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 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
四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煣róu(使……弯曲) 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 跬guǐ(半步)
镂lòu(雕刻) 螯á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崐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崐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崐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崐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崐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崐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崐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崐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 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崐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崐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崐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崐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第二课时
原文: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⑵,而青于
翻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习停止靛青蓼蓝但(颜色)•比蓼

于:表比较,比
蓝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⑷,柔⑸以(之)为轮,其曲
(更)深凝成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把(它)做成车轮弯
中:去声,动词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⑹。

虽有槁暴⑺,不复挺⑻者,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 圆规(的要求) 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 (这)是由于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有同又槁:枯暴:晒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⑼则直,金⑽就砺⑾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锋利 (不
就:靠近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⑿,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但)广泛地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过错
而且,表递进日:名作状知同智而:表并列
第一段: 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崐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

(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崐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崐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

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崐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崐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

荀子认为崐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

“木”崐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柔”,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崐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⒀之所学也;吾尝支⒁而望矣,不如
崐整天地思索片刻的学习的收
获踮起脚跟望远
而:表修饰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高之博见⒂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⒃;顺风
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招手手臂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声非加疾也⒄,而闻者彰。

假⒅舆⒆马者,非利足⒇也,而致
呼喊强听的人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走得快能达
彰:明显,显著利:形作使动,使……快致:达到
(21)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⑴也,而绝⑵江河。

君子生非
到 (之外) 船只游泳横渡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崐
楫:船浆,代船只水:名作动,游泳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⑶也,善假于物⑷也。

么)差别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
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
3.用日常生活崐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崐明了“学不可以已”。

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崐条件的帮助。

因理推论: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崐的缘故。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崐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第三课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⑸;积水成渊⑹,蛟⑺龙生焉;积善成德,
积累成为高山从这里兴起深潭生长善行养成高尚品
德焉:兼词,于此
而⑻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⑼。

故不积跬⑽步,德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积累(许多)半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⑾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⑿一跃,不能
就无法达到 (之远) (许多)细流汇成骏马跳跃一次 (超过)崐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⒀,功在不舍⒁。

锲⒂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
就停下来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那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镂⒃。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锋利强健向上(可以)吃到泥土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⒄。

蟹六跪⒅而二螯⒆,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这是专一(的缘故) 有六条腿和钳夹 (但) 和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而:表并列,和
托者,用心躁⒇也。

身的地方浮躁
第三段: 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 (分三层)
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 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崐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

小结:
一、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1.这些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

2.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3.比喻形式多种多样:
⑴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⑵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 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
⑶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

二、本文的结构: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点: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 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本文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崐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第四课时
讲解基础训练24秋水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

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

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

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

)辩(同“辨”,分辨,辨别。


②词类活用。

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

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

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

②词类活用。

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

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

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

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

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

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

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

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

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

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第二课时
讲解基础训练
“宽容”话题作文写作思路及范文
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提升文章的档次。

2、使学生从修改作文中得到直观的启示。

3、欣赏作文亮点和满分作文,从中感悟方法和养分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漫画材料式话题作文
习题现在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一提起于是之老师都非常地崇敬,说“最崇敬的前辈演员就是于是之”“于是之是我精神上的老师”可是,于是之《茶馆》告别演出时给观众的题词却是:“感谢观众的宽容”。

漫画家给于是之画了这样一幅像:图略
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思路一
议论文。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修养。

可以采取开篇点题的思路,点明“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然而我们能生存在一起,“都是因为宽容的存在”。

正文部分可以从家庭、班级、朋友三方面着手组织语言,排列材料,最后归纳到“宽容”对于社会、对于世界的重要。

说理性文章语言非常重要,既要生动又要严谨,不能出逻辑错误。

例文
宽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所以老天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缺陷的一面,也就是缺点。

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为人所知,有的不为人知。

这就是人,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群,而且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缺陷。

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在一起,都是因(多媒体显示)
思路二
神话。

夸父的故事是人人皆知的,高大的夸父肩负起族人的希望去追赶太阳,但是,他没有追到。

假使我们不给他宽容,他还是英雄吗?作者以此来构成文章的主体,有条不紊地讲述故事。

最终,将故事的主题引申到宽容这一主题——这不仅是关于宽容的一个传说,更是阐发英雄气节的慷慨陈辞:“每个人都会追赶自己心中的太阳,对于追到的人,我们会给他胜利的喝彩:对于追不到的人,我们给他宽容的掌声;他们可能也是英雄。


例文
对“夸父”的宽容
——“夸父追日”续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部落。

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夸父,长得十分高大。

有一天,他肩负起族人的希望去追赶太阳。

(多媒体显示)
思路三
议论文。

在夕阳的余辉中,苏格拉底身着雪白的长袍,安然地死去,闪光的思想也在一点一滴地泯灭,在这样一个容不得异端的世界,思想无力发展。

一个悲剧的起始,会使人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苏格拉底被人们的不宽容推向了生命的尽头,但思想依存,苏格拉底正是用他的生命捍卫了思想。

这种不宽容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的本性——自私。

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而不惜用别人的生命来作厚重的牺牲品,在科学与宗教冲突之时,教皇毅然选择了逮捕伽利略。

就这样,多少正确的理论在萌芽之时,却被无情地扼杀了。

但真理终会被时间所检验。

当时的异端,往往在日后会开启一片新的天地,人们扼杀的是人的肉体,却阻止不了思想的流传。

如今我们为其平反,但重要的是反省与思考,我们不能将历史重演。

例文
宽容“异端”
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审判。

罪犯是苏格拉底,罪名是散布异端学说,自立教派。

大陪审团的成员们分别向两个瓦罐中投放蚕豆,白色代表生,黑色代表死。

(多媒体显示)
思路四
小说。

“宽容”这个话题其实是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比如,可以写成一篇小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是年轻的指挥官和一个是年老的炊事员。

情节设计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之后,命运将他们推入到沙漠。

矛盾纠葛是老人对指挥官的多次刁难、拖累,目的是想和指挥官同归于尽,死在沙漠之中。

指挥官则表现出了忍让、自责和宽容。

结局是老人最终的宽容之心,使指挥官走出了沙漠。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只有能宽容别人的人才配受到他人的宽容”的主题思想。

例文宽容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几乎所有的士兵都丧命于敌人的刀剑之下。

命运将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推到一起:一个是年轻的指挥官,一个是年老的炊事员。

他们在奔逃中相遇,两个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路径——沙漠。

(多媒体显示)
点评
这是一则寓意极为深刻的故事,在作者细腻的记叙描写中,我们仿佛也进入那个骇人的沙漠,也进入了博爱的宽容。

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故事内容以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

作者把这个生与死的故事放到荒无人烟、考验意志的沙漠,把宽容的主题突显得深刻鲜明。

当年老的士兵站在将军的马前,谁也不会意识到他心中的目的——他的不宽容,这显然与后文那位军官屈辱地照顾他、侍候他的宽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老人奄奄一息,几近弥留之际,终于被军官的宽容感动,向他敞开了宽容之门。

这便是文章的魅力,在让人在欣赏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带来心灵上的启迪。

13《呐喊》自序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崐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崐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 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系?
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 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词语注释: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

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P149注③
小康: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P148注⑤
随喜: 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

P150注②久违: 好久没见。

P150注③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

名: 占有。

P151注③
曲笔: 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P154注③
愤懑: 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崐《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崐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

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崐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崐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崐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崐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崐篇《自序》。

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崐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崐法。

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崐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崐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

"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崐即全文的"文眼"。

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崐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

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

崐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崐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

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崐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崐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崐程。

(选用典型事例)
1.绍兴父亲患病: 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崐医的种子。

(选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学: 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崐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

(•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崐卫生论》等课程)
3.仙台学医: 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崐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

(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
4.东京治文: 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崐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

(选用《新生》崐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崐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崐"梦": 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崐──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

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崐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崐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崐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崐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崐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

按照鲁迅当时的崐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崐动。

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崐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

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崐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

崐但他还是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