
4 4 60.08 5.42 28.8
5 2.48 66.15 16.98 5 48.55 6.05 24.93 2.53 55.12 17.21
6 52.68 4.88 28.13 1.46 73.85 11.89
7 44.2
8 4.21 20.62 2.91 43.72 10.98 8 57.56 9.24 28.41 3.52 85.56 18.94
9 70.84 6.31 33.82 2.37 114.83 22.15 10 58.96 6.85 27.22 2.89 67.56 17.21 11 50.64 7.21 27.68 2.94 67.25 18.34 12 57.48 7.91 27.88 3.86 68.20 19.17 13 55.84 3.99 27.74 2.38 74.48 17.45 14 56.09 7.84 26.96 4.32 67.25 17.42 15 56.46 5.61 27.68 2.82 83.28 22.45 16 59.04 6.24 28.94 2.64 85.54 21.98 17 58.39 5.32 27.92 2.18 68.35 17.55 18 53.65 4.99 27.89 4.17 69.44 18.95 19 53.35 5.82 28.88 2.62 70.15 16.77 20 55.98 4.96 26.91 2.54 69.74 18.21 平均值mean 55.74 6.72 27.61 2.67 72.09 16.65 100日龄
100 days old
对照组control 52.35 5.89 25.81 2.42 60.40 19.42
第1期 高保全等: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 47
高16.20%; 100日龄时甲宽平均提高6.47%, 体高平均提高6.97%, 体质量平均提高19.35%。

大部分家系显示出生长优势, 只有家系5、7、11显示生长劣势。

2.2 遗传力估计
遗传力是育种值估计的重要基础, 进行育种值估计, 首先需要估计目标性状遗传力, 遗传力的估
计也就是对目标性状方差组分的估计, 结果见表2。

根据方差组分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80日龄三疣梭子蟹甲宽、体高、体质量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164±0.042、0.304±0.084、0.167±0.032, 100日龄分别为0.125±0.030、0.241±0.062、0.117± 0.023, 属于中低度遗传力, 说明进行家系选择效果更佳。

表2 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的方差组分
Tab.2 Variance components of growth traits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n =1000; x ±SE
日龄
days old 性状 trait
加性效应方差 additive effect variance
剩余方差 residual variance
遗传力 heritability
甲宽 Carapace width 9.418±2.121 22.210±2.011 0.164±0.042 体高Body height 4.272±1.082 4.812±0.522 0.304±0.084 80日龄 80 days old
体质量Body weight 43.04±10.181 94.290±9.183 0.167±0.032 甲宽 Carapace width
11.32±2.814 33.04±2.180 0.125±0.030 体高Body height 4.756±1.350 7.18±0.540 0.241±0.062 100日龄
100 days old
体质量Body weight
136.3±42.832 563.0±5.450 0.117±0.023
2.3 育种值预测与亲本选留
根据家系育种值估计结果对家系进行选择, 并与根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80日龄甲宽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60.0%, 体高育种值与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75.0%, 体质量与其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55.0%; 100日龄甲宽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55.0%, 体高育种值与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65.0%, 体质量与其表型值的选择家系相同率为55.0%。

以50%作为选择强度, 根据育种值选留家系的育种均值与根据表型值选留家系育种均值进行比较发现, 80日龄甲宽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7.6%, 体高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1.1%, 体质量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4.3%; 100日龄甲宽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9.4%, 体高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4.8%, 体质量育种值选择效率比其表型值选择高16.9%。

对选留家系, 在5%选择强度下根据表型值数据进行亲本留种。

3 讨论
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核心育种群建立家系, 同时以野生群体建立对照组, 进行生长性能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家系80、100日龄大多数具有生长优势, 但有3个家系显示生长劣势, 因此在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应严格按照选择标准进行留种, 以保证子代具有最大的生长优势;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家系80日龄、100日龄平均体质量分别提高16.20%、19.35%, 两个生长阶段家系育种值、表型值排名也不同, 表明在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研究中选择时间越接近收获期, 结果越精确, 但其生殖交尾早于收获, 因此首先应根据生殖蜕壳前家系育种值, 进行交尾方案制定, 然后根据收获时家系生长、存活育种值, 对留种家系进行修正。

育种群体目标性状的遗传力是制定育种方案和评估遗传进展的重要参数, 目前甲壳类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已有不少报道。

中国对虾145 d 的体质量遗传力为0.14[23], 罗氏沼虾5月龄体质量遗传力为0.07[19], 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体质量和存
48 中国水产科学 第22卷
活性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分别(0.19±50.09~0.43± 0.09)和(0.27±0.04~0.45±0.06)[24]。

本研究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REML 法估计三疣梭子蟹甲宽、体高、体质量80、100日龄的遗传力分别为0.164、0.304、0.167和0.125、0.241、0.117, 属于中低度遗传力。

本研究遗传力估计值和文献[25]的遗传力估计值有较大差异, 作者推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与REML 和动物模型方法相比, 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不能利用个体间的亲缘信息, 无法剖分随机效应, 其估计值一般偏高, 这在凡纳
滨对虾和斑点叉尾 (Ictalures punctatus )遗传力评估中得到验证[24, 26–27], Reagen 等[28]利用全同胞组内相关估计了斑点叉尾15个月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75, 栾生等[26]利用AIREML 方法, 通过动
物模型估计斑点叉尾收获体质量遗传力为0.41。

其次随着长期的人工选择使得遗传基础一致性增强, 导致加性方差下降, 遗传力降低, 这在斑点
叉尾
[26, 28]
和牙鲆[29]遗传力评估中也得到验证,
Dunham
对多年养殖的斑点叉尾品系的体质量进行1代选育, 实现遗传力估计值为0.24~0.50, 进行2代选育后, 其实现遗传力为0.16~0.23。

育种值估计是育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育种值是不能直接获得的, 能够得到的是包涵育种值在内的遗传效应和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表型值, 根据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育种值估计。

动物育种值估计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个体选择法阶段、群体比较法阶段和混合线性模型法阶段, 其中混合线性模型既能估计模型的固定效应得到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值, 又能预测随机的遗传效应, 得到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 从而提高育种值的准确性, BLUP 方法的选择反应比群体选择提高20%~30%
[30]。

Ponzoni 等
[31]
通过BLUP 方法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体质量性状进行了6代选择, 选育结果表明平均每代提高了10%, Neira 等[32]通过BLUP 方法对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体质量性状进行了4代人工选择, 结果表明, 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383.2 g, 与基础群体相比较, 每代的体质量平均增加13.9 g 。

本研究利用BLUP 法预
测家系最佳线性无偏估计育种值, 对家系育种值和表型值选育进行比较, 发现育种值选择效率可以提高11.1%~19.4%。

这一结论在养殖鱼类及甲壳类动物育种研究均得到验证。

罗坤等[19]依据育种值和表型值对罗氏沼虾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前者比后则选择效率提高20.7%; 刘峰等[20]依据育种值和表型值对牙鲆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全长和体质量的育种值选择效率分别比表型值选择提高35.38%、32.29%; 马爱军等[22]利用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大菱鲆家系选择和个体选择的效率比较, 结果表明在每一生长阶段依据育种值选择的效率均高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效率。

结合课题组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建议采取如下三疣梭子蟹育种方案: 收集三疣梭子蟹优异种质资源, 构建大规模家系, 进行标准化养殖与管理, 根据生长、存活数据, 采用“海水养殖甲壳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V1.0”软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家系育种值估计, 根据育种值进行家系选择, 然后在5%选择强度下, 结合表型值进行家系内个体选择; 生殖蜕壳前制定交尾方案, 完成室内定向交尾, 收获时对留种家系进行修正, 以期实现三疣梭子蟹遗传改良的最大效率。

参考文献:
[1] 戴爱云, 冯钟琪, 宋玉枝, 等. 三疣梭子蟹渔业生物资源的初步调查[J]. 动物学杂志, 1977(2): 30–33.
[2] 戴爱云, 杨思谅, 宋玉枝, 等. 中国海洋蟹类[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213–214.
[3] 吴常文, 虞顺成, 吕永林. 梭子蟹渔业技术[M]. 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6: 28–31.
[4]
王国良, 金珊, 李政, 等. 三疣梭子蟹(P. trituberculatus )乳化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06, 37(4): 297–303. [5] 王丙乾, 曹广斌. 虹鳟鱼类健康养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水产学杂志, 2003, 16(2): 83–88.
[6]
赵广泰. 大黄鱼“闽优1号”选育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D]. 厦门: 集美大学, 2010. [7] Brock J A, Gose R B, Lightner D V,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n overview of Taura Syndrome of farmed shrimp in the Americas[M]//Flegel T W, Macrae I H. Diseases in Asian Aquaculture III. Fish Health Section. Manila: Asian
第1期高保全等: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和育种性能分析 49
Fisheries Society, 1997: 275–283.
[8] 陈锚.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状家系选
育和雌性化诱导技术[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6.
[9]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等.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
1号”的人工选育[J]. 水产学报, 2005, 29(1): 1–5.
[10] 孔杰, 罗坤, 栾生, 等. 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的培
育[J]. 水产学报, 2012, 36(12): 1854–1862.
[11] 李建, 刘萍, 高保全, 等.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
的培育[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34(6): 89–95.
[12] 庞仁谊, 宋文涛, 高峰涛, 等. 牙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J].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19(6): 930–938.
[13] 张玉茹, 刘学洪. 简述动物的遗传育种值估计[J]. 河南畜
牧兽医, 2006, 27(4): 9–11.
[14] Wray N. Consequence of selection in closed population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losed nucleus herds of pigs[D]. Edin-
burg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89.
[15] Belonsky G M, Kennedy B W. Selection on individualp-
henotype and best liner unbiased predictor of breeding value
in a closed swine herd[J]. J Anim Sci, 1988, 6: 1124–1131. [16] Fevolden S, Knut H, Kjersti T. Selection response of cortisol
and lysozyme in rainbow trout and correlation to growth[J].
Aquaculture, 2002, 205(1–2): 61–75.
[17] Pante B, Gjerde I, Millan M,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genetic variances for body weight at har-
vest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Aquaculture,
2002, 204: 383–392.
[18] Patterson H D, Thompthson R. Recovery of interblock
information when block size are unequal[J]. Biometrics, 1971, 58: 545–554.
[19] 罗坤, 孔杰, 栾生, 等. 应用动物模型对罗氏沼虾育种值
估计的差别分析[J].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29(3): 85–91. [20] 刘峰, 陈松林, 王磊, 等. “鲆优1号”牙鲆生长和育种性能
分析与亲本选留[J].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20(3): 521–527. [21] 镕
李, 白俊杰, 李胜杰, 等.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
数和育种值估计[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4): 766–773.
[22] 马爱军, 王新安, 雷霁霖. 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体重的遗
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J]. 海洋与湖沼, 2009, 40(2): 187–194.
[23] 燚
田, 孔杰, 栾生, 等.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
计[J].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29(3): 1–6.
[24] 栾生, 罗坤, 阮晓红, 等.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
namei)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
应[J]. 海洋与湖沼, 2013, 44(2): 445–452.
[25] 高保全, 刘萍, 李健, 等. 三疣梭子蟹体质量遗传力的估
计[J]. 海洋与湖沼, 2010, 41(3): 1–5.
[26] 栾生, 边文冀, 邓伟, 等. 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生长和存活
性状遗传参数估计[J]. 水产学报, 2012, 36(9): 1313–1321. [27] Argue B J, Arce S M, Lotz J M, et al . Selective breeding of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for growth and resistance to Taura Syndrome Virus[J]. Aquaculture, , 2002, 204: 447–460.
[28] Reagan R E, Pardue G B, Eisen E J. Predicting selection
response for growth of channel catfish[J]. J Hered, 1976, 67(1): 49–53.
[29] 刘峰, 陈松林, 王磊, 等. 不同牙鲆群体遗传力和育种值
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20(4): 691–697.
[30] Haggar C. Effects of selecting on phenotype, on index or on
breeding value, on expected respons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accuracy of breeding values in an experiment[J]. J Anim Breed Genet, 1991, 108: 102–110.
[31] Neira R, Diaz N F, Gall G A E, et al. Genetic improvement in
coho salmon(Oncorhynchus kisutch). II: Selection response for early spawning date[J]. Aquaculture, 2006, 257(1–4): 1–8. [32] Ponzoni R W, Hamzah A, Tan S, et al. Genetic param eters
and response to selection for live weight in the 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J]. Aquaculture, 2005, 247: 203–210.
50 中国水产科学第22卷Analysis of the growth and breeding value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Huangxuan No.1’
GAO Baoquan1, 2, LIU Ping1, LI Jian1
1.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ood spec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P. trituberculatus culture,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disease, larval degen-er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depletion have resulted in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species. Therefore, studies on se-lective breeding a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growth performance, heritability and breeding value of P. tritu-berculatus were estimated by full-sibs family mating experiments. In August 2010, a total of 200 mature crabs were taken from a core breeding population of the new variety of P. trituberculatus ‘Huangxuan No.1’. Fifty males and 150 females were used for mating. Those that died or had not mated were removed from the study. The re-maining 92 females were moved to an indoor pond for overwintering. In April 2011, only 35 females extruded a fertilized brood of eggs. From April 10 to 16 of 2011, 20 full-sib families were produced. On day 80 and day 100, about 50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each family and were measured for carapace width, body height, and body weigh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weight was 16.20% and 19.35% higher on day 80 and day 100,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population. The heritability on day 80 and day 100 ranged from 0.164 to 0.304, and from 0.117 to 0.241,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family sel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reed P. tritu-berculatus. Analysis of the sele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breeding value or phenotypic value revealed that the breeding value was higher than the phenotypic value for growth traits (11.1%–19.38%). Hence, we suggest that the efficiency of breeding value-based sele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henotypic selection.
Key words: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new variety of ‘Huangxuan No.1’; growth; heritability; breeding value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Ping. E-mail: liup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