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故事——索道医生邓前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一个故事——索道医生邓前堆
一根铁索,一套滑轮,一个药箱,横跨湍急的怒江两岸,守护一个偏远山村的健康。
他是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走崎岖的山路、攀陡峭的山崖、过凶险的索道是他的日常,他在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是索道医生邓前堆。
他不忘初心,坚守岗位。
他28年如一日地溜索穿梭于怒江两岸,走过60万公里的山路,为两岸村民送去了健康和希望,他是这个小山村的健康守护者。
在这个乡村,医疗条件落后,环境艰险,他却甘于扎根于此,他说看见乡亲们健康是他最大的欣慰,也是他的动力。
他说“我从没想过不做乡村医生,我舍不得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他不肯改行去做赚钱的职业,也放弃了当村干部的好机会,心甘情愿地坚守着乡村医生这个岗位。
社会在进步,条件在改善。
精准扶贫,让这个小山村大变样,跨江桥梁也已架起,邓前堆的那份初心始终未变。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和技能。
他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
走村入户开展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他所在的村计划免疫健康见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
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在接受采访时邓前堆说:由于当地山高坡陡,乡亲们极易摔伤和骨折,他很想再多学一些骨科知识,比如关节复位等,以便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他还说出了他的一个心愿: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病,就可以用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了。
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他的医术也日益提高,不仅本村的乡亲,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他也针对村民一些容易发生了的疾病进行了学习。
他情系乡村,扎根基层。
拉马底村村民在山中居住非常分散,山路崎岖,交通封闭,造成了求医难,所以乡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做乡村医生的辛苦也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邓前堆不仅选择了做乡村医生,而且还一直坚持着,他的这份坚定信念值得所有人学习。
他有自己的行医准则,他说“伤员的病情等不得”。
曾经,半夜从睡梦中起来,打着手电过索道,爬山路给病人医治。
他情系乡村的每一个人,就算爬山涉水也要亲自确定患者是否痊愈。
“他是我们的定心丸,有他在,一切都会变好。
”乡亲对他评价道。
这些年来,拉马底村的医生换了一批又一批,邓前堆也有走出大山的机会,但是他选择了留下。
留下他的不是别的,只是这群乡亲们,一直以来,他都很是担心,有一天自己老了,无法给身边的村民上门看病了,怎么办?"乡村医生"这个代名词于他而言,也不单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
他一心为了乡亲,把危险置之度外,只要乡亲需要,自己愿意为乡亲们服务一辈子,这是作为医者的承诺,也是医者赤枕的初心。
他无私奉献,守望两岸。
18岁的他不会过溜索,而19岁的他,成了一名乡村医生,有了责任和担当。
由于去怒江西看病时,走山路会耽搁太多时间,他学会了溜索。
然而,100多米长的索道,30米高的怒江,溜索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来自于他的责任。
熟练的溜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次次的练习,在练习途中就需要担负一次次的风险。
他也曾因为控制不好速度被索道边的柱子撞伤,但他无怨无悔。
他累计出诊达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
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他坚持为百姓送药,不惧艰辛,风雨无阻。
他的工资微薄,家里条件艰苦,但他却为了乡亲们贷款购买药品,垫付乡亲的医药费,累积了一堆无法兑现的欠账条。
他在乡村医生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扎根于乡村,风里来,雨里去,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来守护全村的健康。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从青丝到白发,几十年间,他肩膀背着一只小小的药箱,跨越怒江,默默无闻地服务着全村几代人。
他是一名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坚守他的岗位,展现了他对医疗工作的热爱和坚持,20多年如一日,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乡村医生的理想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