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养德,静心促学——以中国象棋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弈养德,静心促学——以中国象棋
文化教育促进学校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课题组
课题项目: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博弈养德,静心促学——以中国象棋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立项号:
2015B002)。
一、问题的提出
棋类活动是一项智力游戏与脑力体操,具有很大的教育潜力和教育价值,其
教育功能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一项智力活动。
2001
年2月23日,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下
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要求
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
和各学校的实际,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课外文体活动的一项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
当时,全国许多学校积
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棋类训练为载体,开展促进小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可是
如何让棋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发挥棋文化养德、促学的整体功能,从而辐射并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的棋类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更具优势,还没有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
我校南边路校区所处的区域环境具有浓烈广东地方特色,当地人们平时最大
的娱乐就是在大榕树下,小巷一隅,抓对厮杀中国象棋。
耳濡目染,家中的小孩
普遍也掌握下象棋的要领,其中有些小孩出类拔萃,在对弈中屡有斩获,因此在
该地区推广中国象棋活动应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此,我校于2014年开始着手研究中国象棋的校本课程,聘请专任老师,
在一至五年级开设中国象棋普及课,初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普及--兴趣培
养--精英培养--外出比赛的棋类教育模式。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深层次的象棋校本课程开发,如
何全方位地推广象棋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效地普及象棋活动,让象棋
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同时发挥象棋文化的养德、促智的功能,以推动学校深入
开展素质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求以棋类训练、举办棋类比赛、校园棋类文化建设为载体,开
展促进小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实施棋类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形成棋类课堂
教学模式,让棋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发挥棋文化养德、促学的整体功能,从而
辐射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的棋类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施更具优势。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准
备阶段(理论与方法的构建)、实施阶段(实践应用)、总结阶段(提高与反思),研究进程为:
(一)理论与方法的构建阶段
本阶段主要针对通过中国象棋文化教育,让为人师表者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让学子们发奋图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
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在“博弈养德,静心促学”校本课程深层次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二)实践应用阶段
棋类活动是一项智力游戏与脑力体操,实践应用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象棋
文化特色与学校教育理念结合,让师生成为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的
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
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三)提高与反思阶段
本阶段,通过梳理研究过程,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召开结题会,进行课题
结题。
发挥象棋文化的养德、促智、养心的功能,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成
长的需要,推动我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教学相长师
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本项目运用行动研究,在实施中,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
法展开研究。
1.行动研究法。
根据学生下象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博弈养德,静
心促学”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反馈对措施进行补充、修正、完善。
2.调查法。
通过系列活动、调查,检测学生对象棋文化的了解。
持续跟踪、
留意学生接触象棋此项活动后的心理变化、智力变化,发现象棋在学生性情陶冶、智力启迪方面所起的作用。
了解学生在象棋博弈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并制
定相应解决措施,完善“博弈养德,静心促学”校本课程,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
发展。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博弈养德,静心促学”校本课程教学中典型事例的
跟踪研究,发现共同性的问题,为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做法。
4.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
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从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经验和
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束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三、研究主要成果
1.“博弈养德,静心促学”棋理的淬炼。
利用从象棋文化中提炼的棋理(理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是精
神文化生活(事理)与棋艺的双赢。
不但能在下棋中得到理性思维的提升,同时
也提高人文底蕴方面的修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相辅相成、相融相生,人
生如棋既有进入棋局的勇气,又有跳出棋局的格局。
象棋促使学生从无知走向
渊博,从狭隘走向广阔,从小我走向大我。
正所谓:胜者非王负非寇,输之勿馁赢勿骄。
棋理:德(礼)、智、协、慎、韧、静、行、博
第一德: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守纪律、守规则、懂礼貌、尊重对手的
良好品质。
象棋是有教养的人们之间高雅的搏斗,棋品即是人品。
严格的棋规能
帮助教师、学生养成“摸子动子,落子无悔”。
第二协:团队精神。
象棋的作战特别讲究团队的协同作用,每个子力分工
不同,作用不同,各司其责,只有各子忠于职守,相互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团队,
为着共同的目标充分发挥各子作用,反之,若每个棋子各自为战,极端的自私自利,
导致相互间联系配合脱离团体利益轨道,势必成一盘散沙。
更谈不上丝毫团队力量。
棋中各子力,为着同一个目标,精诚合作,而不是貌合神离,才能达到目的。
第三慎:谨慎行事、思虑周全的习惯。
思前顾后、三思而后行,棋战中哪
怕飞错了一步象,支错了一步士,都可能导致全局的被动,甚至失败结局。
细节决
定成败。
第四韧:对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意志力的培养。
象棋告诉了我们,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者非王败非寇,输之勿馁赢勿骄。
没有失败,就没有胜利,不
能接受失败,也就无法接受胜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时刻准备着,接受可
能的某一处的失败,同时也是迎接胜利的准备。
第五行: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象棋是中华民族的国粹,90个交叉点,32
枚棋子,黑红双色,浓缩了先哲们的智慧,隐藏了为人处事的哲理。
第六智:大局观让人看得更远,不计较一城一兵之损失。
甚至必要时有所牺牲。
所谓的牺牲就是取舍,放弃局面利益换来大局之利,是体现团队意识的大局观。
第七静:专心致志的精神。
抛开杂念,来到棋盘前即能专心下棋,启发学
生把下棋的“静”带到学习中去,做到入室即静,入坐即学,入学即专的境界。
第八博:丰富、宽广,博古通今。
2.开展象棋特色校本课程
(1)课程开展——普及进课堂
象棋中的棋道,就像内涵丰富的人道,包含了无尽的人生智慧。
道,意指规律,遵循规律办事能够取得成功,而遵循规律“做人”,也能让我们的人生少些
弯路,多些精彩。
我校把象棋引进校园,开设象棋特色校本课程,主要有两部分
内容:一是开设《棋乐无穷》校本课程,开设了“博弈课”,普及象棋基本下法——棋力训练。
二是利用校本课程开展《象棋》上、下册学习,分四部分进行
训练,授课内容共72课。
棋力训练—24课,棋史故事—16课,头脑体操—16课,祺道训练—16课
棋礼棋规训练
通过中国象棋文化教育,促进学生遵守规则,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棋促
学提升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中穿插有趣棋史故事,激发学生了解象棋、学习象棋
的兴趣。
在象棋的教学中,教学生学棋艺,通过形象化的棋局变化,结合产生变
化的原因和来由,还要教学生去领悟象棋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棋和下棋
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格,达到德育目的。
3. 通过象棋博弈促进师生提升精神面貌
(1)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棋类比赛活动——竞赛促提高
抓好校队训练,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专业培训由于抓得扎实有效,现在大
部分学生的棋艺水平与之前相比都有了较大提高。
小棋手们在比赛中无论是组织
纪律,还是团队意识,表现出色,孩子们从中收获了知识、经验与友谊。
(2)定期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棋乐杯”中国象棋比赛。
丰富多彩的弈棋
活动,稳健灵秀的弈理熏陶,促进了师生精神面貌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象棋博弈过程中教师时常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对弈思想。
占有优势不可得意忘形,在劣势时要临危不惧、沉着应战。
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聚精会神,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碰到挫折不能灰心,要有拼搏精神。
学生在棋盘上经历无数次的成败风雨,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能得到加强,对未来的生活就能充满无暇的美景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组织多样的象棋博弈,教师、学生在比赛中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及逻辑推理,培养全盘考虑、精心思考的思维习惯以及坚韧的品质。
在象棋博弈中渗透德育教育,陶冶师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象棋博弈中渗透教育教学改革理念,静心治教,静心促学。
4.开展具有棋文化特色学生活动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象棋活动进行了文学创作,创作了不少传颂千古的佳作。
宝玉直实验小学的孩子就象棋,创作了不少佳作。
语文教学的融合:将语文教学牢牢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传统文化为平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语文、理解语文、把握语文、教学语文,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语文教学的养分,这样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理念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落实。
(2)体育科悟“智勇双全”
推广校园足球,带领队员领悟象棋里的棋子身份的作用,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兵——百折难止步前进不回头勇往直前-前锋、边锋、中锋
车、马、炮——驰骋相王府纵横楚汉营智勇双全-灵活机动-组织进攻-中卫
士、象——河内勤耕地城前勇献身守卫—后卫
将——杀敌众将力团结无敌手守门员-调度全场
(3)学科传授步步为营的“计算”以及用全局观的理念把握知识体系。
走棋时,学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棋,还要考虑对手的棋以及今后的棋局,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要进行严密的推理,还要善于发现对手
的错误,防止自己出错,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象棋文化融入计算过程,象棋走一步
算几步,谋定而后动,慎思的习惯渗透到数学学科里……这一过程中就对学生的
严谨性、逻辑性思维以及推理能力形成了有效的训练。
要想下好一盘棋,必须要有一定的棋局观念,能够从相对较高的角度审视棋局,正如审视自己的学习或生活。
全局观念的形式与数学学习相融合,可以让学
生免于陷入某个知识点的桎梏和漩涡中。
四、研究主要效果与反思
1.校园文化建设环境育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
校园是师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地方,把象棋
文化研究提炼出来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校园环境布置中,变成一本天天在读的书,
熏陶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象棋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在宝实象棋文化中得到发展,收获幸福人生。
2.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粤剧与象棋文化的相得益彰。
象棋是古人根据战场上的争斗要素转化为桌面争斗形式的一种创造,象棋棋
盘里有很多游戏规则和棋子角色都能在历史上追溯到原型;粤剧与象棋同为老祖
宗传下来瑰宝,如象棋棋盘里的楚河汉界与粤剧《霸王别姬》项羽与刘邦的楚汉
争霸剧情就有很深的渊源;学校是广州市粤剧特色传统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
育工作时,有意把粤剧与象棋发展历史结合,让师生们能从棋艺中领略到粤剧角
色的喜怒哀乐,在观赏粤剧中探讨棋局的谋略与发展,使下象棋不再是单纯智力
上的争斗,更是有血有肉、战火纷飞的沙场;粤剧与象棋结合,有力的促进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
3.本课题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还包括:
(1)2015年5月出版校刊《棋乐融融》
(2)2016年5月出版校刊《棋乐书香》
(3)2017年12月出版校本课程《象棋》上、下册
(4)学生撰稿有关学习象棋的感想26篇,诗配画19篇。
(5)在各类棋类比赛中学生获奖人次120人以上。
学校不同校区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源,在特色建设方面如何基于学校认同的“宝石文化”,以“闪光教育”为主题,让“人人像宝石一样闪光”,同时做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拓展与融合”依然是值得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小勇《棋类教学促进德育的研究》[J]; 教育;2007年18期
【2】黄润祥,黄照佳,陈志妹.象棋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才智旬
刊,2015,(17)
【3】宋祥生.以棋育人全面发展——论国际象棋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华夏教师,2018(28)
【4】赵彩霞,姚笑妍.开发象棋特色提升幼儿智力[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2018.04
【5】邸永君《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J]; 百科知识;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