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
察
【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在急性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于第7天开始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康复护理。
结果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疗效显著。
【关键词】超早期全方位护理;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局部脑组织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障碍发生坏死[1],导致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
在脑梗死确诊后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
笔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经影像学证实,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发病均在24小时以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大面
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者,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及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平稳。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55.3±2.1岁,平均发病时间为14.7小时,平均梗死灶直径为4.24cm,患者肌力0级2例,1
级7例,2级11例,3级7例,4级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6±2.5岁,平均发病时间为15.1小时,平均梗死灶直径为4.27cm,患者肌力0级3例,1级6例,2级10例,3级7例,4级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面积、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观察组在24h内开始康复护理,对照组于入院第7天开始康复护理。
所有患者均治疗28天。
护理方法如下。
1.2.1 日常护理密切观察皮肤受压及血运情况,定时翻身拍背,经常更换体位,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按摩受压部位,温水擦浴。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嘱咐进食及进水时抬高床头,速度宜慢,避免呛咳及反流。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个人卫生、穿衣、床椅转移、持物、洗浴、家务、散步等,针对个人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上述活动。
1.2.2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患侧肢体的摆放、被动按摩及运动,保证患肢处于功能位,健肢的主动运动及坐起、站立、行走、上下楼梯训练等,训练开始阶段安排专人指导,保证动作的规范性,每天1次,每次25分钟,训练时让患者家属或护工在一旁学习动
作要领,每日再利用20分钟巩固强化所学动作。
循序渐进,以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加训练时间及次数。
1.2.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用温和、亲切的态度向家属及患者讲解脑梗死的病因、机理、治疗、预后等知识,组织患者互相交流,用恢复情况较好的病例进行鼓励,树立信心。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进行表扬,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
1.2.4 出院指导出院时,叮嘱患者出院后适当运动,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劳累、情绪激动,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
1.3 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7、14、28天为评价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
观察组 21.6±1.8 15.4±1.7 11.9±0.8 7.4±1.2
对照组 21.2±1.7 15.5±1.6 14.3±1.5 12.8±1.1
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4天及28
天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康复治疗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为脑梗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有学者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5],因此在脑梗死确诊后积极治疗的同时,及时进行急性期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方位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病人提供全身性的最佳护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的整体护理。
有研究表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明确,能达到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超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保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行康复护理,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推迟护理开始时间;②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强度及幅度过大;③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的同时,应重视健肢的主动运动,以强化神经的紧张度,预防并发症;④康复护理的同时,应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
杂志,2009,15(17):1657-165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9.
[3]黄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92-9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彭化生,袁春兰.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50-151.
[6]吴小桂,吴萧平.舒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减轻失眠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12-13.。