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金色的耶路撒冷——简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知识女性的自我探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金色的耶路撒冷——简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知识女性的自我探求
作者:石瑞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石瑞莎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涉及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她被誉为“妇女的小说家”。

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从德拉布尔早期小说《金色的耶路撒冷》、《盖瑞克年》和《黄金国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入手,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女性在
面对工作、生活及婚姻时所做出的种种艰难选择,以及为自我探求所做出的种种尝试,从而以
小窥大,揭示出20世纪中下叶英国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女性主义;知识女性;自我探求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02-03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当今英国文坛中的一朵奇葩。

自从第一部小说《夏日鸟笼》于1963年发表以来,德拉布尔一直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迄今已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和若干短篇
小说。

曾荣膺布莱克纪念奖、罗斯纪念奖、爱·摩·福斯特奖等。

德拉布尔的小说从多种视角
出发,展示了当代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知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境遇和困惑,以及她们为探
求自我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德拉布尔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在小说
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多年的切身经历,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亲切性,因此备受评论家的
好评和女性读者的喜爱。

一、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及其女性意识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热爱阅读写作,于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其后多年来在多所大学中教授文学课程。

作为“妇女的小说家”,德拉布尔对于女性的生活和感觉有深刻的体会。

她的早期作品
如《夏日鸟笼》、《磨砺》、《盖瑞克年》等,多围绕着知识女性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这一
话题展开,涉及女性生活中的母爱、事业和家庭等诸多方面,毫无疑问,德拉布尔在作品中为
我们展示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知识女性生活的全景图。

在这些早期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隐
藏在其间的作者自身生活的影子,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她的早期小说可以被称为“个人小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高涨,德拉布尔的早期创作亦和女权运动密切相关,并且
承认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宣言《第二性》给她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

20世纪下半叶,知识女性作为一个新团体走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
德拉布尔一直为新一代知识女性执着地寻觅着合理的生存方式,其中最基本的着眼点便是对男
权社会的反叛,并在她早期的很多作品中积极探讨了女性在突破传统后的角色定位,拒绝依附
男性和承担“家中的天使”这一传统角色之后,面对空前的自由状态,她们将何去何从。

虽然
德拉布尔对千百年来女性所扮演的贤妻良母这一角色深感不满,并且也产生了描绘女性生活、
传达女性渴望的自觉,但德拉布尔只承认自己为女性主义者,否认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也不
赞同女权主义是解决女性生活问题的正确之道。

德拉布尔对于知识女性的思考一直采取较温和
的态度,提倡女性要勇于承担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这和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如凯特·米利特等划清界限。

德拉布尔所有创作的目的,就是试图就如何摆脱传统的女性角色束缚,寻找和树立自我价值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是现代知识女性对理
想生活道路的勇敢尝试。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都试图打破现有生活的固定模式,向生活中的
理想境界,即心灵上的“耶路撒冷”前进。

二、德拉布尔笔下知识女性的自我探求
德拉布尔的早期小说主要描绘在女性作为“第二性”存在的世界中知识女性的生活,她
以客观冷静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新一代知识女性在离开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本文选择分析德拉布尔早期小说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即《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克拉
拉·毛姆、《盖瑞克年》中的爱玛·埃文斯和《黄金国度》中的弗朗西斯·温格特。

这三位女
性都是知识女性的代表,且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人生有不同的追求,因而更全面地反映出
20世纪下半叶整整一代知识女性的心声。

(一)克拉拉·毛姆——在迷失中寻求自我
《金色的耶路撒冷》发表于1967年,此书曾一度被授予布莱克纪念奖。

整部小说以20
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叫做克拉拉·毛姆的女孩的情感经历,来反映年轻一代特有的恋爱观和生活观。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德拉布尔借克拉拉的视角,描写了年轻一代对幸福和
自由的大胆追求,在追梦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对传统观念的对抗以及内心世界的困惑
和迷惘。

小说的题目“金色的耶路撒冷”,是作者德拉布尔通过克拉拉·毛姆这一角色所表达出
的对女性理想生活的深情向往。

克拉拉·毛姆在德拉布尔的所有小说中,是一个最为自己童年
生活环境所累的角色。

出生于北方破败的工业小镇诺瑟姆,面对古怪乖戾的母亲,克拉拉对生
活一度感到沮丧。

在外部生活环境和内部家庭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克拉拉在少年时代的自我是
迷失的。

值得庆幸的是,出众的才华使克拉拉考入伦敦大学求学,在伦敦与克莱丽亚·德纳姆
及其家人的结识,让她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使她找到了真正的人间天堂,即“金色的
耶路撒冷”。

与德纳姆一家的相处不仅使克拉拉树立起追求全新生活的决心,也使她燃起寻求
自我的希望。

克拉拉与已婚的加布里埃尔·德纳姆的相恋,使她进一步自我实现。

爱情,给克
拉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她获得希望和重生,同时使得克拉拉从一个顾影自怜的小
女孩蜕变成一个通过努力而获得充分自我意识的成熟少女。

作者德拉布尔通过这段婚外情,来
展示克拉拉对传统观念的藐视和年轻一代大胆追求幸福的勇气。

小说结束于毛姆太太的病榻前,克拉拉得知母亲重病,重返诺瑟姆并在家中发现了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和日记。

年轻时的母亲笑
容灿烂,热爱生活,但是残酷的父权社会毁掉了她对生活的所有梦想,“家中的天使”这一角
色使她不堪忍受,最后在性格的极度扭曲中郁郁终生。

小说末尾,克拉拉勇敢地对生活发起挑战,作者德拉布尔在小说末尾写道:“她的母亲就要死去,但她自己还将活下去,……她要战
胜命运活下去,不管命运待她如何,都无奈与她,根本奈何不了她。


克拉拉是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

虽出身贫寒,但她努力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勇气和
强烈的心理意识,在年轻一代中极具代表性。

德拉布尔笔下的克拉拉自我实现的过程,也为20
世纪下半叶迷惘的青年知识女性指明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二)爱玛·埃文斯——在母爱中拯救自我
德拉布尔在其早期的文学创作中,一刻也没停止过对女性人生的积极思考,女性的命运
一直是她关注的焦点。

婚姻、事业和家庭,是新一代知识女性必须面临却又难以协调的几个主题。

德拉布尔从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指出虽然事业和婚姻的矛盾冲突可能会带给知识女性以
彷徨苦闷,但是强大的母爱也许是女性拯救自我的一剂良药。

发表于1964年的《盖瑞克年》便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

《盖瑞克年》的主人公爱玛·埃文斯是一位26岁的已婚母亲,丈夫戴维是一位演员。

在作品中,爱玛放弃在电台播音的工作,追随丈夫到外省参加戏剧节,却发现丈夫不但性格乖戾
自私而且对她不忠。

从一名经济独立的知识女性沦为家庭怨妇的强大心理落差使得爱玛对婚姻
心灰意冷,为排遣婚姻失败所带来的苦闷,爱玛试图和导演费拉尔搞一段婚外情,在她看到女
儿弗洛拉跌入水中的刹那,即使不会游泳,爱玛还是抛下情人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去救女儿,
这时她才发现母爱是最强烈的超乎一切的本能。

于是她顿然醒悟,离开情人,回到丈夫身边,
向孩子保证家庭的完整。

这样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但爱玛感叹道:“时间和母爱足以强大到
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品性,使之很难再被人们记起从前的样子。


爱玛在自我实现和婚姻之间选择了后者。

“这部小说对于爱玛来说是一段自我探求之旅,使她试图接受一种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的生活状态;婚姻……最后胜出了。

”虽然爱玛在自
我实现和婚姻之中选择了后者,这也许是妥协的产物,但需要强调的是,爱玛选择婚姻的支撑
点便是强大的母爱。

在爱玛阴霾的婚姻生活中,她对一双儿女的深切疼爱,一直是作品的闪光点。

出于对孩子无私的爱,爱玛和丈夫达成和解。

孩子,不仅使女人和男人走到一起,并且也
使爱玛获得了人格的完整。

学者安·瑞森这样评价小说中的母爱:“母爱,为爱玛提供了一种
获知爱为何物的途径,通过母爱,女性会变得与自然更加和谐,忽视情感中的其他不悦,从而
获得一种更加优雅的生活态度。


(三)弗朗西斯·温格特——在亲情中重拾自我
《黄金国度》是德拉布尔的第七部小说,发表于1975年。

赛德勒曾说:”(德拉布尔在
这部小说里将要告诉读者)人在步入中年时,应该做些什么……”由此可见,已步入不惑之年并在文坛声名鹊起的德拉布尔,开始用一种乐观的态度与平和的心境,为处于中年危机状态中的
知识女性,就如何自如地处理来自生活和社会的种种矛盾,努力地寻求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小说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是一名成功的考古学家,工作出色,是德拉布尔笔下“女强人”型的知识女性。

尽管事业成功,弗朗西斯却忍受着“中年危机”所带来的痛苦,因为她的个人
生活境况并不乐观:与丈夫离异,四个儿女也相继长大成人并开始独立生活,不再需要依赖于她;弗朗西斯所处的大家族的成员之间来往亦是疏远,这使得弗朗西斯的亲情观十分淡漠;由
于数月的邮政大罢工,弗朗西斯与她深爱的情人卡莱尔失去了联系,她只能独自忍受相思之苦;弗朗西斯家族遗传的抑郁症,使几代家族成员都深受其扰,她疼爱的侄子史蒂芬也没逃过此劫,因抑郁症开枪自杀;这使得同样患有抑郁症的弗朗西斯在精神上雪上加霜。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
困扰,弗朗西斯忍受着极度的痛苦和孤独,把时间都打发在工作上。

德拉布尔把步入中年的知
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真实地摆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有一个明显的意象反复出现,那就是“一直被关在塑料箱中的章鱼”,在狭小的空间里局促地游来游去,这是对弗朗西斯生活状态
的写照。

但让人欣慰的是,作者德拉布尔乐观地在小说中勾勒了一副美好的前景,让读者在悲观
的生活中看到对未来希望的火花。

弗朗西斯最终与卡莱尔重逢并结为夫妻,曾经的爱情转变为
亲情,幸福的婚姻生活也使得她成功地走出抑郁的烦恼。

最值得一提的是,弗朗西斯为父亲买
下一栋乡野别墅,作为整个大家族所有成员定期一聚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弗朗西斯把本已
疏远的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并在这种久违的幸福和亲情中,重新找回自我。

三、结束语
在德拉布尔的文学生涯中,硕果累累,从多个视角展示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当代人,尤
其是知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境遇和困惑,以及她们为了探求自我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所做出
的不懈努力。

她的作品在客观上迎合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的思潮,因此具有很强的亲
和力。

德拉布尔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她的语言朴实无华,故事
常以细致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刻画见长,对生活的观察又细致入微,笔调客观而冷静,作为一名
风格成熟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她的以上优点都是许多作家所不及的。

在当代流派纷呈的文学氛
围中阅读德拉布尔的作品,犹如闹中取静,会令读者体会到一种别样的享受。

参考文献:
〔1〕Drabble, Margaret.The Garrick Year[M].England: Penguin Books,1964.
〔2〕Drabble, Margaret.Jerusalem the Golden[M].London: Weidonfeld and Nicolson,1967.
〔3〕Rayson, Ann. Motherhood in the Novel of Margaret Drabble [J]. Frontiers, 1978(3).
〔4〕Sadler, Lynn Veach. Margaret Drabble[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1986.
(责任编辑王文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