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与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与回顾
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 公主岭 136101 赵志安 王选波
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重建于1972年,从事大豆育种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1997年育成了我院第一个大豆新品种,1998年被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四农一号,填补了我院在大豆育种史上的空白。

一、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
1 引种鉴定,确定本地区主推品种
1974-1976年进行引种鉴定试验,确定在四平地区推广九农9号大豆新品种。

1979年播种面积达到121106万亩,占四平地区大豆播种总面积69%,为四平地区大豆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创造基础材料,丰富育种种质资源
1973-1998年共配制有性杂交组合1000多个,从中选育出一批基础材料,如具有抗大豆食心虫的7308-13,大粒形、多分枝、秆强的8109-1;耐瘠薄、丰产性优异的7833-3;抗病、高产的8623-1、8721-1、9246-4、9525-1等良好的种质资源。

3 进行育种有效工作,考察与收集野生大豆资源1978-1979年在四平地区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工作,采集配套标本200多份,对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4 内繁外引结合对大豆新品种选育1986年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山东、辽宁及省内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引进一批新的种质资源,并采取直接或间接利用,渗透于大豆新品种选育之中。

四交8832-1即将完成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大量的杂交个体及优良品系正在选育之中。

二、大豆育种工作的回顾
1 育种目标
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因为不同的生态类型反应了该地区可以适应的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育种工作指明方向。

不同生态类型的地区有其相适应的品种生态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次要考虑当地生产条件、栽培水平和栽培条件。

最后,还要考虑到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及时调整育种目标。

如针对我省大豆中晚熟区域主推品种长农4号出现花叶病严重、产量水平下降的问题,提出了比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增产10%以上或相当产量水平的抗病性明显优于长农4号的育种目标,进行抗病、高产杂交育种。

最终选出在人工接菌条件下,抗病性明显优于长农4号产量水平大豆新品种四农一号以及即将完成省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的8832-1等品种。

2 育种方法
大豆育种的途经很多,最广泛应用的方法是有性杂交育种。

当前,我省推广的大豆品种95%以上是杂交品种。

我院大豆育种主要也是采取有性杂交育种的方法。

3 亲本选配
(1)采用当地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做系本,特别是选用主推品种,这样组配后容易出现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材料。

大豆许多经济性状都不同程度的表现数量遗传,存在着明显的数量效应。

通过两亲优良性状的累加,往往易获得理想的杂交后代,而对质量性状的改变,较大程度上相互补充优点,从而能选出理想的个体。

(2)选用地理上远缘的生态类型差异与差异不大材料进行组配,以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差的长交8210-1为母本,以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丰产性较高的中作83-116为父本,杂交育成交8832-1,在产量水平、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明显有超新现象。

(3)选用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异的材料为骨干亲本,筛选出一批配合力高、遗传力强的优异抗源,如开育9、开育10、中作83-116、诱变30、公84-5813、公7911等品种。

(4)对抗性亲本的选配,除亲本自身抗性突出外,还要注意亲本的综合性状,尤其是产量水平,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选育效果。

4 后代的选择与培育
主要采取系谱法与混合法相结合的选择方法,对F 2和F 3进行组合鉴定,确定优良组合,对优良组合每
代除生育情况调查外,着重观察综合性状,尤其是抗逆性方面。

对优良组合每世代均要多选些材料,一般每株系选拔5~10株,到高世代(F 4)后,重点组合表现优异的则决选品系,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淘汰一部分品系,余下的进行产量鉴定。

对F 4代以前的低世代处理采用系谱法与混合相结合选择方法,就是在优良组合除单株选择后,还要在余下的个体上每株摘1~2个荚进行混合处理,这样使各优良组合在早期世代中的个体不会漏选。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可以进行南繁加代,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今后从大豆育种发展趋势看,我们的主攻方向仍然是高产育种,重视品质、强调抗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大豆需求趋向多样化,大豆新品种选育也必然是多样化。

收稿日期:1999-06-28

81・综 述大豆通报200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